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1培养模式的“海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4-04-17 05:01:15张纪凤
关键词:报关单实践性实务

张纪凤

(淮海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持续发展。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进口1.95万亿美元,出口2.21万亿美元,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对报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报关员执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一方面关系到海关的通关效率和监管水平,另一方面也关系到企业的物流周期和贸易成本。报关员不仅要求英语流利,懂得外贸业务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熟悉海关法规和熟练掌握各类海关监管货物的通关流程。“海关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前提下具备较强的报关业务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机会少,缺乏对报关业务的感性认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结合国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探讨了1+1培养模式对传统课堂式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海关实务”课程的特点

(一) 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海关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报关概论、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及其报关程序、进出口税费的计算、商品税则归类、报关单填制等。其中,海关监管货物及其报关程序、进出口税费的计算、报关单填制等章节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同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对教学方式也提出新的要求,单纯的课堂授课以及单纯的校内教师授课都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海关实务”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不仅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中国对外贸易管制政策等基础知识,而且还包括国贸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结算、商品归类等知识,理论性与实务性兼具。该课程许多知识点的学习都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例如,报关单填制涉及到进出口外贸单证知识,进出口税费计算涉及到税务和商品归类知识等。

(三) 课程规范性较强

海关要求报关员对报关业务申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海关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如报关单的填制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其变动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修改和撤销管理办法》,不同种类的货物如一般进出口货物、保税仓库货物、暂准进出境货物等,都有各自的报关程序,且内容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四) 课程政策性较强,时效性突出

“海关实务”课程内容涉及到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国际条约、协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进口药品管理办法》、《京都公约》等。鉴于对外经济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海关会对相关报关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因此教学内容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及时调整,这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二、“海关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式单一

“海关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大多涉及到海关货物通关的各项法律条文和规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由于涉及知识面比较广,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课程学习相对枯燥。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听课。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枯燥,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可以说,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使学生掌握枯燥的报关专业知识,也难以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

(二) 实践教学环节未能深入

报关工作极为重视报关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海关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章节的教学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如一般进出口货物的报关程序、保税加工货物的报关程序、报关单的填制等,这些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必须经过实践训练,才能更好地掌握货物海关通关程序的实践技能。

(三) 教师缺乏一线报关工作经验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但一直处于学校的教学环境中,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缺乏实践能力,很难讲解清楚货物通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无法让课程教学更加生动和贴近实践,而实践问题又比理论知识复杂很多,所以,提高“海关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以教师的专业业务培训为前提。

三、1+1培养模式对“海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

1+1培养模式是指校内教师授课与校外专家讲课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即在“海关实务”教学中,一方面由校内教师负责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辅导习题,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从业人员担任校外专家到学校给学生讲解具体报关业务操作流程,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通过校外专家的指导,学生能够对报关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海关等进行实地学习,让学生亲自接触业务的具体操作,以此来熟悉业务的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一) 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

1+1培养模式利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海关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请进来”,即邀请海关相关部门、报关企业中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精湛业务能力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指导教学。“走出去”,即安排学生到海关、商检相关部门、出口加工区等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参观学习,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报关业务现场由报关专家讲解课程内容。这两种方式都涉及到报关业务中的申报、查验、征税和放行四个环节中的具体业务操作,因此更具实践性,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报关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二) 教学方式更灵活

相对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讲解的授课方式,1+1培养模式使校外专家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学生通过接触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和参观出口加工区等特殊海关监管区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直观,接受起来也更容易。“海关实务”课程内容繁杂具体,采用1+1教学模式能使课程的学习将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学和实习统筹兼顾,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体性原则,有利于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实用型报关专业人才。

(三) 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目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教师大多数都属于学院型教师,由于在教学中侧重理论研究,轻视实际操作,因而他们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实践经验不足、所讲内容与实践业务脱节等问题。在1+1培养模式下,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听课一起实践,能够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会有和学生不一样的收获和想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

(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1培养模式能够增进学生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一方面,学生通过校外专家的指导和到国际货代企业进行报关业务操作,了解报关业务中遇到的问题、报关单填制中常见错误以及解决方法、商品编码查找中的技巧等,这些讲课内容贴近实际工作,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增强学生对报关课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外专家的指导下可以发现自身素质和技能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相当报关工作培养竞争优势。

四、结论

1+1培养模式是对“海关实务”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增强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融合。通过聘请校外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专家来学校讲课和组织学生到报关企业进行实践等措施,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了解报关业务相关规定并灵活加以运用。1+1培养模式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海关、商检、出口加工区等业务现场由海关专家现场讲解报关业务,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海关监管货物及其报关程序。1+1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使教师参与其中,弥补了教师缺乏一线报关工作经验的不足,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证明,1+1培养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报关从业的实践技能,是对传统课堂式教学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郑金花.基于工作过程的《海关实务》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12(4):101-102.

[2] 张瑞.海关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94.

[3] 张纪凤.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13.

[4] 陈海涛.报关实务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2(7):171.

[5] 刘慧.浅析海关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3(35):61.

猜你喜欢
报关单实践性实务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中国外汇(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36
“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背景下 新版报关单结构分析及新增项目填报
租赁贸易货物报关单填制分析
释疑解惑
加工贸易下货物进出口报关单填写常见错误解析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O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9
FDI实务
中国外汇(2015年11期)2015-02-02 01: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