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洁
(张家港市西张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
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也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年级学生习作本应是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可以有感而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不愿意动笔写作文。
笔者认为开展活动感受生活,能够激励学生写作兴趣。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促进体验。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写作文,容易使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自课题研究以来,笔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开展课内外活动,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习作指导的前提,因此笔者联想到管建刚老师办《班级作文周报》。笔者认为,出版班级作文周报,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习作场景与状态。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班级报刊上,一定会又激动又兴奋。这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势必能激励大家更好地习作。
第一次办《班级作文周报》时,为做好投稿动员工作,笔者特别用心,充分造势,迅速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使之跃跃欲试。此外,笔者选稿“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学困生。笔者认为,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比他们厉害的人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而选择学困生的作文,也能使其他同等水平的学生感到“我也行”。
从2012年3月17日开始,笔者开始组织正式编制《小小向日葵》。此份作文刊物,已由刚开始的教师一手包办,变成由学生制作并出刊。每次出刊后,笔者还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作文下面签上名,最终评出 “人气作文”,供大家学习模仿;学期末,还会给写作优秀的同学授予“小作家”的称号。这让班中的学生越来越喜欢习作,让良好的习作习惯伴孩子一生。
对小学生而言,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将阅读变成每个学生的自觉行为,并要经常向学生推荐比较典型的文章,让学生进行仿写。笔者从教材入手,将“学—用”和“仿—创”紧密结合,降低习作难度。可以在学完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单元之后,根据课文情节或单元主题让学生写片段作文。先让学生思索几分钟后口述,口述后让学生互相评议,通过口述及评议,使全班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例如,在学完《庐山的云雾》后,可让学生用上“总—分”的写法,以“傍晚,西边的天上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为开头写一个小片段;在学完《雪儿》后,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在学完《水上飞机》后,可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水上飞机,各有哪些用途,并设计一张水上飞机的名片;在学完《日月潭的传说》后,可让学生想象大尖哥和水社姐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会怎么解决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困难,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很好的素材,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例如,可结合对课文《老师,您好!》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创编诗歌《老师,我想对您说……》。可播放动听的轻音乐,让学生能轻松进入抒情氛围,写作欲望有所激发,从而敞开心扉,尽情抒写对老师的爱。
金秋十月,树叶五彩缤纷,校园里景色迷人。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校园景物的变化,再让大家进行交流,并提醒学生可以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述景象,再趁机让学生以“走进秋天”为题,将看到的美景写成文章。这样的循序渐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
学校开展的“校长杯”足球联赛,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如:画一画足球比赛,写一写赛后感或观后感,说一说拉拉队口号,做一做班级足球旗等。从活动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喜欢这些动手又动脑的作业。从五彩斑斓的图画中,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张张因为足球而绽放的笑脸;从一篇篇习作中,我们了解到他们懂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团结力量大”等人生哲理。
结合学校开展的“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当了一回小记者。引导他们去采访老师和低年级的弟弟妹妹、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去了解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和同学们对活动的看法或建议等。因亲身参与活动,学生会觉得很轻松,回家也能兴高采烈地把自己采访的成果写成日记。
利用周末时间,可安排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通过做家务既可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体会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如写“第一次……”“我学会了……”“我真棒”“我能行”等的时候,学生就不会“难为无米之炊”了。
利用周末假期,还可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素材的源泉。如春天踏青扫墓的时候,让学生记一记踏青过程中最有意思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还可以结合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经常关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养成关心时事的好习惯。例如在H7N9禽流感侵袭人类之际,笔者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H7N9禽流感”的讨论会,并让大家把相关的讨论经过写下来。其他的,如组织大家就“怎样的乞丐你才施予援手”“该不该扶摔倒的老人”“小学生上网好不好”“拉杆书包实用吗”等话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在发表完看法后写成作文。就这样,一篇篇有自己观点并理由充足的作文纷纷出炉了。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习作再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并各有特色。
习作批改,往往由教师单独完成,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教师的“精批细改”,学生却熟视无睹,常让“一江春水”付诸东流。难怪叶圣陶先生也说,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习作的能力,笔者除了本人批改作文外,还采用了让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
具体做法是:课前由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习作,先找出优缺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并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接着让学生批改作文,可互评也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最后由教师收上来再作批阅,然后把优秀习作编入习作周报。因为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的批改,所以就能对本类作文的写法及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此外,学生批改习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刚开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批改时使用的评语,让他们挑选合适的来用。慢慢地,他们会仿照着写评语。现在大多数学生能针对习作特点写出较精当的评语。所以,笔者觉得作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更要锻炼学生“改”,把“改”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己或他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会比教师独自评改效果更佳。
在相关实践中,笔者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自己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崇尚填鸭式的技能技巧教学法,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形成了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笔者走进童心童语构筑的世界里,感受到学生的纯真与鲜活,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通过积极探索,笔者摸索出了关于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一些途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撰写的《活动——写好习作的支点》发表于《张家港教育研究》。
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渐浓,已经有不少学生把习作看成一件有趣的事。学生对目前作文课的满意程度提高了,开始有了强烈的自由表达的愿望,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2012年10月起,学生发表了20多篇习作,有钱阳发表于《教育周报》的《挖野菜》《我的爸爸》,朱昊远发表于《中国写作》的《满意在丰百》等。所创办的《小小向日葵》已经出刊63期,共发表学生习作300多篇,也因此涌现了一大批的写作“高手”,如王聿洋、蔡铭倩、朱昊远……也有一部分同学,渐渐地爱上了写作,如王文佳、高怡婷、费欢……
在师生习作研究中,我们共同得到了提高,也找到了无穷的快乐。
[1] 张素卿.让习作生活化,让学生快乐习作[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7).
[2] 于波.让习作不再成为负担[J].课外语文,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