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苏州市职业大学 团委,江苏 苏州 215104)
在中国,诚实信用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品质。孔子“贵信”,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通俗来讲,诚信就是诚实,有信用,重承诺,是情感、意志和心灵的内在统一。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纳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国家、社会未来的建设者、管理者的阵地和前沿,更应该把诚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这样才能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
从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学校教育即完全陷入了分数评价体系当中,学生个人的品德养成、行为习惯养成乃至价值观教育都置于从属地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尽管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如火如荼,但在学生进入中学之后,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前功尽弃。因此,学生做事和评价标准都以分数为依据,“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的现状并未因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而得到根本解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诚信与否对于学生评价乃至就学就业并不能产生本质上的影响,所谓的诚信教育得不到老师和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必然成为形式主义。
“90后”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从整体来看,他们个性张扬,目标明确,意识主观,但他们比较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强调和肯定自我,不关心他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相对淡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逐利原则,常常驱使市场行为主体违背诚信的道德信条。失信行为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甚至产生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倾向。这样一种社会的诚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导致学生群体出现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趋势,致使学生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急功近利,注重眼前利益,如考试作弊、剽窃论文、不按时交纳学费、助学贷款提供材料不真实、弄虚作假骗取困难补助、不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推荐书内容虚假、就业合同不履约、择业时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学生对于诚信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缺乏长远的认识,他们忽视了诚信行为对于立身于整个社会的基石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与时俱进,担负起应有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教育教学者不敢突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大胆创新,教学手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学习积极性。这一偏离教育实际的方式方法,使得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养成教育效率十分低下。
对于诚信素质的培养,缺乏评价体系的约束显然是不够的。高校必须营造诚实守信的机制和环境,如果把失信行为简单地归纳为道德层面的约束不够是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不完善、不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容易使大学生对于诚实守信采取一种无所谓甚至漠视的态度,客观上也造成了诚信教育的失效。
道德偶像泛指社会的各个层次,通俗讲就是“正能量”,这其中包括父母、老师、朋友、政治人物、社会公众人物、明星等,这些人都可能成为大学生追捧的对象,成为引导他们前行的动力和标杆。他们的种种失信行为也会误导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于诚信产生迷惘,由此可能使大学生之前树立的标杆被颠覆。
网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一种新形式,也对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开放的网络除了方便大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之外,也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道德问题。在自由自在的网络世界里,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大学生有可能会产生不必履行现实社会的诚信规则的想法或行为,导致诚信意识不断被弱化直至丧失。同时,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可能会认为网络中的失信行为并没有触及到法律的范畴,从而产生了欺诈、盗窃、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虚假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在客观上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一些学生不惜篡改学业档案,伪造学历和各类等级证书,企图以假乱真。从以往情况来看,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是择业过程中诚信的基本要求,只有取得了用人单位的信任,才能有进一步洽谈、签约的可能。如果虚假信息被发现,学生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而且还有可能会对以后继续择业造成不良影响。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的评判体系和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仍然缺乏有效手段。对于高校而言,营造信用环境和机制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科学的诚信评判体系,客观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越发刻不容缓。
为便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高校应该建立校、企、社会三方联动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企业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学校教学和各类活动中的表现全部纳入考核体系。同时高校有必要为每一名学生建立“诚信记录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有形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卡”记载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期间在助学贷款、毕业论文、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活动、资格证明、缴纳学费、求职过程等正、负各方面的诚信情况。在高校实施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在校期间所要达到的各项诚信目标进行公开承诺,签订承诺书并存入个人信用档案,这一诚信档案不仅将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就业推荐的必备材料,而且将用诚信印迹见证学生的大学生涯,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如利用高校的智力优势,聘请各领域在学生中有影响力的学者进入校园,举办各类人文及法制讲座;聘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提高学生对当下社会中各种不良现象的辨析力和理解力,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学校也要把诚信教育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从新生踏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学校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法律观念、独立思考和平等竞争的意识,并在学校相关必修课程中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结合学生思想状况,科学地确定活动内容,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对于出现在周边的各种学术腐败行为,以及教学、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失信行为,学校要作为反面典型予以严肃评判。另外,学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班主任、辅导员、大学生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
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诚信观念、成才追求和道德规范,这对形成学校良好的学风、校风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学生会、班会、社团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在享受丰富的校园生活的同时,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自觉树立起“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诚信还贷”的习惯。
作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各民族的一种普适价值观,诚信是每一个在校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更应该成为每一位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在当前的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迫在眉睫,但大学生群体诚信水平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的诚信教育也不可能脱离于全社会的整体水平而在短时间内显现出巨大成效。因此,大学生自身更需要树立起严谨求实、诚实守信的意识,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
[1] 林嵘.高校诚信教育探讨[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23-126.
[2] 殷运岚.也谈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及对诚信教育机制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9(9):152-154.
[3] 钱雪华.高校诚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91-93.
[4] 王炳信.关于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