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娟
宽进严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方向
刘秀娟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高校“宽进宽出”式的人才培养过程引来各方的质疑。相比于民国时期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应作出如下调整:“入口”阶段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分类设定录取标准;“培养”阶段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规范学业考核制度;“出口”阶段建立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和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
人才培养过程;西南联大;美国高校;宽进严出;
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入口”阶段,招生录取阶段;“培养”阶段,按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评价的管理阶段;“出口”阶段,甄别学生的学业能力,判断能否授予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把关。〔1〕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有四种不同的类型:“严进严出”、“严进宽出”、“宽进严出”、“宽进宽出”。1997年扩大高校招生人数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宽进宽出”型。随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凸显,人们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产生质疑。本文从人才培养过程的三个阶段为切入点,分析民国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美国高校以及我国高校现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以期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建议。
1938年5月到1946年5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迫于战事的影响内迁至云南联合组建的一所临时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弦歌不辍。8年的时间先后约有8000名学生就读于该校,培养了约3800名毕业生,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不可逾越的典范。其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如下:
(一)“入口”阶段:严格的选才标准,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
西南联大的招生过程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测试。口试主要考察学生思想、姿态和应变能力等,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各科命题不宜空泛或偏重记忆,教育部规定《国文》和《英文》之作文部分的分数要占50%。艺术类则考察实际能力,规定“绘画理论”分数占30%,素描及国画分数占70%。〔2〕1938-1946年,西南联大先后采用多种招生方式。1938-1940年,西南联大通过全国联考招生。全国设有国立大学统一“招生委员会”和“审核委员会”,负责招生工作。1941年之后,西南联大采取独立或几校联合招生的方式招生。新生入学要按文、理科通过《国文》《英文》等7门功课的“初试”。进校之后还要通过《国文》《英文》的“甄别考”才能成为正式生。除招生考试外,联大还采取试读、借读、旁听、免试、推荐保送等多种渠道吸纳学生。
(二)“培养”阶段:自由的学习环境,严格的考核制度
西南联大有自由的学习环境。第一,西南联大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由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自编教材,独立讲授和考核学生,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8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开出了1600多门课程,同一门课程往往由几个教师共同完成讲授,各个教师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第二,学籍管理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论是本校学生的学籍转出,还是其他高校学生的转入都很方便。西南联大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如要求转系应在学年始业前选课期间提出,陈明理由,经转入系系主任同意,教务长核准即可。转入系系主任按照院系修课规定,重新审核转系生的原有学分,并决定其转入年级。〔3〕其他校学生申请转入联大者,须通过西南联大的转学考试,经审查批准可以作为试读生,入学后成绩优秀者方可转为正式生。第三,在学分管理方面,考虑到战争给学生带来的交通以及经济上的不便,在事先征得系主任及教育长准许的情况下,休学期间学生在其他高校获得的学分也可记为联大的学分。
尽管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自由,但其课程考核的严格程度声名远扬。首先,考试名目繁多。如课堂提问几乎天天举行,许多教员一上课便提问,检查学生是否预习功课;十分钟的小测验,教师出其不意地发下纸张,出个题目,限定学生在十分钟内交卷;月考,每月考核一次;期考,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考核一次。其次,考试管理严格。《西南联大本科教务通则》规定考试不及格的课程不能补考,必须重修。学生如未通过先修课程的考核,就无法选修后续的相关课程。在这种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管理制度下,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只能自动离开学校。第三,考核标准高。如算术系一年级微积分不足70分的学生不得升入二年级,系主任将劝令其转系或重读。
(三)“出口”阶段:严格的淘汰制
西南联大严把毕业关,毕业时需加考科目以测试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只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才能如期毕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对毕业有如下规定:“为使学生对于所习学科融会贯通起见,并须加考其以前各年级所习之专门主要科目共三种,不及格者不得毕业。”〔4〕院校内迁至昆明之初,清华和南开原有的工科学生加上借读生共有351人,1938-1945年,工学院共录取学生约1600人,另外还有240名转学生,在工学院学习的本科生合计约2200人。1946年分发到清华、南开继续上工学院的学生共481人,8年时间工学院培养本科生毕业生共933人,毕业率为54.28%。〔5〕
2011年美国高校注册学生达到2099万,其中全日制学生有1300万名,非全日制学生有799万名〔6〕,美国高中生的升学率为68.2%。
(一)“入口”阶段:高校自主招生,分类录取学生
美国各大高校根据创校宗旨、办学精神以及发展特点,制定各自的招生政策,自主招生。按招生方式的差异大体可将美国大学分成三类:“开放型”院校、“选择型”大学和“竞争型”大学。“开放型”院校,一般指的是社区学院,申请者只要具有高中毕业证书,一般无需参加入学考试可直接注册入学;“选择型”大学,指的是一般的公立院校,其招生要求是凡具有进入大学学习的最低限度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其他资格也合格者均可入校学习;“竞争型”高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一流高校属此类。“选择型”和“竞争型”大学要求申请者提供相应的申请资料,包括:高中毕业证书、高中课程与成绩、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中学班级排名、入学申请书和短文自传、推荐信等。高校公平、严格地审查学生申请材料,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尤其受到重视,其他材料则作为录取的参考。大学入学考试是由专门的社会考试服务机构负责组织,考试类型有PSAT,SAT,ACT,SAT Subject Tests等等。其中,参与人数最多的考试类型是SAT,ACT次之。“竞争型”大学还对申请者的大学先修课程的成绩有所要求,申请者一般须递交几门选修课程的成绩。
(二)“培养”阶段:学生学习自由,教师要求严格
美国高校实行的是完全的学分制,强调学生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首先,美国高校选课形式多样,概括起来有四种:第一种是学分制实行初期的自由选修制,规定除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外,其余均为选修课;第二种为半开放选修,选修课比例在20%~40%,主要是一些工学院;第三种是主修课加辅修课,主修课占70%~75%(指本专业课程),辅修课占25%~30%(指公共课和其他专业课目);第四种是分组选修,坚持专业课与通选基础课并举,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广泛涉猎不同系及专业的基础课,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思想方法。〔7〕其次,学生转专业或转学十分方便。学生可以随时改学其他系、科,只要获得足够的学分就能顺利毕业。美国高校建立起学分转换和互认制度,每所美国高校都为学生保存学生成绩副本,如学生转学到其他院系或高校,接收的专业或高校将对其成绩副本进行审查,衡量其有效学分数并将之计入学生总学分中。
学业考核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以及考察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学生一门课的最终成绩由家庭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等部分构成。〔8〕授课前,教师会在上课提纲上说明各部分所占的分数比重。家庭作业(一般占总成绩的15%左右)一般是开放式问题,学生查阅课本和听课笔记后独立完成。课堂表现(一般占总成绩的5%-10%),美国教师很重视学生课堂的参与情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平时测验(一般占总成绩的10%-30%),美国大学课程一般分知识模块进行,每个知识块讲授完毕都有一次回顾性的考试。期末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30%-40%),通常在每个学期末举行,有闭卷、开卷、口试、答辩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真才实学的考核方式。
(三)“出口”阶段:毕业门槛高,追踪就业质量
美国高校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对学习态度不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勒令退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毕业率正常保持在48%左右,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只有45%左右,加州理工学院在60%左右。此外,美国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追踪调查机制。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负责定期调查和统计全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包括就业形式(无业、兼职和全职)、职务、薪金、职业潜在发展、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度以及岗位对学位的需要程度。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将在学生毕业后开展三次跟踪调查:第一次跟踪调查的时间为大学毕业后1-4年;第二次跟踪调查为大学毕业后5-10年;第三次跟踪调查的时间为大学毕业后10年以上,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经历、工作变动、与工作相关的培训进修、收入情况、继续教育、新学位完成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等。
(一)“入口”阶段:招生渠道窄,招生标准降低
1.招生渠道狭窄,选才任人唯分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基本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我国高考为每年一次的大规模选拔性纸笔测验,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很多考生而言,一次高考的成绩基本能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但单一的人才选拔标准不利于其他类型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展示能力,阻碍他们通过入学选拔。此外,层次、类型各异的高校很难按这种单一的招生方式选拔适宜的人才。研究型高校或其他高校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专科院校或其他高校中的应用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学业要求降低,非能力因素权重加大
学业能力是唯一能用现有高考的考试方式和命题方式较为客观考核的能力,但高校招生降低对学业能力的要求的同时却无法补充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核,造成高校整体上选才标准下滑。分数高的学生进入较好的本科院校,成绩差的学生进入高职高专。虽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抽象思维能力弱一些并无大碍。但不少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这样的生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家庭经济条件等非学业因素也成为获得入学资格的筹码。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也并未达到普及化阶段,学生是以竞争的方式获得入学机会。高校整体上降低了对学生学业能力的要求,势必抬高对其他非学业能力的要求。例如,高校扩招后,学费高昂的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收费较低的公办本科院校,家庭经济因素等非学业因素在高校教育机会的竞争中影响权重增大。
(二)“培养”阶段:教学管理制度过死,学业考核机制不合理
我国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存在教学管理制度刚性过强、学生缺乏选择空间的问题。“学非所爱”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虽然很多高校推行了相应的改革,如采用大类招生方式、加大选修课比例,试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或双学位制,允许少数学生转专业等,但这些措施并未让学生普遍受益。大类招生等改革措施主要在“985”“211”院校等优质高校中实行,针对的学生有限。很多高校囿于经费、师资、教学场地等教育条件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选修课。双专业或双学位制需要支付额外的学费,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很少会考虑。而转专业制度面向少部分学生,指标少不说,其中更不乏暗箱操作,大多数学生很难获得这个机会。
现行学业考核机制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学业考核偏重于学生的记忆能力。我国高校学业考核更多的是作为检测知识储量的工具,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范围狭窄。高校考核的主要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甚至个别教师会在考试前划定范围、定重点。其次,学业考核中缺少过程性评价。尽管很多高校规定学业评价由期末考核、平时学业考核和考勤分三部分构成,平时学业考核和考勤分一般占总成绩的30%。但由于高校班级学生数一般都比较多,平时学业成绩考核很难开展。若教师采用书面形式的平时学业成绩考核方式将给自己增加很多工作量;若采用课堂问答的形式,参与的人数毕竟有限,无法完成对所有学生的考核。因此凭印象给出平时学业考核分的教师大有人在,其结果便导致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积累,最后只需在期末花一两周的时间背诵考试重点就能轻松通过考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三)“出口”阶段:放宽毕业要求,缺乏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
首先,高校放宽了毕业生质量要求。在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几乎所有能考上大学的都能“合格”毕业。从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来看,2008-2012年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率保持在90%左右,2012年达到92.45%;学位授予率保持在92%以上,且呈现一路攀升的态势,2012年普通本科院校的学位授予率达到97.62%。〔9〕
其次,缺乏必要的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任何一所高校都应根据形势政策的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过程,其中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很好的自我诊断材料。从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否合理;从毕业生的初始职位、起薪和职业发展前景可以看出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反馈可以体现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否符合目标市场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每年都会统计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率,但这些数据只能简单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和初次就业去向,无法为院校自我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一)“入口”阶段: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分类设定录取标准
在招生形式上,高校可采取申请入学制,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招生模式。高校可要求申请者提供书面申请材料说明其高中阶段的学习收获,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如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情况、个人特长、社会实践、奖惩情况等方面;高中阶段各门课程、毕业会考、高考等考试成绩;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推荐信等。在录取标准方面,应高校人才培养多层次的要求,不同高校可根据其和专业特色设定不同的入学标准。重点学校、示范性高校、热门专业招生要求仍应高一点、严一点;申请进入一般高校的学生,高校可根据学生提供的高考或高中毕业会考的成绩择优入学;申请进入非重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只需提供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和高中毕业证书就可以注册入学;有专特长的学生,只要会考合格,经推荐可免试入学。
(二)“培养”过程: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规范学业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应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责任心,保持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力。高校应当逐步放开转专业(院系)的限制,允许学生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经转入院系的同意,便可自主转换专业。高校还应提高选修课的比例,适当控制必修课的比例。教育资源不足的高校可以MOOC平台为依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其次,高校应规范学科考核制度。大学应当从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出发,设计和改革现行考试制度。考核目标上,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而非知识的识记。考核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或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更不能在考前给定考试范围。在考试方式上,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考核过程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出口”阶段: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和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
高校毕业生可以说是高校的教育“产品”,是高校教育质量的体现。首先,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检验高校教育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淘汰可以是留级、休学、退学或转专业。高校设立多种淘汰标准,如成绩末位淘汰法:每学期按专业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淘汰多次成绩排在末尾的学生;定线淘汰制,即划定分数线,淘汰成绩未达到分数线的学生。为了减少因被淘汰带给学生和家长的损失,高校之间可尝试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若学生被某一学校或专业淘汰,可转入其他院校或专业继续学习,而且先前所得学分仍然可保留。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机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无业、兼职和全职)、职务、薪金、职业潜在发展、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度以及岗位对学位的需要程度。为高校专业设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否需要调整或变更提供判断和决策的依据。
〔1〕杨学新,刘艳玲.从“严进宽出”到“宽进严出”——试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36-39.
〔2〕朱端强.西南联大与国立大学的三次统一招生考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68-73.
〔3〕〔5〕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3.
〔4〕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5-42.
〔6〕Chapter 3:Postsecondary Education Enrollment,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2〔M〕,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2:326.
〔7〕王玥.美国高校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探索,2010(4):156-157.
〔8〕吕建强.美国高校学业考试制度的概况及其特点〔J〕.教育与考试,2012(1):91-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
(责任编辑:郑芳)
刘秀娟,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福州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