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之美

2014-04-17 06:20王颖
关键词:美的素质教育过程

王颖

(北华大学 师范分院,吉林 吉林 132021)

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更是如此。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史,教育对审美的追求由来已久。远在古代,孔子就以礼乐作为基础进行教育,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更是推崇诗化的教育思想。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希望教育能够成为一种艺术活动,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活动中出色的艺术家,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也应该是艺术的,从而创造出完美的充满审美意义的学校教育。可见,教育对美的追求由来已久。那么我们今天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与美有着怎样的关系?它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又具有哪些美的特征?本文拟作浅析。

一、课堂教学的目标反映着美的本质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科学而又具有现实性,更符合美的标准,也更能反映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点:

美产生于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经常会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从而服务于自身生活,生产劳动是最重要的形式。人们的生产劳动会有两大收获,一是通过创造财富,获得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二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动情和愉悦,这就是美感。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多元的价值: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劳动成果的交换价值、劳动过程的审美价值,可见美不仅来源于生产和生活,而且广泛存在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1]

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人类的任何一种社会实践都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是人类的最高追求。课堂教学作为一项最复杂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通过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来实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社会功利价值,更重要的还要体现审美价值。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的单一做法,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目标、一个固有的标准、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而应该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按照美的规律和标准创造性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如此一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劳动就更加富有个性、创造性和复杂性,这些无不体现着全方位、多视角的美。

美的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着自身的自由创造能力,通常具体表现为理想、智慧、才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些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体现。当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完成了创造活动内容并以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会正视自身的能力,引起情感上的无比喜悦,体验到创造美的本质力量,美感也就因此产生[2]。

课堂教学完全能体现人类的本质力量——自由创造能力。为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必须避免为了完成单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做法,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分类、筛选、组合,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择一部分对学生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有效知识,并克服教条的甚至是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方法,一改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交流、质疑、辩论、互动、体验、探索、实践等宜人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愉悦,从而快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充分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求课堂教学按照美的规律展示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形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反映了美的本质。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展示美的内涵

美的真正内涵是要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真是指“合规律性”,即人类能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真是美的基础,人们只有尊重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实现美。但是美并不等于真,真只有通过自由创造获得怡人的成果之后才能成为美。善是指“合目的性”,即人类的行为完全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善是美的前提,对人们构成直接或间接威胁的事物、与社会客观规律相违背的活动不会使人产生美感,只有符合人类生活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需要的事物才能称其为美。美更加离不开善,善的标准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其社会意义隐藏在美的具体形象中,所以美与善是直接联系的。由此可见,真、善、美的辨证关系是: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真、善统一成为美。

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传授的知识要科学准确,培养能力要讲求高效率,以求得智育目标的实现,这正是“真”的体现。教学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身体、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性,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使善的目标得以实现。素质教育不仅满足以上传授真的内容,达到善的目的,还要求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的“真”,不是要通过逻辑化的抽象的理论表现出来,而是要用具有形象性、愉悦性的教育手段,对教育对象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将原本枯燥的、理性化的内容,运用合规律性的教育艺术形式,使受教育者在审美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这种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完美与统一,正体现了美与真的关系。素质教育中的“善”,也不是空洞的、生硬的没有生气的善,而是有“情”的理,有“理”的善。素质教育下的课堂反对那种公式化、模式化、程序化、工具化的教育,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深切的人间关爱和人文关怀。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3]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活生生的、动态的、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怡人的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达到情与理、“美”与“善”的统一。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是在传授真的内容,实施善的目标的同时,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教师通过饱满的热情、生动的内容、灵活的手段促使学生乐学,师生同乐,共同体现教学过程的审美性,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因而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的过程,正因为有美的协调和枢纽作用,才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和道德的完善,使得德、智、体、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表现美的特征

(一)具体形象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具体形象可为人感知的。无论欣赏什么事物的美、什么类型的美,首先都要直接感受美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而深刻领会其内在意蕴和含义,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达到怡情效果。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凡是感觉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4]真、善、美的统一就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的生动形象的统一。任何美的事物都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态和内容表现出来,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人产生美感。人类总是在把握“真”和追求“善”的过程中表现出“美”。教育活动也是如此,具体形象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着教学之美。

教学活动是人类对真理的把握和对善的追求的一种具体而生动的实践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学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是对立统一的。如果只有教育的内容美,而没有相应的形式去反映,那么教育的内容就会失去价值;同样如果教育内容空洞乏味,再美的教育形式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强调不仅影响学生的生理更要影响到心理,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身心统一的情感愉悦。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法的美、教师形象的美、语言的美、板书的美,美好情绪的美、积极情调的美、教学气氛的美以及教室环境的美,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美。

(二)感染性

美的具体形象性及其可为人感知性使得它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审美活动,不仅能让人品味“真”的内涵,领会“善”的价值,获得精神上满足,更能激发人的强烈情感,引起心灵的震颤,带给人们持久的享受。情感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力,人类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而深厚的情感投入,都需要强烈的感染动力。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追求真理,更应该具有感染性。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满足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理需要,主张教育者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在情与情的相互交融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情感交融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促使学生和谐发展。课堂教学中摒弃生硬死板的理论传输,灵活运用教育艺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通过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传递积极的情感,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讲课时的语气、语调,宜人的教学情景,和谐的群体气氛,都会给进行着的活动和特定的师生关系赋予一定的情感性,使整个教育过程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感染气氛。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美能诉诸于人的情感从而产生无尽的感染力。

(三)愉悦性

美的事物一定能使人愉悦、使人动情。人会因为接触美的事物而心驰神往,如醉如痴。孔子欣赏《韶乐》后,音乐美带给他巨大感染和愉悦,竟然三个月不知肉味。高尔基曾深深为小说《一颗纯朴的心》迷得好象聋了、瞎了一样,惊奇和赞叹作品的艺术魅力,曾多次对着灯看,想在书页中寻找“魔术”的秘密。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学同乐的。教师乐教是因为教学中浓化了信息的感情色彩,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情统一的和谐优化。这其中教师有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天地,并能从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中感受到自我创造的愉悦,获得教育中的成就感,为此乐教。学生乐学,是因为优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容易为情所动,学生有了积极的内部学习动机,“乐中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求科学合理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充满愉悦性的美。

(四)创造性

自由创造能引起人的精神上的愉悦,美具有这一特点。美的精髓是自由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审美活动是自由的,这是由美的本性决定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审美活动可以使审美主体通过自由意境感受到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关系,摆脱一切烦恼和压抑,享受自由与快乐,审美可以令人得到解放。

课堂教学是自由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反思实践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以主人翁的身份出现,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情况、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质量、对自己与学生的对话与互动进行思考与探索,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加以总结、反思与改进,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5]课堂教学中教师制定发展学生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的措施,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沟通在一起,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在乐中创造,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这一主动教学的过程正是教师实现自由创造的过程,是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掌握真与实现善的能力的过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素质教育的课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理念使学生观念发生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改变传统的被动性、接受性、封闭性的学习方式,摒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并进行实践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提出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有机的统整在一起,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这一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着自由创造的特点。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与学都具有创造性,师生个体可以从自我劳动中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体验到创造的美。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由创造的能力,体现教学美的本质和特点。我们可以选择美的教学内容,组织美的教学过程,体现美的教学仪态,创设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美好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全面发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自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3-65.

[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89-92.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赵中立,张宜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6.

[4]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51.

[5]钟以俊.论教育美[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9.

[6]余朋友.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一个评价思路——美的标准[J].教育科学研究,2002(2):22-23.

猜你喜欢
美的素质教育过程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