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之关系研究*

2014-04-17 05:10:11郭艳萍
关键词:服务型法律法规公民

郭艳萍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公民通过正常的渠道和程序参与国家治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惟其如此,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1]网络政治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而网络民主的有序进行,需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力倡导和制度保障。两者因具有内在关联性,而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由于网络政治参与的不成熟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完善,在两者的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保障网络民主的有序推进,探究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网络政治参与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之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1 “网络民主”与服务型政府倡导的民主存在着差别 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范围有限,公民对于信息的获取量是有差别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2]。一些落后地区的公民、无操作能力的公民和对网络不感兴趣的公民越来越失去更多的话语权,这种“数字鸿沟”的存在意味着权利的不平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与责任的政府,以人为本及对人民负责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内涵,服务型政府强调“四个民主”权利,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网络民主”与服务型政府所倡导的民主是不完全一致的。

2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话语权可能构成威胁权力行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话语权的掌控,网络的出现使得话语权逐步出现了转移,打破了传统格局中政府对话语权的掌控与垄断,促进了权力分配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话语权的掌控与垄断的变化将意味着政府原有话语整合体制的失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播机制开始形成,话语权的“平民时代”由此到来,并对政府话语权的掌控与垄断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导致了话语主导的困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所以,我们党和政府能否有效规范“网络民主”和掌控话语权,将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的稳定。

3 网络舆论争执使政府信任开始面临危机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深入,政府信任开始面临着危机。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沃伦曾经说过:“民主的成分越多,就意味着对权威的监督越多,信任越少。”[3]例如,一些政府官员贪腐案件的频频发生导致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信任危机,以及现实中网民对政府行政提出的批评与建议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应,网民会因一些政府官员不重视其意见和诉求,而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

(二)在推进网络政治参与进程中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政府网站建设不完善 政府网站建设是为加强政府与网民的沟通,是为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然而,政府网站建设不完善,导致政府网络主导和影响力不强。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第一,政府网站规划不科学。许多政府网站服务定位不明确,规划不科学。部分政府网站忽视查询者获取信息的便捷性,耗费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个别政府网站的服务水平欠佳,缺乏与公民在线沟通和公共服务的功能。第二,政府网站制度不健全。由于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与制度不完善,大多数地方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率不高,网站信息公开质量也不高。第三,政府网站技术落后。部分政府网站不能提供优质服务、工作效率极低,主要原因是相关技术薄弱,不能跟商业网站的竞争力相提并论。

2 政府网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政府网络工程,目前政府网站普遍建立。然而,政府网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即使部分政府网络信息公开,但是信息更新不及时。

随着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政府信息开放不断提高,但是仍无法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这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造成政府与公民沟通不畅及“官民”关系紧张,对政府的权威性会构成威胁。只有政府信息的高度透明,才能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

3 政府网络管理的缺位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制定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这对政府网络管理构成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例如,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现象的出现,有些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但是这种手段往往徘徊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在网络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为追求利益而忽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不良行为,因此,只有将政府的网络管理和加强网络市场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推进网络政治参与。

二、解决网络政治参与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相关问题的路径

(一)推进高效电子政府建设,为网民政治参与提供平台

高效电子政府的构建,可以为公民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契机。政府掌握着大量的战略性资源,我国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府的建设中,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信息公开,打破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息瓶颈,为公民理性、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创造信息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很可能造成非理性、无序化的政治参与,一个高效的电子政府是处理网络事件的强有力的有效的工具,是保障各种利益表达合法进行和实施的途径。民主的基础是确保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公民和政府通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增加公民对现任政府的认同和信任,使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成为可能。公民凭借电子政府这座桥梁,可以把对政府机关工作的质疑、意见和建议充分的表达出来,政府机关也应随之及时回应。公民与政府之间有序的互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有序网络政治文化,提高政府应对网络民主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主要表现为网络民主监督。网民的有效监督,不仅有利于事件的加速解决,而且能促进廉洁政府的建构。但是,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非理性因素以及个别领导干部应对突发网络事件能力的不足。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所谓的“普世价值”、“人权”、“民主”等冲击我国的文化,一些缺乏判断能力的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因此,公民在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时,必须树立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的决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自觉抵制不良价值和负面消息的冲击。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政治参与,主导网络政治文化;另一方面,政府应提高自身应对网络民主的能力,提升处理突发网络事件的速度和效率。

(三)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

要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网络空间是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新空间,原有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则不完全适用于网络空间。目前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要求我国政府要努力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一是要建立党政机关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行政部门信息系统的人员管理、安全标准、数据管理等要进行有效规范;二是要出台党政机关关于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党政机关的个人及组织的行为处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是要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体系,要宣传理性、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理念,倡导网民以正确的态度参政议政。

(四)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

目前,我国公民因“数字鸿沟”的存在,而导致网络政治参与权利的不平等。

针对信息分配不均与网络权利不平等的现象,政府要提高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缩小“数字鸿沟”,确保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率;同时,应大力提高网络教育的普及率,对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应采取政策支持,为信息弱势群体创造更多接触网络的机会,缩小其与信息富有者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公民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熟悉网络,明白“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养成上网的习惯,让上网成为我们的‘第五习惯’”[4]。公民应踊跃利用网络参政议政,充分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只有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协力,积极消除“数字鸿沟”,才能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

[1] 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其特征[EB/OL].(2005-09-07)[2013-10-18].http://fw.jl.gov.cn/ygzl/t20050907-45537.htm.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17)[2013-10-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40664.htm.

[3] 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 强卫.不上网不能算是现代化领导[N].人民日报,2008-02-27(10).

猜你喜欢
服务型法律法规公民
论公民美育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 19:47:34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6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新闻传播(2018年21期)2019-01-31 02:41:58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上海建材(2018年2期)2018-06-26 08:50:58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14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