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旭
(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江西赣州,342300)
高考是指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是区分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全国性公开、公正的大规模选拔考试。高考一方面关系着国家教育的发展,指导着国家基础教育的内容选择和目标制定,另一方面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关系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利益。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短期内是无法打破的,仍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为此,高考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受到普遍的关注,也成为衡量高考成败的主导因素。高考命题是高考的核心要素,通过对考试难度、考试重点、考试区分度和考试内容的考虑,实现高考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最大效用。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都是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高考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呈现出层次性和地域性,全国统一的高考命题并不能准确地衡量每一个地区学生知识能力的水平。同时,在一些学者“关注地方文化”的观点引导下,不少地区提出高考命题应该加大对本地区地方文化的关注。因此,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国家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互结合的方式,截至2012年,自主命题的省市除之前上海、北京、天津外,新增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3个省市,使高考语文命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问题也是存在的,自主命题往往出现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没有关注与全国的对接,没有关注考试选拔与高校培养、社会需求的对接。当前,全国各地仍大都处在“以考导教”“以考定教”的局面。不言而喻,如此局面下,有什么样的考试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要真正转移到“以需导教”“以教定考”“教考相成”的轨道上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复杂过程。
1.两个紧扣
高考命题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考试内容公平的关注。就目前而言,我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实行“一纲多卷”的形式,即无论是语文教材的多样性还是高考试题的多样性,都是围绕国家统一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展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大纲不仅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范围设定,而且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提出了不同水平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评价五个不同的层次,同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大纲的要求适用于全国的高中生,不因地区、使用教材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这就保证了高考命题的公正性,也对高考命题的内容做出了指导和规定。因此,高考命题要紧扣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开展,以达到地区发展和文化的特殊性与全国考试的公正性相统一。
2.两个构建
构建严格规范的命题人员选拔培训机制。毋庸置疑,这是高考得以有序顺利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的保障。命题人员的选拔考察、组成比例、学历资质、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命题人员的定期培训,命题的审核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必须慎重考虑和解决的。由于部分命题教师是领导们提拔推荐的,没有进行相关的个人信息的审查公示,因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连“应试”的要求都还没有达到,他们的一些做法与近年来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貌合神离,这真正苦了学生,祸害了高考选拔。随着各省自主命题趋势的加强,命题人员的素质水平成为保证考试命题质量的关键所在。要真正做到“高考试卷零差错”,这就需要自主命题省份和国家命题中心对命题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选拔与培训,坚决打破某些领导独断专横的局面,提高命题教师在教育测量、评价和命题理论与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构建公开完善的考试评价机制。考试本身也是一种评价教育教学的方式,它是对教与学的目的、方式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是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的综合评价。以考评校、以考评学、以考评教的“分数说了算”的模式至今仍在延续,全国各地大多按照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上线人数吻合率、一本和二本有效分等各项数据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用考试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的方式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考试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其公正严明性却似乎并未凸显。而社会对考试的评价又怎样呢?很显然,当前命题考试专家对考试的评价、一线教师对考试的评价、全民网络在线对考试的评价等还很贫乏,也不到位,起不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毋庸置疑,构建公开完善的考试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对考试的评价应包括对命题的评价、考试过程的评价、阅卷过程的评价、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何不以教、以学来定考、评考呢?命题质量、命题保密、考试过程、阅卷过程、考试结果究竟该由谁来评价?该怎样去评价?有什么样的制度来对此规范和导航?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前,考试的评价机制采用的是分数直接计算的方式,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所以采用的是不同省份、不同大学差别分数线的方式。从理论上说,现在的考试评价机制是相对客观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省市的试卷多由该省市自主判卷,并且多半是由当地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来进行判卷。这部分力量在判卷过程中未追求得分的一致性,大多采用关键词踩点得分的方式,拘泥于参考答案,使得一部分文科学生由于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同,没有获得应有的得分。这是考试评价机制中出现的阅卷过程事实的不公平。对此,展开对判卷教师的培训,对每道题的关键点进行讲解,或者成立评判阅卷过程的专家小组,可以进一步促进考试评价阅卷过程的公平合理。
1.五大关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受到回归教育、生活教育、建构主体等思想的影响,高考命题的目标要求从测定学生的知识积累向测定学生的语文能力转变。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涵盖历史社会和文学艺术,也涵盖人生生活和科学政治等。一言以蔽之,语文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塑造有知识文化、会学习工作、会生活创造的德才兼备、情感丰富、人格健全的人。高考命题在知识基础的测评上逐渐向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转变,强调关注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从刁、钻、难的题海训练向知识的灵活应用转变。高考命题的难度区分也由知识的难度记忆和解答向联系社会生活的语文知识应用转变,强调语文知识的工具性,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使用语文知识的技能。而问题情境的考查一方面要联系国家或者地方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2013年江西卷为例,前六个选择题,字音、字形、词语、标点、语病和名著题中词语的选择、选项的内容都是课本教材与课外生活的结合,体现了经典和时政的重要性。科技文小阅读《病毒》是社会生活中常常听到的事物,现代文大阅读《平常的沈从文》写的是历史文化名人,大作文“中学生有‘三怕’”涉及学生的人生生活和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有文言文阅读翻译、诗歌鉴赏、默写、小作文等,都可以看出其中的关注取向。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应强调关注课文读本、经典时政、历史社会、人生生活,以及关注教育改革和学生的未来。
2.三个并重
高考命题的三个并重指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并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并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高考的教育导向并重。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也由知识考查向知识和能力同时考查发展。近些年语文高考在考查偏难的记忆知识方面的在不断减少,逐渐变为考查偏难词语和偏难成语的应用及学生结合语境灵活使用基础词语的能力。既考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考查学生关于名著和优秀文章的解读,在2013年江苏卷关于《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内容的理解及《边城》选段的理解。这些知识虽与课本紧密联系,但仅靠记忆是无法完全解答的,需要学生通过平时的语文积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通过设置情境考查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等。
1.三个规范
命题的规范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字体字号的规范、客观题题型和选项设计的规范及主观题题干概念术语的规范。字体字号的规范指的是高考试题在编排过程中要使用能够供学生辨认的统一字体,在印刷的试卷上,要保证能让学生看清每一个字;客观题题型和选项设计的规范是指客观题的题型要在基本题型范围之内,包括词语辨析、选词填空、病句修改等,教师不能自创题型或者在题型的展示上随意设计,在答案选项的设计上要求每一个选项的设计要与题目密切相关,不同选项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展开,避免选项的离题和层次不分明现象;主观题题干概念术语的规范指的是主观题要能够准确使用语文术语进行提问,例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主旨主题、题材、描写方法、抒情手法、行文结构技巧等语文专业名词的使用要规范,以免造成题意的多样化理解而影响学生的作答。
2.两个把握
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试题,这就要求高考命题要结合高中生整体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特征设计符合学生语文作答能力的试卷题量,以保证9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而又不会使学生剩下太多的时间。当然,高考试题不仅是要使学生能够做完试题,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试题区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高考要能够准确保证试卷的难易度,测定出所有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语文知识的应用水平及语文素养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控制基础知识考查、能力测定试题及素养考查试题,以合理的比例构成高考试题。综上所述,高考命题要注重对试卷难易度的准确把握及试卷题量和作答时间的把握,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区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1.四“一”
高考命题的四个“一”包括:准确、明确、矫正、该有。准确,指小题赋分的准确。高考评价最后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这就要求题目的分数设计要准确,准确反映知识点在整个试题知识点考查中的比例。明确,指题干文字表达要明确,问题要问得不模糊,不至于误解、曲解,这是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答问题的前提,要避免因为病句、词语或者标点使用错误导致的句意不明确而造成的理解多样性。矫正,是指矫正教与学的缺憾。高考对高中语文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应通过高考命题矫正教与学的缺憾,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该有,指阅读材料的出处和注解文字该有的必须有,不能因为缺少解释文字而影响考生的阅读理解或审题立意,如一些典故、生僻词语等。
2.三少
高考命题的“三少”规则,指的是少放题(放题是一个形容词,来自日本语“任食”的汉字写法,也指在考试中教师故意给考生简单的题目或者给考生都会做的考题)、少设怪题、少设陷阱。高考试题是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测定和区分,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或者说变式思维的一种考查,而不是脑筋急转弯或趣味答题,因此高考试题要避免设置题目理解的陷阱和对怪题理解的考查。亦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出学生都会做的语文题目,那样就会使考试失去选拔和区分的意义。
3.两不出
高考命题的“两不出”指的是不出偏题、不出有争议题。语文知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目标。偏题指的是试题偏离语文基础知识及学生的基本生活,这类试题考查的大多是学生的语文记忆能力,而这是与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争议题是指题目有争议的试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因教材工具书版本和专家学术观点分歧产生的知识点;二是对题目的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答案呈现非规律性。这样的试题不仅不能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还会影响学生正常做题。
1.三个尊重
三个尊重指的是:第一,高考命题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也就是说,高考命题要考虑到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高考命题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命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查。第二,尊重区域的文化和经济差异。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各省份纷纷开始自主命题,这就需要在高考命题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进行题目的设计,真正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把握题目的设计难度,不同的知识经济和教育水平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显著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考试内容。第三,尊重师生的个性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高考是根指挥棒,高考命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日常考试和练习命题,需要通过更多开放性的试题、更多联系生活的案例,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师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进步。
2.六个讲究
六个讲究是针对高考命题过程中的材料选定而提出的建议。除了语言基础题中词语、句子等材料的选择,高考命题中的材料选择还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大小作文材料的选择。首先,在命题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讲究经典、典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到学生来说,经典名著语言灵动精妙,思想丰富深刻,包含着典型的文学创作方法、素材主题等,这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要讲究时新、深刻。语文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因此语文材料的选定要与当前的现实密切联系,选择当前新的热点、新的技术发现和新的成就,以促进学生联系现实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再次,语文知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高考命题不仅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考查在语文知识中所培养的语文素养,因此高考命题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重视材料的思想引导性、文学的艺术性和情感的熏陶性,促进对学生语文情感的考查和熏陶。最后,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要做到雅俗兼顾,情感文本、科普文本和通俗文本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感知和体会。综上所述,阅读材料和大小作文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经典典型、讲究时新深刻、讲究思想哲理性、讲究文学艺术性、讲究情感人文性、讲究雅俗兼顾。
高考一方面关系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关系着社会、关系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利益。当前高考实行国家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但这个过程使高考命题的公正性增加了难度。因此,保证高考命题的公正性要以两纲为中心并与时俱进展开命题。本文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内容、考查内容的侧重点、命题的规范性及考查标准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些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以促进高考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加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1] 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8).
[2] 黄光扬.当前高考命题改革首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3] 刘明珠,王伟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工作机制初探——以福建省为例[J].教育探索,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