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平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嵌入式对答结构探析
张春平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日常会话中相邻对并非总是前后相邻的,而是会有不同类型的对答序列嵌入在相邻对之中。之所以会造成嵌入式对答序列,原因就在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于对答序列的嵌入,会话的难把握会增加,为了追求会话最大程度的成功,就需要采取一些会话策略,如刻意转移话题、前置请求序列等。
会话 相邻对 嵌入式对答序列
在会话的对答结构中,会话者所说的话称为引发语,应答者的回答称为应答语。一般而言,引发语和应答语的位置是相邻的,我们称其为“相邻对”。但也有很多相邻对被打破的情况,也就是在引发语和应答语之间嵌入其他的对答结构,称为嵌入式对答序列。下面试说明嵌入式对答序列的类型及形成原因,并探讨相应的会话策略。
根据嵌入的层次多少,可将嵌入式对答序列的分为三种:单层嵌入式、多层嵌入式、毗邻与嵌入综合式。[1]
(一)单层嵌入式
单层嵌入式是在一个相邻对之间嵌入了另一个对答结构。这个嵌入的对答结构可为“询问—应答”类,“陈述—应答”类等。例如:
1.“询问—应答”类
甲1:你明天有空吗? 乙2:有什么事吗?甲2:你要没什么事就跟我去买双鞋。乙1:行,我跟你去。
2.“陈述—应答”类
甲1:他家小女儿不懂事,天天惹他生气,看着个子那么高。乙2:就是,他家孩子个子都高。甲2:嗯。乙1:长那么高还是不听话,也真是的。
在这类情况下,乙所表示的听话人并不想直接回答甲提出的问题,而是要问另一个问题,待甲回答完之后,才考虑是否回答甲之前的问题,乙这样迂回的说话方式无疑为自己留下了足够的余地。如例本文层次一、(一)、1中的举例,乙听完甲所说的事情,如果不想去,便可说:“哦,我跟一个朋友约好明天去看电影。”这样便可委婉推辞甲的请求了。
(二)多层嵌入式
多层嵌入式是在一个相邻对中套入了多个对答序列。例如:
甲1:女儿:我看会儿电视行吗? 乙2:爸爸:作业都做完了吗? 甲3:女儿:做完了能看吗?乙3:爸爸:能看一会儿。甲2:女儿:还有口算。乙1:爸爸:做完口算再看。[2]
此例中,甲1—乙1,乙2—甲2,甲3—乙3这三个相邻对层层嵌套,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会话。
(三)毗邻与嵌入综合式
首先要说明毗邻式。所谓毗邻式,即相邻对之间是并列关系,又可以分为毗邻双部式和毗邻多部式。毗邻双部式即一个相邻对由两个话轮构成。例如:
(1)甲1:下午看电影去吗?乙1:不去。甲2;为什么不去?乙2:不想去。甲3:为什么不想去?乙3: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想去。
毗邻多部式即一个相邻对由两个以上的话轮构成。例如:
(2)甲1:我们的菜什么时候上?乙2:2分钟。甲3:好。
毗邻与嵌入综合式是指在一个相邻对中嵌入了毗邻式的对答结构。例如:
(3)甲1:这件衣服多少钱?乙2;哪一件?甲2:就白色那个。乙3:这个吗?甲3:它旁边那个。乙1:100块钱。
人们都希望在会话中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社会地位、性格、性别等原因,便会采取不同的会话策略,也就使原本可以简洁明了的会话变得迂回复杂起来。形成嵌入式对答序列的原因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决定的,具体如下:
(一)会话人之间的关系
很明显,会话人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会话有直接影响。熟人之间的会话方式与陌生人之间的会话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熟人之间坦诚明了提供更多信息,陌生人之间则不然,戒备、猜疑的心理往往让会话无法顺畅进行。例如:
甲1:小伙子,咱俩换个位吧?乙2:怎么了?甲2:你要是不晕车,能不能和我换个位子,我晕车,坐窗户边会好点。乙3:你没带晕车药吗?甲3:走得急忘了。乙1:那行,换吧。
上例会话中乙并不是十分想与甲换座位,在乙耐心解释他要换座位的原因之后,才勉强同意甲的请求。
(二)会话人的性格
会话人的性格也会导致会话中产生过多嵌入式对答序列。[3]可以想见,粗犷、直率的人说话偏于直接了当,而谨慎、委婉的人则往往采取步步为营的会话方式。
甲1:妻子:猜猜今天什么日子?乙2:丈夫:是什么特殊日子吗?甲2:妻子:猜一猜呀!乙3:丈夫:你生日还没到啊。甲3:妻子:不是我生日。乙4:丈夫:你爸妈生日?甲4:妻子:还没到呢!乙5:丈夫:给点提示呗。甲5:妻子:我最喜欢什么花?和这花有关的节日。乙1:丈夫:哦,情人节。
上例中,妻子的说话方式可谓是婉转至极了。若换做一位直爽的妻子,恐怕就会直接地说:“今天情人节,你还没送我玫瑰花。”
(三)会话人由话题得到提示
所谓话题提示就是会话人由话题中的次要信息得到提示,将话题临时转变为与次要信息相关,并产生相应嵌入式对答序列。例如前所列举的例(见本文层次一、(一)、2.中的举例)。此例会话重点并非在“个子高”上,但听话人由此得到提示,并出现短暂的偏离主题的现象。
(四)会话人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
会话人对会话的感兴趣程度毫无疑问会影响会话的进行。若会话中的某一方对当前话题不感兴趣,当然就会试图转移话题,也就可能产生嵌入式对答序列。例如:
甲1:我昨天在高中同桌的婚礼上见到徐班花了。乙2:你那同桌结婚了?甲2:是啊。乙3:俩人怎么认识的?甲3:好像是大学同学。乙4:没听他说过谈朋友了啊。甲4:就是啊,我也没听说过。乙1:诶,那徐班花去干吗?
上例中,乙对“高中同桌结婚”的感兴趣度明显高于“碰见徐班花”,因此,会话中变多了几个嵌入式对答序列。
(五)会话人做出某种澄清
有时,会话的一方为了避免或消除别人对自己的误会,会为自己做出某种澄清。[4]例如:
甲1:上周说得好好的,这周三去看电影,昨天她又跟我说她不去了。
乙2:我不去是有事去不了,她不去是因为什么?甲2:她说是临时有朋友要来。乙1:那她不去就算了,周四我没事了,我们再去吧。上例中,乙说“我不去有是事必须办去不了。”很明显是在为自己爽约作出解释。此时会话的重点并非是乙不去,从语境来看,乙在会话之前就已经告知其无法去看电影及缘由,乙之所以在会话中再次提及,就是为了向甲重申:我不去确实是有事,你不要埋怨我。并且还提出了补偿措施:周四没事再陪甲去。
另外,人们也会为了不损害自己的面子而作出某种澄清,例如:
甲1:她工作之后也没什么变化,没买新衣服,也没换发型,就还是那样。乙2:我是没时间,要是有时间我早把自己打扮打扮了。甲2:嗯。乙1:她家经济压力大也难怪。
此例中乙意在说明并不是没钱打扮,只是没时间而已。这明显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
由上述分析可知,除非故意为之,否则自然状态下会话往往是难以控制且容易失败的。会话就如同一场博弈,会话人若想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要适当地采取某些会话策略,这些策略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即使达不到目的,也要将对会话双方可能造成的面子损害程度减到最小。[5]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刻意转换话题
话题具有随意性。在谈话中,话题会随事件的发展、谈话者思想及兴趣的变化而发生转换。这些情况下话题转换是自然发生的,但有时话题转换是说话者刻意使用的一种会话策略,是一种有意识的会话活动。刻意转换话题可定义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如避免尴尬 、搪塞敷衍等,说话者在有能力继续原话题的前提下故意终止原话题,而重新提出一个与原话题在内容上或有关或无关的新话题。这就可称为刻意转换话题。[6]例如:
男:我想和你谈谈。女:你要看电视吗?我们来看电视吧 。 男:别逃避了,我们必须谈谈了。女:(沉默)
可以看出,会话中女士企图用转换话题的方式来避免面对男士的谈话,但失败了。
(二)前置请求序列
一个会话相邻对的第一部分可能存在一个与之相应的第二部分,它与说话人的期待可能一致,我们称其为“合意的第二部分”。但也存在其他的可能被拒绝或持不明态度等。这些反应不是说话人所希望得到的,我们称其为“不合意的第二部分”。
为避免被拒绝,说话人在说出自己的意愿之前,往往会先采取某种策略探明听话人的意愿,若得到确认的答案,就可接着表明自己的意愿,否则便无需再说明,也就可以避免尴尬局面的产生。这种避免受挫的语用策略可称为“前置请求序列”。[7]例如:
甲1:你有没有朋友在旅行社的?乙1:有一个,怎么了?甲2:那你介绍给我吧,我想去云南旅行。乙2:好。
但这种会话策略也可能遭遇失败,这往往是由于听话人采取不合作的会话策略引起的。
如前所述,会话的基本特点就是说话人的轮换,也即轮换发话。自然状态下的会话往往会遭遇种种困难,原本的相邻对会被打破,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会话人个性及特殊状态下的心理因素决定的。日常生活中,会话行为的复杂不亚于一场博弈。为使会话顺利、有秩序地进行下去,实现会话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会话参与者必须善于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除了刻意转换话题、设置前置请求策略外,还应注意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话轮转换中的作用,如说话人的眼神、身势、手势等变化往往暗示上一个话轮的结束、下一个话轮的开始。研究对答式会话中话轮是如何转换的对顺利进行交际有着指导作用,言语交际者可借助话轮转换机制使交际更富成效。
[1][2]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28.
[3]袁秀凤.高参与度会话中相邻对的特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5):76.
[4]李悦娥.话语中的问与答结构探析[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4):7.
[5][6][7]刘森林.话轮更迭的语用策略[J].外语教学, 2007(4):34.
(责任编辑陈平生)
2014-07-08
张春平(1990-),女,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H 15
A
1673-4580(2014)03-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