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湖南衡阳,421008)
很多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已经意识到美术教育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得到科学的美术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儿童知识面、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增强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儿童时期是自由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绘画对于儿童来说其实就是艺术天性的自由展现。因此,少儿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科,对于儿童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培养方法得当则有利于儿童艺术天性的培养和挖掘,反之则会扼杀儿童的艺术天性。
绘画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思维自由活动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少儿美术的发展规律,正确地引导才不会扼杀儿童绘画的天性。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其阶段性,儿童的绘画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脑、手协调能力的增强,绘画技能的掌握以及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一般要经过涂鸦期(2~3岁)、象征期(4~5岁)和图式期(6岁及以后)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虽然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存在差异,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学习必须遵循心理认知和生理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否则极有可能扼杀儿童的绘画兴趣,妨碍儿童的艺术天性发展。
所以,在儿童2~3岁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涂鸦,让他们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强迫他们画一个具体的物象或通过绘画表达什么意义;4~5岁是象征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往往用一些简单的点或者线来象征自己心里的事物,这些点和线条无不表现着一个稚嫩生命的情感。这时的教师应该做儿童最忠实的倾听者,听取儿童表现在画面上的心声,而不是要求儿童表现教师固定的题材;6岁及以后是图式期,这时的儿童已经能画一些具体形象,且造型夸张富有童趣,但绝不能简单地以像与不像作为衡量标准。在这个时期有些儿童画得不像并不是错误,教师和家长不能以儿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而更应该保护那份童真和童趣。
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绘画表现形式各有差异,但是对于儿童来说画画其实就是一种游戏,自由想象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自由想象是儿童的艺术天性,也是最纯朴、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真正懂得少儿美术教育的人,就应该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的画画过程就像一次次由他主宰的精彩的、激情的游戏。绘画不是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发挥,不是把儿童的艺术天性关进教师评价标准的笼子里。国内鲜有艺术巨匠,从某些方面应归咎于我国长期以来少儿艺术教育的失败。
兴趣和快乐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源泉,儿童凭兴趣学习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因此在少儿美术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儿童自由画画,以调动儿童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孩的艺术天性是非常宝贵的,苏东坡感慨“天真烂漫是吾师”,毕加索也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1]一些美术大师们一生追求的莫过于用儿童的直觉和简单返璞归真的笔触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20世纪最杰出的美术大师毕加索、米罗、马蒂斯等。“大人们画画,脑中先有‘山水’再落笔,而小儿童画画,往往从花枝的一角先动笔,边想边画,没有固定的构图,儿童的创意一点点的激发出来,这点非常宝贵。”[2]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美术课堂上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思维要求儿童画规定的内容,用很多条条框框制约儿童的想法,似乎不按照教师的“示范”要求画或者与“范画”画得不一样就不符合要求,教师的标准无疑会牵制儿童的创作思维,干扰儿童绘画创作的自由。因此,发掘儿童的艺术细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和家长要给儿童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鼓励自由作画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合理地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需要精心备课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精心的设计与学生心智成长的阶段、生活环境相吻合的绘画主题,并鼓励学生自我的艺术表现。如通过美术欣赏、故事或生活情景的描述等手段激发儿童的美术表现兴趣和想象力。
教育既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又是一种博大的爱。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学习是手段,成长才是目的,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根本。因此,美术教育不仅要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而且还要多与儿童交流,给儿童一个表达的机会。每个小孩都有自己心中的秘密和成长的故事,教师和家长要认真倾听儿童对自己绘画作品里的故事,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描述。通过与儿童尽心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弄清楚每个儿童需要一份怎样的美术教育。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学会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儿童,以智慧的眼光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由于每个儿童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接受教育能力的差别,在绘画作品的表现上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差别,这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作品进行相应评价。“教师和家长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大人们的评判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学画热情和兴趣。”[3]所以,优秀的作品首先要表扬儿童,但是单纯的表扬很容易让儿童产生飘飘然的感觉,因此在每次表扬的同时还要向儿童提出一个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当然这个要求要在他的接受能力之内,也是对儿童成长有帮助的要求。有优秀的作品肯定也就有相对另类有特点的作品,怎样处理评价好这些作品才是难点才是教育的重头戏。对待这些作品也绝对不能只是批评,可以与儿童交流并讲清道理,因为儿童其实是最好讲和最喜欢听道理的,但讲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方法,一定要带赞美的语态讲出来,要让儿童愿意听并且听了愿意改正。
此外,在评价儿童绘画作品时,“作为教师,应有高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艺术的高起点上去启迪儿童,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去丰富儿童的情感,要善于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爱好、兴趣、性格,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能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会抑制儿童的发展,甚至会毁掉有艺术天赋的儿童。因此,家长不要简单地以像与不像去评判儿童画,要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儿童独特视角和思维角度去评判。是不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儿童自己的情感。儿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3-4]家长作为“第三者”“旁观者”或者“外行”,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儿童的绘画作品,这样会严重挫伤儿童的绘画兴趣,而应该先让儿童介绍自己的画,倾听儿童绘画作品的“画外之音”,分享儿童绘画过程的乐趣,这样才会更加激励其学习的热情。
少年儿童处于无忧无虑的年纪,游戏是他们的天性,而艺术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一种游戏。如果说艺术是成年人追求自由的主观表达形式或手段,那么儿童的游戏其实质也就是儿童的艺术,与成人的艺术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因为游戏就是儿童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看似幼稚的儿童游戏蕴含着儿童对于艺术创造的原始冲动。
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天性,它也是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儿童通过游戏去全身心体验生活和自我创新的乐趣。真正懂得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的人,应该从儿童游戏的行为中发现儿童美术教育的规律和方法,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遵循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进行教育,让他们的画画就像一次游戏体验活动,而不要以成人的审美标准企图干涉和引导。“成人通常要遵守某些标准,而这些标准对于儿童而言并不存在。就因为这样,儿童可以表现出自己面貌的绘画,儿童愈是意识到外在的标准,作品就愈不会直接地显露他的人格。”[5]如果少儿美术教育不能顺应儿童的天性,如果我们把儿童的“天性”关进成人化审美标准的笼子里,不容许儿童“胡思乱想”,并要求以成人的绘画技法表现,就会抑制儿童艺术天性的良性发展,导致儿童绘画丧失最本真的童趣和鲜活的艺术创造力。
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绘画技能的训练,而是创造力的培养,不要让技法扰乱了儿童的绘画直觉,掩盖了儿童绘画的灵性。事实上,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一直以来处于“早熟”的状态,成人过早的介入和过多的干涉,尤其是以“范画”的形式教学,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似乎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哄得学生家长高兴,使学生过早模仿成人的绘画,却无情地扼杀了学生自我创新的创造潜能。因此,少儿美术教育仅教授儿童绘画技能是错误的,尊重儿童的“游戏”天性,关注儿童的参与性,营造自由开放的创作氛围,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
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是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心智的健全发展。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应遵循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顺应儿童的艺术天性,精心地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智成长阶段相吻合的绘画主题,并鼓励学生自我的艺术表现,调动学生对美术创作活动的自主性,发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关注成长,尊重少儿绘画的艺术天性,就是要遵循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儿童的绘画直觉,尊重儿童的情感世界,尊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整个少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当美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旁观者和学习者,而不是作为少儿美术创作活动的直接指导者和干预者。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既需要相当丰富的教育经验,也需要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1] 耿素丽.毕加索:现代绘画之父的情欲世界[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9.
[2] 杨梅红.千万不要扼杀儿童的艺术天性[EB/OL]. http://www.sinoacg.com/2010/0412/2281.html.
[3] 段行月,苏炜,杨博.尊重儿童的天性[EB/OL].http://www.studa.net/meishu/090110/14592192.html,2009-01-10.
[4] 杨景芝.儿童大都有绘画潜能,要教会让他们自己画[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6bf8e50100hbzg.html,2010-03-08.
[5] 〔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育德,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