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慧
(海南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地处亚洲东南部,与中国隔海相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8 110个岛屿组成。海岸线全长1 080万公里,陆地面积为190.44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于东南亚诸国之首。印尼是中国移民最早的国家,汉代两国之间就有了海上航线,宋元时期出于战争、贸易等原因华侨开始留居此处,随后历朝历代又有几次华侨大规模迁居至此[1]。现在印尼已成为全球海外华侨华人聚居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08年,印尼华人总数超过1 000万人,约占该国总人口的5%[2]。历史上印尼的汉语教学曾经有过黄金期,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印尼汉语教学的发展一波三折、历经坎坷。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以及印度尼西亚国内政策的调整,该国的汉语教学出现了复苏,并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与东南亚其它国家,诸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相比,其汉语教学整体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
根据资料记载,印尼的汉语教学可以追述到1690年创办的名诚书院,截止到1900年印尼的汉语教学主要是以义学形式进行,教学对象为当地华侨子女。1901年巴城中华会馆创办了中华学校,标志着印尼近代汉语教学的开端,从此至20世纪20年代末,印尼的汉语教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1928年《荷印华侨教育鉴》统计,1926年印尼华侨学校已增至313所,在校学生31 438人。虽然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荷印政府开始对印尼汉语教学活动进行限制,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侨学校已遍布了印尼的大中小城市以及乡村,不仅有小学,还开设了部分中学,1940年印尼华侨学校共计502所。[3]1942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尼汉语教学遭受到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打击[4]。
从1945年日本战败、印尼独立至今的60多年间,印尼的汉语教学经历了更为曲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从自由放任到管制期(1945—1950年)。印尼独立后的五年间,由于印尼政府忙于抵抗英国和荷兰的入侵,其国内华侨学校的汉语教育处于自由放任状态,即由华侨自己进行管理。据李全寿1959年统计,1949年印尼华校共计816所,学生23万人。1950年重新恢复统一的印尼政府开始制定政策逐步限制非印尼语的发展,加强对华侨学校汉语教育的管制。2)兴旺发达期(1950—1957年)。这是印尼汉语教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期,汉语教育空前普及。这一时期汉语教学还是以华侨学校形式进行,学校种类囊括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材采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或新加坡出版的教材,教学对象绝大多数为保留中国国籍的当地华侨子女,少数为印尼籍华裔学生。同时,华侨还自筹经费积极开办高中师范班培训汉语教师,使得汉语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雅加达《新报》1959年统计,1957年印尼华校1 800所,在校学生42万人[4]。3)限制衰落期(1958—1965年)。1957年底印尼政府陆续颁布条例、通告,开始对汉语教育实行限制,如:限制办学条件,禁止开办外侨大学,禁止采用部分书刊,限制华侨学校学生国籍,地方当局取缔华校等。到1959年华侨学校仅存510所,学生锐减至12.5万人,汉语教育受到了很大影响。印尼国内爆发排华运动期间,有72%的华校被迫停办。虽然1963年中国与印尼关系好转,一些华校复办,但此时的汉语教学已达不到以往的规模和水平,整体呈现出衰退迹象[4]。4)全面禁止期(1966—1998年)。1966年印尼政局变动,印尼汉语教育被取消,所有华侨学校无一幸免被迫关闭。1968年特种民族学校开始出现,外侨子女和印尼公民可以入学,每周有两节汉语课,且在课外时间讲授,汉语成绩不影响升学,此时的汉语教学已与以往的华侨学校不同,它属于印尼国民教育的一部分。由于特种民族学校发展迅速,1975年印尼政府下令取消该类学校。至此,正规的汉语教育不复存在,华人完全失去了在印尼接受汉语教育的机会。一些华人只能以私下的家教形式给子女教授汉语。此外,苏哈托政府还在全国颁布了一系列禁令,如禁止使用汉语;禁止汉语书刊进口发行,禁止进口汉语影片等[7]。虽然印尼政府长达30多年的同化政策,加快了华人当地化的进程,但是也造成了印尼汉语教学的严重滞后。5)逐步解禁,复苏期(1999年至今)。虽然1990年中印两国复交,印尼政府的汉语政策有所松动,1994年有两所大学开设汉语系,但直到1999年新政府上台颁布对华人新政策才标志着该国汉语教学出现新局面,即由初步解禁,到纳入管理,到支持甚至全面组织阶段。
随着中印两国国际合作加强,国内外形势的改变,印尼的汉语教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短短几年间全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2001年印度尼西亚教育部与中国签署了在本国举行HSK考试的协议书,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国民学校初高中的选修课,并使汉语成为了第四门选修外语。”[8]目前印尼的汉语教学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目前印尼汉语教学的办学形式主要有7种:孔子学院、大学、国民中小学、三语学校、台北国际学校、补习学校和家教。
1.孔子学院
2007年9月28日雅加达孔子学院建立,这是中国在印尼建立的第一座孔子学院,标志着中印两国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新起点。目前雅加达孔子学院主要工作有:1) 开展汉语专业以及各类实用汉语教学活动;2)组织汉语教学能力认定测试;3)开展相关汉语教育合作项目;4)向社会人士提供专门性汉语培训以及针对汉语教师的技能培训;5)提供留学中国咨询服务。
2.大学汉语教学
目前印尼开设汉语课程的大学至少有22所,其中雅加达6所,日惹5所,三宝垅4所,万隆3所,棉兰2所,泗水2所[5]。印尼国内大学的汉语教学主要由大学内语言教学中心和大学专设的中文系承担。前者有ITS理工学院、泗水大学等,这些大学语言中心开设的汉语课程为选修公共课,主要教授汉语口语,目前这类大学教学中心的汉语班规模还较小。后者有印度尼西亚大学、达尔玛·贝萨塔大学、苏北大学、Maranatha大学、Muhamadiya大学、彼得拉基督教大学、印尼锡江国立大学、智星大学、Atma Jaya大学、Sekolah Tinggi Pariwisata Trisakti大学等,这些大学开设汉语系专门全面讲授汉语,为国家培养汉语高级专门人才。这些高校的教师大多数是印尼族人,具有高学历,曾到中国或台湾进修学习过汉语,发音较准确,但整体水平有限。招收的学生基本上以印尼族为主。
3.国民中小学汉语课程
印尼目前一些国民中学开设有汉语课程,每周2节,为选修课。大部分国民小学也开设了汉语课程,每周4节,其中一部分是必修课。这类学校的汉语教师语音普遍不标准,使得学生汉语发音偏差严重。国民中小学汉语教学课时少,加之,成绩不计入升学考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4.三语学校
三语学校指同时教授印尼语、汉语、英语的学校。据孙兆震统计,目前印尼至少有四十多所三语学校,如新中三语学校、崇德三语学校、巴厘文桥三语学校。三语学校符合了政府、印尼族裔、华人的要求,因此得到印尼政府的支持,成为了目前最为流行的办学方式。这类学校通常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管理方面条件较好,但学费较高。学校以培养三语人才为目标,但学生同时掌握三门语言,学习压力和任务较大,因此效果有待验证。
5.台北国际学校
印尼的台北国际学校主要以汉语作为教学语言授课,同时有印尼语和英语课程。这类学校以前只能招收台商子女,2004年经政府批准后可以招收印尼各族学生,但名额不能超过在校生总数的20%。如泗水台北国际学校,目前在校生大部分为台商子女,印尼本地华人子女数量非常少,所采用的教材为台湾教育部制定的标准教材。
6.汉语补习学校
这类补习学校主要教授汉语基础知识,有的还从事师资培训和HSK辅导。汉语补习学校一般开设有汉语普通班、专修班、翻译班、会话速成班、汉字书法班等。学生人数从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学制上也有所不同,一般以三个月或半年为一期。如雅加达中国语言教育中心、东方语言文化中心、泗水新中华补习班、侨众基金会补习班、万隆汉语辅导中心等。由于华人对汉语学习的需求高涨,汉语补习学校从1999年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印尼目前有补习学校上百所。这类补习学校通常由宗教团体、华人社团、国民学校、华校校友会等举办,所以在校舍、人力、财力方面较为充足,办学形式接近正规教育,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系统的教学计划。
7.汉语家教
汉语家教即汉语教师进行的一种家庭式的汉语补习,以汉语口语教学为主。它经历了由少到多,从“地下”到“公开”的过程,目前,印尼国内有超过4 000人的汉语家教从业者。家教的学生规模多样,学生人数从两三人到几十人不等,教学内容通常根据学生需求而定。
印尼的早期汉语教学对象主要是学龄阶段的华侨华人子女,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印两国间经贸合作日趋密切,汉语商业价值日益提高,印尼许多原住民也积极加入到了汉语学习的队伍之中,这使得汉语教学对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从学习者年龄来看,印尼学习汉语学生的年龄呈现年轻化,以16—24岁之间最多,占被试总数的83.5%;其次是25—33岁,约占15.3%;再次50岁以上汉语学习者占1.8%,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汉语学习之中,同时也表明汉语学习者年龄段的多样化。从族群来看,汉学学习者中华族占72.4%,原住民占27.6%,说明汉语教学正在朝着被原住民接受的方向发展。从汉语学习动机来看,希望通过学习汉语获得待遇更高的工作的占67.3%,对汉语感兴趣占49.2%,喜欢汉语影视及歌曲的占36.3%,跟随“汉语热”潮流的占31.6%,家长要求学的占18.9%。从统计数据中我们看到选择“获得待遇更高的工作”一项的人数最多,表明汉语实用性增强,印尼人对汉语使用价值的认识在提高。从职业结构来看,在校学生占58.1%,商人与其他占38.7%,政府工作人员占3.2%,这说明汉语学习者仍以在校学生为主,但是开始呈现出职业多样化,表明汉语影响力在提升,印尼国内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开始扩大。
印尼汉语教学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禁锢后,在当代出现复苏,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等未来将要长期面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师资方面:1)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由于30多年的汉语封锁,使得印尼汉语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大多数汉语教师是1966年华校关闭前的华人、华侨,这些人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而年轻一代的汉语教师以20—30岁居多,汉语教师梯队出现严重断层[9]。2)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欠合理。印尼中老年汉语教师多数仅拥有高中学历,青年汉语教师多接受过较正规的汉语培训,学历相对较高。已取得的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1)从汉语师资培养方面考虑,中印政府加强了沟通合作。印尼方面积极培养非华族汉语教学教师并派遣他们到中国进行汉语培训和进修。从2001年起中国政府曾先后几次派遣汉语专家团赴印尼进行汉语教师培训;2)国家汉办2001—2002年资助了180名印尼汉语教师来华培训;3)2004年起至今,国家汉办每年向印尼派遣汉语志愿者,支援印尼的汉语教学工作;4)2011年在印尼筹建了6所孔子学院;5)除了在印尼筹建的孔子学院外,国家汉办还将立足国内高校建设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东南亚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等实体,积极开展针对印度尼西亚本土汉语教师的汉语教学及教材培训。可见未来中印两国在汉语师资方面将会呈现双向互动以及多元发展的趋势。
教材方面,印尼目前汉语教材缺乏,尚无一本根据印尼实际情况编写的教材。
目前对于汉语教材的使用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使用大陆版本如暨南大学出版的《汉语》、台湾版本如《国语》、新加坡版本如《好儿童华文》和马来西亚版本的汉语教材,此外还有印尼自己改编的教材,如根据《汉语会话301》改编的印尼文对译的《PereakapanBahasaMadarin》等。针对印尼汉语教材所面临的困境,国家汉办已组织立项,目前教材正在编写中。“一套是海外汉语教师培训教材,包括中国文化、教法等4本,由暨南大学等几所院校合作完成;另一套由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编写,并由国家汉办出资立项,包括《当代华文教程》《学华语》《突破汉字难关》《汉文文法及练习》《汉语—印尼语HSK学习者词典》。”专门针对印尼文化和国情编写的汉语教材是未来印尼汉语教学推广所迫切需要的。
尽管印尼目前的汉语教学面临一些问题,但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日益加深、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在中印两国政府共同推动和努力下,印尼的汉语教学一定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文娟.泗水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前景[D].厦门大学,2006.
[2] 杨林,蔡昌卓.东盟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5-79.
[3] 梁敏和.印尼教育简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3(1):77-78.
[4] 彭毅清.略谈新加坡华文教育与印尼华文教育之比较[J].商业文化·科教纵横,2007(1):88-89.
[5] 黄昆章.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M].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2005:2-4.
[6] 宗世海,李静.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27-31.
[7] 刘华斌.冷战后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6:15-16.
[8] 文峰.语言政策与国家利益——以印尼华文政策的演变为例[J].东南亚研究,2008(6):80-83.
[9] 连榕,潘贤权.印尼华文教师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职业承诺的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J].教育探究,2009(9):5-6.
[10]苏月蒂.印尼雅加达汉语教材状况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