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芬妮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作文批改是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不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始探索作文批改教学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但是,“实验室可谓热火朝天,而生产车间依然我行我素”,大部分语文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批改方式——教师“一台戏”包揽批改。笔者在“大四”为期十三周的教育实习阶段,曾对初中作文批改现状作过调研和思考,本文就此作如下阐述。
当下,不管是城市初中还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大多能做到尽心竭力,用自己的专业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模式化的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既有眉批,又有总批;看见多余的字词就删除,看到成分残缺或描述不到位的就加以补充,决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甚至连标点的误用都给学生们一一标出来。然而,他们却很少对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行细致的考虑,总是用“标准”的框架把学生套得牢牢的。由于批改作文的时间有限,大多数教师为了在作文评讲课前把作文批改好,作文批改的评语大多千人一面,程式化、八股化,空洞而无趣。本来有些学生看到老师的评语还是很开心的,但是和其他同学一交流,发现大家的评语都差不多,于是就麻木不仁、“不往心里去”了,甚者连错别字都不去关注了。许多学生往往只瞟一眼作文的分数,之后便将作文本丢在一旁了。就这样,教师辛勤付出的汗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应当说,作文批改评语除了讲究启发性和激励性外,还得讲究针对性,而并非一条评语便可以闯天下的。
眼下,大多数初中学生害怕写作。一上作文课,他们便会叫苦连连,因为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又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挤牙膏”了。学生缺乏写作文的动力,他们认为写作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和家长的任务,是中考和高考的需要;很少有学生把它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学生出于应付,草草地完成作文任务,认为自己只负责把作文写出来,批阅和修改都是老师的事,与自己不相干。于是,老师们就开始了理所当然的“老黄牛”的工作。众所周知,“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是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完成的。对经教师批阅后的习作,如果不能按照批阅要求进行反复修改,习作者的写作能力不可能得到提高,这次写到这个水平,下次写作同样的命题也只能是这个水平,是不可能有所上进的。而现在的学生把老师的批语丢在一边,连起码的自我检查都做不到,作文水平如何能够得到提高?
上述情况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师观念陈旧,批改形式单调,未能激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教师的专业性决定了教师批改作文是改善当前学生作文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教师批改不等于教师代改。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可代替”。正是在这种观念左右下,绝大多数教师坚持对学生作文进行独自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是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在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他们只会留意分数的高低,而对于教师在文章中所作的批改和指点,就没有多少兴趣了。事实上,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为了完成全批全改,他们只能采取单调的批改形式,只能隔靴搔痒地写出缺乏针对性的模式化批语,以致抑制了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
如何改变教师“一台戏”的批改作文的现状,拓展批改途径,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批改作文的活动中去,从而真正通过作文批改来推动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笔者拟就方法改进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学生进入初中学段后,在每个学期之初,语文教师要传授学生作文批改的具体方法,并作出示范。教师的“批”是为学生自己的改作铺垫;教师的“改”是为学生自己的改做示范。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后,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文进行精细批改,然后加以复印,下发给每一位同学。
首先,教师要在审检字词句的基础上对作文中突出的优缺点加以适当眉批,指出学生作文中有哪些优点值得发扬、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同时提出其缺点所在;然后基于眉批,总结习作全文给出总批,有针对地写出具体评语。在这过程中,既教了批改方法,又作出了批改示范。在此之后,教师还得针对这一部分作文中的共同问题进行系统讲评。比如,笔者在语文教育实习期间曾让初二学生进行记叙文习作,发现本次作文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闻所见详细描述出来。于是,在后续作文课堂上笔者就对这一共性优点加以表扬。当然也批评了他们作文中存在的共性缺点,即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接着,挑选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当堂批改。学生们根据我的作文批改示范和传授的批改方法,一起对这篇作文进行批改,分析该篇作文的成功所在和不足之处。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争着发言,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践证明:在方法传授之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批改的方法,则教师批改的方式就可以简化了,教师对作文的精细批改可以渐渐减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作文批改的兴趣。
口头批改是指教师在批改时将学生叫到身边面对面进行批改。在批改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表述意图、写作目的,便于了解学生的构思过程、具体思路等;可以就文章结构、思路、修辞手法等问题进行交流。就某一个学生的某篇文章而言,口头批改可以进行两到三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口头批改的不足在于消耗较多,所以书面批改仍是基础。
书面批改是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是教师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本上进行批改。教师可以按照上、中、下三个等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圈点式批改,精细批改,可灵活利用自己的时间。书面批改,可以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足在于学生的意图和教师的修改意见往往不易完全表达清楚,在作文本上无法做到给学生以细致入微的指导。因此,把口头批改与书面批改结合起来,可以彼此取长补短,提高批改效果。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作文批改的两种方式:学生自改和教师评改。”[1]学生自改包括两个方面,即相互批改同学的作文和自我修改。同学之间作文互改,可以使学生发现同龄人作文的特点与优点、缺点与不足,彼此取长补短,吸取经验教训。自我修改是在同学互改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以吸取其他同学的教训和长处,从而弥补自己习作的不足,发扬自己习作的优点,切实提升写作潜质。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自我修改时,要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尝试,做到文从字顺。就某次习作而言,相互批改同学的作文和自我修改并不是一次性的,相反,应进行多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2]培养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使学生获得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是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分内之事,也是作文教学的中心工作、核心任务之一。
教师评改与学生互改、学生自改是并列、交叉进行的。教师评改包括两个方面:(1)在学生互改、学生自改之前,教师要先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掌握大致的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总体的共性的问题。(2)在学生自改完之后,教师还得抽查,并且要选取部分习作进行批改,同时做好讲评工作。教师评改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力求多表扬少批评。据有关数据统计:“如果教师评价学生时采取积极的态度,那么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至90%,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却只能发挥20%至30%。”[3]可见学生是多么期待老师的鼓励与支持,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一个优点,只要教师给予激励,就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乃至生活态度。对于中等或后进学生,只要其作文有所进步,就应该充分肯定,给他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其写作兴趣。
将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群体,由小组合作批改。首先,教师要合理分好批改小组。每个小组组员的学习水平应大致均等,由优秀、比较优秀和后进三类学生协调组成,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批改记录员一名。由组长组织讨论和维系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应在批改之前向学生布置批改的任务。批改的作文材料来自本班学生或者是其他班级,教师要有选择地发给各小组两篇同样题目的文章,一篇较为优秀,一篇缺点较多。要求各小组成员独自在课堂上对一篇优秀作文进行批改,另外一篇作为课后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批改。
教师要向全班学生提出批改作文的具体要求,学生完成第一次批改任务时,提出的要求应简单一些,让学生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即可。之后的批改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加深难度,让学生从语言、结构、立意和内容等方面批改作文。要求学生反复阅读习作,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阶段,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要让每个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讨论,以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同时,为这篇作文打下分数,写上评语。在各小组讨论时,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忙自己的事情,而是在各小组之间走动,在必要时给他们指导和帮助。
小组讨论交流结束后,各小组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批改体会。汇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予以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提出质疑并且要求该组成员进行答辩。在各小组发表完意见之后,教师要表扬表现较为突出的小组,并且给以奖励。然后,教师阐述自己的批改意见,并且本着精要、实用的原则,运用语言学、写作学、文章学的理论为学生们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汲取知识,提高作文赏析和批改能力。
上述作文评改方法,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情灵活运用,不宜固守条框。师生在互助合作中共同进行作文批改,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切实提升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1]黄伟:《高中作文教学的百年回眸与检讨》,《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3]周风:《作文批改与教师如何运用力量》,《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