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男 付秀荣
当前,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着转型,外部正承受着多元文化渗透,由此带来的矛盾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的道德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更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因势利导、开拓资源。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逾越,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善加利用、积极挖掘,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绵延五千年,始终保持着文明基本内核的连续性,这在世界史上堪称奇迹。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①。她历经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屹立不倒,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千百年来历经无数次的演绎与扬弃,代代相传,构筑成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更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医学等各个领域,内化为中国人日常行为中不可规避的思维模式。投射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特点值得思考:
1.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与西方世界不同,西方文化发源于海滨,与自然抗衡、战胜恶劣的环境是生存下来的条件,“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因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能力的发展,重视个体,在方法论上表现为还原论、在自然观上表现为天人分离、在经济上表现为自由贸易、在政治上表现为民主思想的外向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诞生于内陆,依附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存是发展的根本,以“德”为内化的“礼”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价值,是一种在自然观上表现为天人合一、在方法论上表现为整体论、在经济上表现为自给自足、在政治上表现为“家国一体”“以德摄政”的内向型文化。这种在“礼”的基础上的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为目的,以文化教化为手段的特质无疑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体,又兼容法、墨等诸子百家,唐后又受佛家思想影响,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民族特色。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心理结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②。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于中国的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她既包含着璀璨的“中国智慧”的精华,也混有“封建性的糟粕”③。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是一致的。我们既不能把传统文化当作过时的东西抛弃,也不能全部照搬照抄,而是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情况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旧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其价值。
纵观整个世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对本国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本国传统文化的功能。因为国家传统文化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部分,不可规避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使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于应对多元文化渗透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兴起与不断进化更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国家利用这一趋势和各种媒体手段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利用电影、游戏、书籍、食品等软实力进行“文化殖民”。年轻的大学生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容易被现象所蒙蔽,尤其是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手机智能化的加剧,使大学生们在获得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无意识”地接受着其中的西方文化,不自觉地接受和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导致民族观念淡薄,思想行为西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边缘化。而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可以起到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作用。
2.利于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传统美德,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尤其是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们。但是,我们现在却在大学生中发现了许多与传统美德不符甚至是相去甚远的行为,成为困扰着象牙塔的一丝丝阴霾。诚信意识淡薄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价值观念扭曲导致重利轻义、实用主义;责任感缺失导致自我为中心、不尊师长;心理素质弱化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从马加爵到药家鑫,再到复旦大学投毒案,告诫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树立传统美德。
3.利于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资源丰富。在世界观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和谐意识和生态伦理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正能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鞭策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4.利于改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仍在课堂,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关注时事,有自己观点和主张,喜欢思想的碰撞、乐于参与。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显然已不合时宜。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学方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如“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言传身教”的教育原则、“一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式、“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的瑰宝,理应得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质性的特点,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援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既可以发扬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谓一举两得。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如下:
1.传统文化入课堂。传播渠道的局限性,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认知度不够,这使得西方文化渗透成为可能。因此,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则是主阵地。当前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流思想为主,这些内容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们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总结出的理论成果,紧扣时代脉搏,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结晶,不论从内容上、从逻辑上,都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思想的传承性和内容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经传入中国立即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接受并应用,这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基本的思维方式、观点上很多都是一致的不无关系。可以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新意,用传统文化去解读思想政治理论,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汇贯通,其效果不言而喻。所以,传统文化进入思想政治课堂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2.传统文化入实践。实践教学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被广泛采用,也被认为是提升教育效果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实践教学中适当引入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元素自然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校外实践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场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可以通过校园实践如历史典故微电影制作、撰写“国学”读后感、组织观看“百家讲坛”、开展名家讲座等活动,强化教育内容;可以通过课堂实践如国学评说、案例讨论、课上辩论等活动,促进参与,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此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书面的文字形象化,改变灌输,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兴趣,达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牟之、笃行之”的目的。
3.传统文化入校园。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凸显校园精神、校园风气的主流文化,代表了校园中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对学生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构建中融入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例,从硬件上,在建筑物和各种场馆等硬件的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建有一条龙脉、双子座、三才轩、四象城、五行宫、六君子居、七星百草园、八卦广场、九宫等特色建筑;在软件上,从文化理念、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人物等几方面也都取得了进展,制定了“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体现了中医药事业“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发展思路,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不谋而合,使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由衷地提升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更激发了时代使命感。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够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价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新思路和生长点,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注释]
①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②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7.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