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慧霞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亳州 236800)
“留守儿童”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个新名词。根据权威部门的调查,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大约有5 800万。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的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长期或者短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势必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学者甚至预言他们可能成为“被毁掉的一代”。如果不加以关注、解决,若干年后这些带着各种各样问题走向社会的群体,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本文拟就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教育的缺失,解决的对策等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众所周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温暖的家庭生活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教育,不论是知识的教育,还是心理的教育,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果,培养出健全的人格,都需要从儿童抓起。但是当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目前和未来几年内呈现上升趋势。有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84.6%的孩子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其余的则有亲戚看管,还有少数是自己一人生活的。在心理教育问题上,留守儿童的绝大部分委托监护人表示“只照顾生活,其他很少管”。他们的祖父母们限于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对此问题根本没有概念,大都觉得只要身体健康就行。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缺少一个健全的家庭教育环境,如果再得不到心理上的关爱和帮助,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很多负面问题。
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一项历时五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这其中,55.5%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自私、冷漠、内向和孤僻的心理倾向,同时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叛逆心理严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儿童良好的身心素质比学习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联合国有关专家指出:“进入新世纪,必须拥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而这第三本护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的结果,在儿童心理发展、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不管多么微小的影响都会贯穿其一生。令人遗憾的是,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对其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与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上、心理上的扭曲。这些心理上的缺陷会对一个人产生一生的影响。因为,儿时的品格构成为成年时品格的核心;所有后来的教育都只不过是在儿时品格基础上的叠加,但是晶核的形式却没有发生变化。正如密尔顿所说的,“童年预示着一生,正如早晨预示着一天”。著名心理学家卡兰·丹尼尔森·霍妮的精神分析社会理论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基础上,即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和文化因素,尤其是童年经验。那些童年没有得到爱和情感满足的人对他们的双亲会产生一种基本敌意,其结果会使他们遭受焦虑的困扰。
同时,霍妮认为每个人生命之始都具有健康成长的潜能,但是人与其他活的有机体一样,也需要适宜的生长条件。这些条件必须包括充满温暖和爱但又不过分放纵的环境。这种环境给他们提供了安全感和满意感,并且是儿童们不失真实的自我而成长起来。但是,留守儿童不是缺乏那种应有的关爱,逐渐变得冷漠、忧郁;就是被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溺爱,变成家里的小皇帝,性格狂傲、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没有道德责任感等。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正常形成。虽然,每个人在其日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拯救的能力,对周围的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周围的生活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幼年时期所形成的先入为主的思想、偏见对道德品格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科尔伯特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们的品格。”儿童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个人的童年教育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又决定着是否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中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和社会进步。鉴于这个原因,我们不应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等闲视之,而应该认真研究,思考对策,从问题的源头抓起能避免产生很多不良问题。笔者从分析政府公共政策的作用入手,在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情况下,对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解决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社会重大问题,根据社会公共利益和政府自身利益需要而采取的不断进行选择和利益均衡的管理行为。那么什么是公共政策问题?它指的是非特定的多数人通过各种方式,将他们缩短期望情况与实际情况差距的要求,通过公诸于大众并引起政府的注意,而谋求解决这些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是制度或政策的最大供给者,是一种最为关键的生产性资源,制度或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产品,是国家的一种基本功能之一,有政府生产公共产品比私人更有效。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来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职能,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权威作用。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缺失迫切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而能够引起政府的重视,以便能够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政府公共政策层面考虑,认为可以有如下几点对策。
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影响和束缚,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才会遭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享受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待遇。目前户籍制度的改革是最引人关注的一个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问题的一个对策。政府在实行大户籍制度改革让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读书,同时还要注意使户口登记改革与教育、医疗等附加功能的改革同时并进,这样才能尽快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时,还应采取措施破除诚实学生与农村学生的身份界限,取消有关学校人为设置的农民工子女缴纳借读费和赞助费等不合理的规定。国家有关部门还应针对农村人口外流比较严重问题,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大力引导地方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使得农民工能够在家乡工作,避免父母和子女长期分离,从根本上杜绝农村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的出现。
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各乡镇相关负责人密切关注各村各户的留守儿童,分辖区分片儿,把他们的年龄、性别、家庭住址、所上学校、代理监护人姓名及职业等基本信息进行详细备案,然后委任专人分别进行管理。我们要明白,一个民族的振兴是从“托儿所”开始的,那些管教孩子的人所产生的影响比那些管理政府的人产生的影响还要深远。因此,被委任这一任务的人,要恪尽职守、要有工作热情、更要爱心、耐心以及同情心等优良美德,同时要切实负起责任,关注所管辖区每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情况,遇到问题要积极及时解决。
地方政府还可以利用本地各种教育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如亳州市几年来推行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定期去走访留守儿童学校,开展校际联欢活动,心理咨询教师亦参与指导,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资金充裕的地方乡镇可以制定政策,根据当地预算拨出专款给予支持,比如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春节前后、春种秋收等农忙时节,组织各村选派的父母代表定期集会,就如何更好地改善孩子的教育状况进行讨论,交流看法,把大家认为比较好的办法加以落实推行下去。有条件的乡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联系人的动态管理数据库,定期与父母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保持信息交流顺畅,让家长们及时掌握孩子们的心理情况,如有重要问题就责成其马上回家亲自参与解决。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要求各地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并严格监督他们的运作情况。比如,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内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儿童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师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并将每次心理诊断纪录在案,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出现不良倾向就立刻进行有效教育和疏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接受心理素质教育辅导,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教育知识,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学生沟通的有效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同时,还要定期给孩子们上心理辅导课以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1] 董天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09(1):42-44.
[2] 甘霖.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出版社,2002.
[3] 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陈晓琴.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7-88.
[5] 张英男,刘冬梅.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况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50-52.
Lack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