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云
“1+4”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吴小云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1+4”教学策略是实施这种转变的有效途径。“1 +4”教学策略包括独立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精讲点拨、巩固提高等环节,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优质实用的导学案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小组是实践“1+4”教学策略的两个必要前提。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自主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校课改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对比分析,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的“1+4”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促使其良好的认知品质的形成。
“1+4”课堂教学策略是在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下,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1+4”课堂教学策略中的“1”指的是课前“独立自学”,“4”指的是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精讲点拨—巩固提高”,现解读如下表。
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是充分发挥“1 +4”教学策略的最优化功能的关键。设计优质实用的导学案是实施“1+4”教学策略的前提之一。一是能“用活”教材。“导学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从生活实际中取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通过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同时了解到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二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能从学习活动的旁观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独立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等,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三是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的点拨、思维的启迪,这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是“1+4”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小组是实施“1+4”课堂教学策略的又一前提。其一,所有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或6人,由不同学习能力层次、性别的学生均衡搭配组成,组内按学习基础“优——一般”“良——差”结对,形成合作学习的互补性。座位安排必须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前后就坐,也可对面就坐。其二,每个学习小组设组长1名,由组织学习能力较强或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学科都要设学科小组长,由不同学生担任,每位学生必须担任至少一个学科的学科小组长,负责本小组该学科的学习管理,利于学生学科发展。其三,各班必须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管理竞赛规章。要求每堂课有记载小结,学科有单元学习评价,班级每周有总结评价,年级每月有学习展示表彰,学校每学期有评优表彰,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
优质实用的导学案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小组是实施“1+4”课堂教学策略的两个必要前提。因此,“1+4”教学策略实质就是通过导学案来实施对自主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效引导。
(作者单位:湖南省溆浦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