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攀峰
(广东省珠海市第四中学,广东珠海 519015)
板块运动的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只有一百多字的简述和一幅图片。但涉及的知识点多,其中包括板块范围和分布、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火山地震带等。而且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接触;同时,板块运动也涉及到很多动态性、过程性的知识,在常规教学环境下,这些动态和过程不仅很难完全展现,而且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最终的掌握情况也并不理想,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重复训练来强化。总之,在传统情景下,板块运动这一节的知识,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彻底掌握和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能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的课堂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内化这些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本文尝试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来解决以上的问题。
微课的内容不仅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1]。而放在网络平台上的微课,学生才能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习。所以微课的应用模式应该是,将微课事先置于云计算环境的网络平台中,学生预习时观看并学习微课,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先解决个别疑惑或者问题,最后组间或全班共同交流、讨论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根据微课中的测试成绩和学生反馈在课前做好设计,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课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课堂学习成果,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在预习环节中微视频和预习测试的存在就可以使学生的预习真实的落实,教师更可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预习测试的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提高针对性。这些都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预习和效率和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小组讨论学习的环节,教师对于学生的学情早已了然于心,课堂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
基于前述情况,笔者利用收集的资源,遴选、制作了一整套《板块运动》的微课程资源,并放在K12 的翻转课堂网络平台上。以往很多微课程资源大都是一段微视频,而笔者制作的这套微课程资源则主要包括六段微视频、一套课程测验、开放的答疑讨论区和一份学习单。这六段视频是一整套微课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本课的数个重难点。其中视频一展示了板块交界附近贯穿全球的地貌,告诉学生板块交界不仅是可以看到,而且是非常宏伟的。视频二展现了2.25 亿年前至今板块漂移的全过程。视频三通过位于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火山口永久熔岩湖诠释了板块漂移的动力机制。视频四完整展现了新西兰山脉的形成过程,并将世界上著名褶皱山系的宏伟、壮观体现得淋漓尽致。视频五和视频六分别用完整的动态视频演示了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的形成过程及其产生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六段视频,有理性的因果思辨,也有感性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理解板块运动。而且在每段视频的前半部分笔者都根据视频涉及到的教材知识点提出几个思考题,学生打开视频后首先看到的是思考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再继续看视频具体内容。
教学流程的设计就依照前述的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整套微课程已经发布在微课网络平台上,学生已经提前做了预习。该网络平台可以即时统计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视频学习次数、学习时间,课程测验则有总体正确率、选项被选率、学生做题耗时等多种多样的数据。大部分数据还可以按视频(题目)总体统计,还可以按学生个体进行统计。学生课程测验结果中,关于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的题目得分率只有50%左右,因此课堂教学中重点设计突破这两个难点。
(1)课前预习
上课时学生首先在预习课本的基础上用平板电脑学习微课程的视频,同时完成学习单中的学习任务。微视频相比传统授课的好处便是视频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可以反复观看,更可以针对某一小段重复学习。相比传统的预习,学生在这个环节能够100%的参与预习,而且由于视频内容十分精彩,学生学习时也非常投入。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在反复观看某段视频,尤其是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的视频。在需要做笔记和填写学习单时,学生会暂停视频,认真书写,书写完成后随时都可继续观看。整体上,微视频有效地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同时,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和了解学生学习视频的情况,包括完成程度、观看次数、观看时长和学生视频笔记的具体内容等等。学习完微视频后,学生需要完成一套课程测验,对其视频学习效果做简单测试。这套课程测验共9 个小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都是根据视频内容结合教材知识设置的。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直接做题并提交。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当然也可以随时掌握,而且可以多角度了解情况。教师可以按题查看每道题的完成率、正确率、耗时、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甚至是哪些学生选错;也可以按学生查看个体的答题情况。各种数据一目了然,教师完全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测验完成情况,实时掌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相比传统教学,教师不仅工作量减轻了不少,工作效率更是得到了提高,这种依托信息技术实时精准的掌握学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
(2)小组讨论
紧接着学生针对微视频、学习单、课程测验中自己不懂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学生带着问题的讨论才有针对性和高效。很多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是一边播放微视频一边讨论,遇到难点时学生还会暂停视频进行研讨,学生参与度高。经过讨论,学生预习中的个别问题往往都被解决掉了,接下来就剩下一些共性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懂。此时,笔者结合课程测验的统计结果列出了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做了一项电子投票活动,学生现场用平板电脑投票选出经过讨论自己依然不懂的问题。通过实时统计的投票结果,学生的共性问题便一目了然。
(3)小组讲解、展示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邀请不同的小组来讲解,共性问题包括两个,一是如何记忆全球板块分布图,二是对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如何理解。同样是学生讲解,其中一组是通过屏幕上的平面图来讲解,而另一组是运用数字星球来呈现。利用数字星球这种球面投影来分析板块分布,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对于知识本身学生自然是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小组讲完之后笔者又设计利用互动白板的一个互动环节,在互动白板中加入了空白的世界大洲图作为底图,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绘画出板块的范围、边界并标出名称。学生在绘画的同时,教师在教师端的设备上寻找并调取效果较好的学生绘图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供其他学生参考和学习。通过反复的亲手绘制,学生清楚掌握这一知识点。
所有讲解的学生都是打开视频,边播边讲,讲到关键点时还会暂停视频展开进行讲解,遇到需要强调的地方则会反复播放某些视频片段。这些微课视频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被完全的、充分的利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消亡边界视频为例,视频中清晰的展示了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下去,附近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边缘形成岛弧。视频将整个过程展现得完整而清楚。很多善于思考的学生针对直观的视频,也会提出一些很精彩的疑问,例如:为什么是大洋板块俯冲下去而不是大陆板块?一定是大洋板块俯冲下去吗?视频中展现了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的情况,那两个大陆板块以及两个大洋板块碰撞的情况又如何呢?会形成哪些地形地貌呢?两个大陆板块碰撞会俯冲吗?学生能够提出这些一系列问题,说明他们参与和思考在真实的发生。当然这些问题提出后,一些有想法的学生纷纷参与进来,主动来回答,而当有的学生回答并不完整或不清楚时,不断有其他学生质疑和补充。在学生讲解生长边界的视频时,台下就有学生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有联系吗?当时台上讲解的学生并没有回答出来,而台下的另一位学生回答得十分精彩。他说:我们可以看到视频中的板块,其一侧是消亡边界,另一侧是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处板块俯冲下去逐渐消亡变成岩浆,而另一侧的生长边界附近,岩浆不断涌出,又形成了新的板块部分。这样物质就循环了。没想到,通过直观的动态化的视频,学生竟然可以自己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确实令教师又惊又喜。最后,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都可以解决掉。个别比较偏、难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解答。在互辩互议、解决共性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微视频都被充分利用,基于视频和问题的这场课堂讨论更像是学生之间的一场头脑风暴,学生间思想碰撞出的火花贯穿于整个过程,真可谓精彩连连。
(4)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
这部分主要由教师作主导,不仅要对知识进行总结,还有对学生和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是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对当堂学习进行巩固。
首先,微课程视频相比传统教材、教辅资料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学生学习会更主动,对该章节的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而且放在网络平台上的微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教师通过微课资源平台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了解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这也是传统课程无法比拟的。再次,微课程可以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通过学习微课程,学生个体的一些疑惑很多都会被解决,课堂教学时就不用再针对学生个体的问题花时间解决了。简言之,学生先学微课,可以解决很多个体问题,而在课堂上,只需要解决整体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可。
课堂效果还可以从总结环节后的课堂总结测验体现出来。学生在刚开始预习微视频后做课程测验时,客观题总体的正确率是50.9%,而在课堂总结测验中,笔者选取了几道高考真题,在本堂课最后几分钟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现场作答。客观题的正确率基本超过了80%。
第一,微课和网络平台要紧密结合,微课只有放在网络平台上,才能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相比单一微课视频,多资源微课有着天生的优势。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资源来学习,学生甚至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部分资源用来学习。
第三,在微视频中,教师不要把所有问题讲解得一清二楚,而是应该通过呈现现象、过程让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和思考。这样学生才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
第四,微课网络平台的数据来自教学一线,最为真实有效,应该加以合适和充分利用,对未来的教学可以起到极大的执导和借鉴作用。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