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宇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江苏南通 226006)
政治课教学泛政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背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以政治为中心,片面夸大政治的终极意义,把对政治利益的达成作为对政治课进行考量和评估的最终标杆。它遮蔽了人们生活的真实性,夸大了其政治功能的存在,而忽视了其他功能的作用,使政治课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诚然,政治课从它产生、存在那天起,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的影响乃至制约,但这种影响的存在并不等于因此就让政治课“泛政治化”,“因为一种活动一旦政治化就意味着以政治为纲,活动的逻辑必然严重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统摄和控制,从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及独立的品格,而沦为政治的附庸”[1]。政治课如果走入“泛政治化”的藩篱,就无法实现政治课作为一门教育课程的价值,因此,政治课必须向着生活回归,向其本真回归。
政治课“泛政治化”现象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一方面,“泛政治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泛政治化”色彩充盈其间,一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亦可称为是一部政治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一文中就曾指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政治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生活起着决定的作用,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都要屈从于政治,“对政治权力的无上尊崇和自觉服从久已成为中国国民性的突出特质之一”[2]。追求与崇敬政治权利成为许多人的一种价值尺度和行为规范,并且逐步上升到了民族精神的层面,尤其是在读书人中,“学而优则仕”成为他们普遍的文化信念,正如朱熹所言:“能使人兴起者,圣人之心;能遂其人之兴起者,圣人之政也”[3](P.360)。政治也因此成为许多人的价值标杆。
另一方面,“泛政治化”在近现代被进一步的加剧,甚至放大成为某个时代的特征。“政治正确”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和人们的一种文化认同。置身于如此的时代背景,人被当成“国家机器中的一个政治符码。在泛政治化文化的浸淫下,价值系统和权力系统高度统一,人们情感上对政治权力极度崇拜、迷恋,又因这一极度崇拜、迷恋而产生无限畏惧,又因这一畏惧,普通民众的政治话语或趋同,或被剥夺,整个社会陷入万马齐喑状态”[4]。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政治利益被摆到了高于一切的位置,其他的一切都成了政治的附庸,教育也沦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之一,尤其是政治课教学,在一些人的认识中,至今仍把“为政治服务”当做其首要的价值诉求,而其本身的功能意义则被忽视或否定,政治课教学因此不断向着本真“背叛”。
政治课“泛政治化”有着多方面的表现。
首先,课程目标“泛政治化”。人的认识包括政治认识或曰政治觉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必须遵从人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允许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加以选择,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信仰。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选择应该是多向度、多层次的。然而,在现实中,人们经常忽略了这一规律。这种超越现实的目标设定,迫使思想政治课一步步陷入“泛政治化”的泥潭,使得本以人格培养和品德塑造为己任的思想政治课异化为一种片面的政治宣传工具,“崇高”的政治追求与“高尚”的理想信念仿佛成了思想政治课的唯一,政治课成为高悬于生活之上的“空中楼阁”。然而“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已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纷繁复杂的生活事项成为社会冲突的第一导火线”[5]。时代的变迁已经客观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信念,在人们的关注内容中,生活更多于政治,我们如果仍然固执地以政治教化代替品格塑造,就必然使思想政治课远离生活、脱离时代。而缺少生活铺垫和时代气息的教育必然是缺乏感召力、没有生机的一潭死水。
其次,课程内容“泛政治化”。中国社会在一个时期里形成了非常浓厚的政治氛围,虽然历经数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政治”在生活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泛政治化”更是充盈于字里行间,思想政治教育被“窄化为政治教育,完全以政治的教化取代品格的培养”[6]。现实中不难发现,许多政治课从教材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教学,无不充斥着浓烈的“政治”色彩。这样的教育一方面会因为内容安排与设计的单一、片面,使得教学“乏味”,往往会给学生“假、大、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丧失兴趣、产生抵触,最终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自陷囹圄;另一方面也有悖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泛政治化”的内容设计往往远离社会现实,或者只是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社会的某一片面或局部,学生因此往往缺少反思、批判的能力,当学生满怀憧憬走向社会的时候,却发现现实远比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要复杂得多,这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或迷惑不解,对过往的认识产生迷茫和怀疑,非常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结果的出现显然也不是教育所追求的,只能说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再次,课程评价“泛政治化”。由于政治化思维定式的影响,在中国社会,政治逻辑、政治价值不仅成为了一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尺度,而且也成为了思想政治课的评判标准。如1964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下发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就指出:今后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应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国内外阶级斗争和自己的思想改造,坚决反对背诵条文,考试前应当把试题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准备,也可以由学生自选题目,写学习心得、思想小结代替考试。[7](PP.1321-1322)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利益诉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改革也呈现出新的局面,课程评价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特别是新课改实施以来,思想政治课强调知识、能力、觉悟的三位一体,重视学科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同时关注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联系,在关注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然而,即便如此,“泛政治化”始终犹如被施了魔法的“紧箍咒”一般,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上,许多人更偏重于对“政治”元素的突出,以为只要“坚定、正确”和“歌功颂德”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这样以政治的逻辑评判课堂教学,必然限制对现实的批判和制度的剖析,使思想政治课远离社会、远离生活。
政治课要从“泛政治化”的怪圈中突围出来,关键是要向真实回归,使政治课贴近学生思想、走进大众生活、接近社会现实,让学生在政治课上能思考、易体验、可感触。
贴近学生思想,让政治课回归人性之真。引领思想是思想政治课的价值追求。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生命个体,他们生活在一个富有开放性、日具包容性的时代,文化多样与价值多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广阔的空间,也向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泛政治化”的说教已经不再具备往日的“战斗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在教学中主动和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那种隔靴搔痒式的教学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还容易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抵触和反感,更何谈引领学生思想健康前行。如鉴于当前社会的腐败现象,一些人对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产生了怀疑,这样的疑惑对青年学生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讲授“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一方面让学生例举社会中各种以权谋私、侵蚀人民利益的丑恶现象及其社会危害性,另一方面可以介绍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以及歌唱家郭兰英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大型音乐会上如泣如诉演唱《绣金匾》的视频,让学生在满怀敬意中缅怀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感悟人民对“为人民服务”这种价值观的无限的崇敬。这样的处置真实可信,既解决了学生的思想疑惑,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又为学生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进行了情感上的铺垫,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了共鸣,使得教学回归了人性之真。
走近生活,让政治课回归生活之真。政治课不仅要让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也应该能让学生关爱生活,善待自我。近年来,就业难是中国社会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生工资低于农民工、找工作甚至不如农民工受欢迎的现象,这不仅对学生产生了负激励效应,引发“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而且使很多学生产生了焦虑情绪。因此,在“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政治口号”式的“就业观”说教,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让教学内容向社会现实贴近,这样既可以打消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悲观情绪,又让学生找到了方向感。这样的教学在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的同时,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也使得政治课回归了生活之真。
接近社会,让政治课回归社会之真。“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仅仅是一种“书生意气”,更应该是当代青年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社会责任,培养这样的社会责任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而要实现这一价值,思想政治课就必须引导学生接近社会,了解社会,让学生学会“到中流击水”。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引领学生直面社会,让学生全面地、整体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从容地融入社会。如关于中国的民主发展问题,在不同的人群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对中国应该持有怎样的民主模式也存在激烈的争论,鉴于此,教师在讲“广泛、真实的民主”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探究中国式民主赖以产生的土壤、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中国基层民主实践从农村到城市、再扩大到包括县乡两级基层政府在内的成功探索,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农村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在民主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中国式民主既有适合国情的优势,也存在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紧迫性,同时让他们意识到民主可能是一种普世价值,但民主制度却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尽可能地接近社会,避免了“言必优越”的“泛政治化”倾向,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种“接地气”的通畅,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客观公正,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更有认同感,使得教学回归了社会之真。
总之,政治课要摒弃“泛政治化”倾向,应向学生思想回归,向学生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这样的政治课才能是高效的、真实的。
[1]周海银.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泛政治化及其批判[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2]王子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泛政治主义特色[J].学术界,1993(1).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张桂霞.泛政治化文化的终结[J].河南社会科学,2004(11).
[5]董金权,赵宏斌.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回归:一个社会学的考察[J].人文杂志,2006(4).
[6]许晓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去符号化”——从“生活世界”的观点看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界,2009(3).
[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C].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