王乐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能否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作用、能否助力推进“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因素。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②只有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真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当代大学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同时强调,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③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当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自我责任感缺乏。自我责任意识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以及身心健康负责。④然而,许多大学生出现在学习生活上对自己不负责、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自我约束力较差的情况。许多在校大学生上课时放任自己,作息时间不规律,上课迟到、旷课。同时,大学生生命健康责任意识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如自杀、暴力事件等。对健康负责就是对自我的生命负责,很多大学生无法有意识地养成科学生活习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缺乏重视。第二,对家庭的责任感缺失。家庭的责任意识是指作为家庭成员的每个人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通过辛勤劳动为家庭生存和繁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保证家庭成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平安、健康、愉快地生活或成长。⑤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只愿意享受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愿意为家庭付出。此外,部分大学生在学校里一味攀比,追求物质享受,将尽情地挥霍与同学玩游戏、彻夜不归等认为理所当然。第三,社会责任感淡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大学生更多的关心自己的命运、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很少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使他们的价值取向由重社会价值转为重自我价值,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他们凡事从自我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把自身生活置于社会之外,缺乏必要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对社会不良风气视而不见,对违法犯罪现象袖手旁观,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高校的校园是大学生用以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对社会大环境的认识几乎全部源于新闻广播、网络动态以及杂志书本等,这种间接的对社会的了解导致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浅薄性,从而造成他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很少从社会和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过多从自己利益出发,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难以正确处理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利益关系。出现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课堂上书本理论的学习,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锻炼,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对社会没有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从而导致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庸俗化、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的偏离。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断转变,少数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重视权利的享受、轻视义务的履行,不断降低自己的义务范围和道德底线,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获得他人、社会尊重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承担、勇于奉献,为社会大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⑥高校的校园生活环境具有封闭性,可以避免大学生遭受外界的干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但同时使得学生对社会大环境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成为阻碍大学生充分适应、了解社会的障碍。因此,通过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一步适应社会,视野从书本和学校扩大到社会大环境中,跳出主观主义的小圈子,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亲身感知、体验,全面深入了解国情和民情,感受祖国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成就,加强对我国国情的深刻理解,把握现实改革和建设的实况,增进对社会的认同感,把爱国热情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树立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和爱国心,进而投身社会、更好地服务人民。
2.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必经之地,而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逐步迈进社会的首要条件。面对众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适应社会的情况,大学生要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强化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使大学生树立切实履行公民义务,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锻炼在校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水平,掌握转变社会角色的必要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在高校教育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所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优秀品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适当的方式使大学生们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生活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正是通过在校期间承担责任、奉献社会时培养出来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下的人才素质不了解,经常出现盲目乐观、眼高手低、纪律松弛等学风问题。因此,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强化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硬要求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培养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勇气,激发报国之情和发奋学习之心,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⑦因此,高校应立足学校、学院特色,以科学理论、时代热点为指导,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成长,磨炼品质,从而实现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标。
1.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高校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当前的政治理论,明确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主题,以社会为大课堂、以假期和课余为主要活动时间、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途径,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活动,实现寓教育于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及生存与发展能力,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变到主人公角色,从而达到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实现思想觉悟上的提升,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2013年暑假期间,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赴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朱田镇,进行以“建设新农村,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体验“振兴革命老区”战略给朱田镇带来的变化、践行群众路线,并根据专业所学进行科技支农。这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培养了学生理论运用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锤炼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了“实践社会、锻炼自我”的目的,为将来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基层、服务基层做出贡献。
2.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可以通过组建团队,凝聚团队力量,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学校的实践实习部门,有实践能力培训的专业知识,学校其他部门也具有不同的联系单位和一些资源,强化与部门的联系,整合资源,以资源为基层建立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开展联合部门的合力教育,可使实践活动目的性更强、教育引导功能更强。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应用新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论、体验理论,从而改善学业效果、完善品格、优化人际关系等教育,最终实现成长与进步。
3.创建科学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建科学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有利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⑧因此,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参加社会实践的范围、时间、考核办法等做出全面规定,考核制度要详细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可以通过适时有效的表彰,来树立榜样和模范,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此外,高校还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结果与各种奖励挂钩,以此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将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绑定、与评选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绑定、与推优入党绑定、与推荐就业绑定等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的考评机制,增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拓宽教育途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释]
①刘红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西宁的大众化实践[J].党的生活(青海),2013(2):36.
②梁金霞.社会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60.
③李玲.如何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1):181.
④⑤张彦.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研究[E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2&recid=&filename=2010084631.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 TTGJhYlRaTlFDUlEwSkdYbEdEVlZ4K1dMK1ZscXJ3bzBaczlEZFFwY2hTK2U3Q XRGRWlLcA==&v=MTE1Mzh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ZZWRzRnlEZ1c3L0JWMTI2SHJPd0d0ZlBycEViUEk=,2011-09-13.
⑥于洪良.试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4):43.
⑦江泽民.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5-04.
⑧房薇.对我国高等学校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0(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