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反思——以艺术人才培养为视角*

2014-04-17 03:22:07鲁旭蓉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政治思想

鲁旭蓉

(南京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江苏南京 210013)

目前学界对于加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针对艺术院校学生个性气质的独特性如何提高教学实效的方式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当然必要,然而,艺术院校的独特性却远不止学生个性上的差异.反思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反思艺术教育的目标着手,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距离我们的培养目标还有哪些差距,这是艺术院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有了这个认识的基础,我们才能探讨如何培养的问题.

1 艺术院校的独特性

艺术院校既有高校教育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教育对象的特点上,而且表现在截然不同的培养目标上,及学生们未来所从事的独特职业的要求上,了解这些差异,是艺术院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前提.

1.1 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艺术院校除少数专业和文化都很优秀的学生外,主要有两类学生,一类是从小就开始了对艺术专业的学习,长时间大量的技能、技法练习影响了文化课的成绩;另外一类则是文化课成绩本身不理想,到高二甚至高三才开始进行短期的突击培训而进入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入校时的文化分数只有二本线的70%左右,所以,除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许多学生虽然崇尚艺术,但是,既缺乏必要的艺术知识的积累,也没有强烈的艺术学习的兴趣;而且,受人们传统观念和文艺界现实风气的影响,学生们入校后往往着意去强化自己的个性,因而性格活跃张扬,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强烈,思想上反叛,行为上另类,漠视纪律和规则,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政治活动从心理上比较疏离,甚至较为反感.

1.2 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四项功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口号.这些信息都说明,我国即将迎来一个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过程中需要大批能够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优秀青年,艺术院校为此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它们是培养艺术人才和文化创新的主要阵地.艺术人才不仅应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有精湛的艺术表现技能和技巧,而且应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概言之,他们应该是具有综合人文素质的合格的现代公民,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时代文化的创新者.

1.3 艺术职业的独特性及其要求

艺术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从创作过程而言有强烈的个性特点,从作品的社会影响来说又具有最广泛的公共性.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家王尔德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张艺谋也讲过,他每一次创作都力求和别人的不一样,和自己以前的作品不一样.所以,艺术创作被打上了强烈的个性印记,渗透着艺术家个人的经历、修养、学识、人格、气质等特点.也许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甚至艺术家往往认为艺术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但是,从事艺术职业和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工作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式中,不会影响到广大的公众,而艺术从业者则截然不同.正如前人所说,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本身就是公众人物,或者通过作品和公众见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到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和灵魂.因此,积极的生活态度、现代公民的基本理念、先进的世界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是对艺术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艺术在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与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毋庸置疑,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不仅满足我们审美上的需要,而且引导我们对真善美进行不懈地追求,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财富日增的情况下,更需要文学艺术为人们建构起永恒的精神家园.就像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在其著作《成为作家》一书中说的:“小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给很多读者提供了他们所了解到的唯一的人生哲学;小说给他们建立了伦理观、社会准则和物质标准;小说肯定了他们的偏见或开放了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够接纳一个更广阔的世界”[1].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它或让我们感动,或让我们深思,或让我们奋进,或让我们理性.但是,反观我们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总体状况,他们入校时文化成绩比普通院校学生低,普遍人文素质较低、思想肤浅、责任缺失;加之,目前文艺界普遍存在着庸俗、低俗、媚俗和消解崇高、逃避神圣、潜规则盛行等现象,这些倾向通过互联网不断放大,对艺术院校的学生们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几年后走出校园,会创作出我们期待的文学艺术作品,承担起“引领风尚、传承文化”的重任.

2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艺术的特点和艺术人才的特点为艺术院校提出了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一样,正是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要一翼,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现实中的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受重视的程度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却远远不够,究其原因,虽有各种社会因素,但是,也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密切相关,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不足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人文素质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材体系都只关注到高校教育整体和青年学生整体的共性,却忽略了不同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的个性及艺术院校学生独特的成长要求.没有人会否认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和从事理工农林医、或政经文史哲研究的人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甚至个性气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但是,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学生们却接受着相同的课程体系的培养,共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大致相同的选修课,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在人文知识、人文素质、思维方式和思想道德的培养等方面过于强调教育的共性,而忽视了不同专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尤其是艺术院校,这种特殊性就更为突出,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引起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

2.2 以国家本位代替个人本位

现有艺术教育体系中,既有专业性、综合性艺术院校,又有综合类大学的艺术院系,在课程设置、招生模式、培养机制上普遍存在着以国家意志为本位,而不是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本位的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全国高校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体现着强烈的国家意志,在我们的教材中看不到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对他们成长中的荣辱得失、祸福际遇等的引导,对他们成长中种种困惑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分析,表现出强烈的重政治、轻思想,重国家、轻个人,重社会、轻人生的特点.这样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比较疏离,学生没有亲切感,甚至反感是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艺术院校学生,往往认为艺术和政治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思想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从心里排斥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3 艺术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因此,在艺术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结合上述问题,具体对策如下:

3.1 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在贯彻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对一个青年来说至关重要,而公民教育是“三观”教育的一部分,对艺术人才来讲也是不可或缺的,公民意识的培养仅靠中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从艺术院校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况看,他们的公民意识还非常欠缺,在为人处事中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忽略自己的社会性和集体性,所以,对集体乃至社会的责任感不强;基本的道德规范意识、纪律意识不足;对公共事务不够关心等等;这与时代赋予的使命严重不符.艺术院校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要创造出先进的文化,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具备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等现代意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公民教育融于其中,使学生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然后成为一个有着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审美观的优秀艺术人才.

3.2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必须是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础上的建设,否则,就像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的,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它输出的只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也许她的断言有些偏颇,但是不能不给我们以警示.马克思主义源自西方,要实现中国化就必须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否则是没有出路的.一方面,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一直在于它的国家与社会革命方面,而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缺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精神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2].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许明先生就已经提出这点,但是,至今未有些许改善.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几次反传统、反孔学运动,使我们在拒绝封建余毒的同时,也使我们的青年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虽然从上世纪末开始又兴起国学热,但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学生们仅在中学课本中学习过几篇有限的诗词古文,加之文理分科,学生们大多数失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在大学教育中,除古典文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包括艺术院校学生只在《大学语文》中和传统文化有少量的交集,对于中国几大古典名著、对于《老子》、《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文本一辈子没有通读的文艺人比比皆是.没有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怎么会有先进文化的创新?所以,艺术院校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应延续至整个大学期间.当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人一课的职责,必须渗透于大学中所有相关的课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资源,如孟子对于君子人格的倡导、孔子提出的“士志于道”的精神,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把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融合起来进行教育,不仅会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而且会让学生觉得更加亲切、易于接受.

3.3 把对个人命运的现实关切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结合起来

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人才,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过程中更应注重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如果说专业课的教学着重在授业,即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公共基础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担当起传道和解惑的职责.尽管我们时常教育青年要把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但是,在教育中却总是大谈特谈社会、国家、历史这些对学生来讲过于宏大的主题,完全忽略学生成长中的精神、心理和思想动向等学生关心的切身问题,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如前所述,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存在着重政治、轻思想,重国家、轻个人,重社会、轻人生的特点,特别是大课教学的形式,更失去了师生碰撞交流的机会,这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4 恰当运用艺术资源,以渗透性教育代替灌输性教育

先秦儒家就曾提出“乐和同”思想,汉儒也提出诗歌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见,历来统治者都非常了解艺术富于情感和形象的独特性,以及寓教于乐的特点,非常重视利用艺术进行道德教化.身处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来深化教育功效.所以,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和艺术理论,在案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阐释,那么,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也会使学生感到更加亲切和有共鸣感.例如,在讲解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需要讲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以及认识论中关于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等内容,可以联系文艺理论中“艺术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文艺思想来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很好理解,既理解了哲学原理,也明白了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实现了知识的整合.

[1](美)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8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