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倩
(南京市第三中学初中部,江苏南京 210000)
初一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对所接触的环境、同学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从陌生到熟悉.另一方面,“心理成人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并存[1].刚跨入初一大门的学生虽然一半还带有“孩子气”,但儿童时期的幼稚、天真、活泼和无意义的吵闹等现象已逐渐减少,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逐渐变得有分寸,开始注意自我控制,出现自我意识和心理需求.他们开始自我思考,开始在意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虽然此时的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但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对老师的依赖尤为明显.“小学听课容易懂,初中懂得很慢,有的地方至今还不懂”这是因为小学数学课重复多,回旋少,坡度缓,容量少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依赖,到了初中仍然摆脱不了,他们仍然希望老师每节课讲得少一点,慢一点,细一点.
进入初中的学生感到数学内容变化很大,他们认为:“小学数学学起来很轻松,初中数学使人难以理解.思考范围广了,不象小学照着例子套,需要认真思考,领会公式、法则以后才能灵活应用.”小学教材主要以模仿记忆为主,例题较多,类型全面,总是不断重复一个内容,也使得巩固机会更多.而到了初中教材内容进一步拓宽,教材的结构也逐渐接近科学体系并呈现出整体性,理解的成分增多,经常有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记得住,但作业做不来”.
在小学里,由于教学内容较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翻来覆去的强调.这个阶段涉及到的题型只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几种,因此教师可以不断根据题型特点,对重点习题的解法进行变式训练,从而让学生进行模仿和演练,以此达到巩固的目的.进入初中后,每一节课的容量明显增加,知识点的深度宽度都在剧增,课堂上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进行强化训练,课后安排的习题也不可能完全配套,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强调基本原理和培养思想方法,而学生需要更多的课外时间去自我琢磨,自我消化,学习也越来越变得自主,因此,一部分习惯于依赖老师的学生会明显不适应.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2].一个对知识毫无兴趣的孩子,又何来求知的欲望?一个总是被老师家长逼着学的学生,他能学好吗,我们难以想象.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由被动学到主动学,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第一要务.初中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新鲜感,抓住这个契机,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件、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以及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一些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不要一味用难度较大的题目考学生,适时适度降低难度,使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
进入初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小学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为什么到了初中,成绩下降非常厉害”.其实不然,从教材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初中和小学没有可比性,再加上学生有适应的问题,成绩的波动就显得非常正常.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首先调试好自己的心态,调节好原有的期望值,对学生多一点关爱,少一分抱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主动低下身子,深入到学生中,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找到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面对失败,冷静总结,振作精神,调节好心态,调整好学习方法,努力争取日后的进步.
初中数学中,学生遇到的第一道障碍“负数和绝对值”,以前习惯了一个问题一个结果的单一内容形式,学习了负数后却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同一个结果或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结果”这样的事实,从而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提供直观形象的解释使学生消除疑虑,逐渐接受和建立起扩充的知识体系和变化了的思维观念.作为初中老师首先就要结合小学的课程标准,系统地比较小学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应知应会的水平,从而找到衔接点.在初中教学中,如果发现某个知识点是小学学习中学生掌握不好的,就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降低思维难度,做好内容的疏通和过渡.同时在今后教学相近知识点时,注重比较和拓展,以实现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比如《字母表示数》这章内容就实现了由数到式的过渡,教学中应尽量先数后式,多呈现生活中熟悉的背景,既实现了和小学内容的接轨,同时又通过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达到自然过渡,稳步衔接.对于教学中部分难以接受的知识点和概念进行教学时,还可以多从旧知识入手,通过实例或者借助图形直观,帮助学生找寻旧知和新知的联系和区别,完善对新知的认识.
2.4.1 用生活化的实例引进概念,降低问题的难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同时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数学去实现、去解决.《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3].对于刚刚迈进中学大门的初一学生来说,思维和人生经历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理解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时显得尤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若能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生活化的情境中去获得体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再去理解数学概念,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时就变得更加自然,更易理解.
案例:在讲授“数轴”概念这章节内容时,我注意到数轴对于初一学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如果突然介入会让学生无法理解,于是用了一个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温度计来引入.一来温度计的形和数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学生能从熟悉的温度计的正负刻度自然过渡到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二来通过温度计联想到刻度尺进而发问“为什么刻度尺没有负值”,从而进一步引出绝对值的概念.这个引入看似简单实际用意很深,同时也利于学生接受.在教学中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4.2 创设“悬疑式”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人们总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着神秘感和要探究它的欲望.而在教学中抓住这一心理,通过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但又迫切想得到答案的问题情境,必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进行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时,笔者和学生比赛口算,计算19982-22=?很显然,笔者的计算速度比学生快很多.“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会算得这么快吗?”这一悬念情境立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本能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那自然带着问题开始探究.
2.4.3 实施情感教学,营造和谐气氛
从师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心理活动所构成的因素来看,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如果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循循善诱,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学生自然愿意接近教师,从而会逐渐拉近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使教与学得到有效的促进.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是冷漠、嫌弃、厌恶的态度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也产生抵触情绪.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从而缩短了师生间的彼此距离,也就更利于学生学好这门学科.
总之,要做好小升初数学的衔接教学,不仅要有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上的调整,更需要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绝非一蹴而就,唯有通过教师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过好衔接关,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达到学好初中数学的目的.
[1]江兴代.探寻成功的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宋真.中小学数学学习衔接的问题和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