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华
(梅州市梅江区委党校,广东 梅州514000)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出现的新的人类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在当今时代的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既考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又考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尽的义务和必须做出的贡献,吸收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的许多文明成果,从十七大开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和民族十分明确的基本任务。自从中国共产党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任务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在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包括了宏观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微观具体的贯彻落实。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体现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古往今来,真正的有识之士均深刻认识到,人类要持久生存发展,就必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当代,无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均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一个善于继承、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先进队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就是继承、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中生态文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继承、借鉴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理论成果。中国古代不少思想家主张“天地一体”、“万物同源”,只有“顺天”、“应时'、“道法自然”,人才能有所建树和作为,即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是指天与人的一致、一体、协调。尽管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中的“天”除了有自然之天的意义外,还有主宰之天、义理之天的意义,但是它已经意识到自然界与人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更不可对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的生态文明思想相比,显得简单朴素,不可能针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真正考到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但是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为生态文明理论的奠定了一些基础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的政党,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作为自己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其目的就是建成现阶段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小康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就是“顺天”、“应时”、“道法自然”,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相一致,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而不以破坏自然界良性循环为代价去谋求时下人们的物质满足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这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重要内容,无疑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理论一脉相承。
第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继承、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工业文明的规模化生产使人类商品迅速丰富,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大气和水污染严重、气候变暖等种种严重后果,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当代西方思想界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逐渐形成了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学。生态学的要旨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另一方面,应控制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进入环境,超越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积累,损害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也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出现了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一样的生态环境问题: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不足、水质下降、气候变暖等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善于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面对工业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为了国家富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以来的经验教训,继承、借鉴和吸收了西方文化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1]36在此党中央强调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兴盛时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同小异,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毫无疑问受到了西方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的启迪。
第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继承、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有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当然就十分自然地继承、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而存在,人类应该尊重和善待自然,与自然界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来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还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只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马克思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4]此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认为,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自然,必须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5]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36与上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条不紊、高效快捷地实现生态文明。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1]3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其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理论,主要包括如下既相对独立、又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第一,规划合理的总体布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离不开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这就一定程度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状态有自身的特点,经济发展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个地区的利益与其他地区的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也不完全一致,这些均一定程度不利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首先是规划合理的总体布局。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1]36党和国家针对全国总体生态状况,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及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让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使那些为国家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牺牲的地区能够得到全社会充分肯定,在经济上能够得到制度性、长期性、与其贡献相一致的补偿,从而调动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我国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总体生态环境良好。
第二,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一起来。人类发展到今天,环境破坏最突出的表现,一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等;二生态破坏,包括气候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源枯竭、物种减少、海洋生态失调、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消费资源:可再生资源的消费突破了自然界的循环能力、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消费存在巨大浪费。我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的消费巨大,有意识节约资源与随意消费资源相比,消费资源量差别很大,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区别很大。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特别强调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1]37这十分中肯地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所在。我国今后各地区、各部门如果能够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有意识节约资源、每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有意识节约资源,那么人与自然会更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过程对自然界的损害就会降低,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把生态保护与倡导科学的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人类社会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当代,满足人类各种理性需求越来越离不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经济总量的增长方式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来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有的国家选择主要依靠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有的国家选择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不同国家选择不同的增长与发展方式,既与自身发展条件及发展水平有关,又与国家领导集团的发展思路有关。依靠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增长与发展方式,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使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消耗资源不断增多,从而破坏环境,并且无法持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点,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选择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总量增长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推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1]20在这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把生态保护与倡导科学的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如果能够真正如此,那么我国发展的可持续就一定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第四,把生态保护与倡导理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倡导合理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人是环境的产物,反过来,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一定程度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所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均与自然环境发生紧密的联系、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生产方式中的产业结构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尤其突出。理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合理的产业结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少些,不理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有些甚至是永远无法逆转的破坏。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特别强调把生态保护与倡导理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倡导合理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37在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衡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否理性、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揭示了理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如果人类能够始终保有理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的产业结构,那么全球生态安全就有可靠保障。
第五,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十分重要,可以使一部分人及社会组织发自内心在日常的生活、生产过程中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但无论什么时候,并非所有人、所有社会组织均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高尚的生态道德,而且生态意识、生态道德没有强制力,所以,从根本上消除破坏生态环境、违背社会生态道德的行为,有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依靠制度”。[1]37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此,中国共产党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效性,就必须有完整系统有效的制度体系。
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先进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清楚,一项重大工作、一个系统任务要真正取得成效或出色完成,除了有科学完整合理的顶层设计之外,还需要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所谓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落实,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指引下,通过周密、明确、可行的计划或措施,采取和推进有效的行动实现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落实,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有重视贯彻落实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就指出:“抓落实,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方面讲,就是抓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落实到哪里去?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6]在此,习近平同志即明确指出了贯彻落实的重要性,又明确指出了贯彻落实的内容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还明确指出了贯彻落实的正确方向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二,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推动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逐步建立了各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许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管理不到位,或者保护区所在地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规避管理,自然保护区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党和国家逐步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如通过颁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进一步明确各自然保护区自己的保护目标,详细要求各自然保护区编制出实施总体规划的保障措施并不折不扣地执行。同时,党和国家还积极推动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如在广东梅州建立了首个文化旅游特色区,倡导坚持生态优先、宜居为重,最大限度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些无疑能够使各地区逐步建立可靠的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积极推动节约资源的各种有益活动,逐步使节约资源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如“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北京鸟巢、水立方、世贸天阶等标志性建筑同时熄灯,同一时段,从上海东方明珠到武汉黄鹤楼,中国各地多个标志性建筑均熄灯一小时,全国共有127个城市加入这一活动。党和国家积极推动这类节约资源的有益活动,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够逐步使节约资源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进而使生态文明观念、生态道德深入人心,最终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
第四,建立奖励科学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切实有效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太阳能是可以不断循环使用的可再生能源,采用科学方式充分利用太阳能,符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光伏发电是一种科学有效利用太阳能的先进方式,广泛采用光伏发电能够一定程度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并能够大量减少碳排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对光伏发电进行奖励的具体措施。国务院2013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能源局2014年9月2日发布了《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通过建立此类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奖励措施,一定能够使我国形成科学的发展方式,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第五,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四个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措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就能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开展,成效就会逐渐显现。
中国共产党把顶层设计和贯彻落实统一起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表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称号。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美丽中国一定能够建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定能实现。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C]//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6] 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