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柏良
(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江苏常州 213003)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电影虽为一种娱乐,但对于教育,实有莫大的影响.”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说过:“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
2009年笔者领衔了一个教师发展工作室,申报了一个与电影有关的课题,开始关注电影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发现国内外有一些研究者在做这样的尝试,比如《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他组织了莎士比亚电影俱乐部,选择了众多的经典影片供学生们欣赏.俱乐部成员想要带作品回去观看,必须完成相应影视内容的作业.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倾听习惯、好奇心和人文情怀有了明显的变化[1].
国内也有一位电影教育的倡导者雷祯孝.把137平米的家改成了研究所,不断淘汰始终保持收藏12000部适合大中小学生和幼儿的电影,并于1996年6月发展为“三辰影库”.
苏教版科学教材也有配套的科普影视,但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与教材配套的材料还比较单薄.其次教材中“科学大概念”的学习很少.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就开始探讨和研究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命题.
我们把科普影视作为一个研究的突破口,希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引起大家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再关注.
目前,科普影视资源的来源非常广泛,如网络、碟片、电视节目等.现阶段流行的微视频,也是一个不错的信息来源,如我们团队教师执教的《走马灯》、《降落伞》、《再生纸》、《纸飞机》等都采用了自拍的微视频,教学时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我们研究科普影视项目已有多年,已经建立了一个稍具规模的科普影视库.
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心理年龄相结合,编排课程式的观影计划.平均每周一部必看电影,由学校列进课程表.
3.1.1 影片的遴选
(1)精心选择与学生年龄段特点相关的影视,如高年段以探究类影片为主,低年段以情景类影片为主,定期提供给学生观看,在此基础上编辑成必看片、选看片和参看片,如《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物星球》、《比克曼的世界》等.
(2)精心挑选思想健康、格调清新、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影片,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少年爱迪生》、《居里夫人》等.
3.1.2 影片的导看
(1)文图导看.针对一些知识点深奥或者表现手法独特的影片,观片前教师以文字配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影片内容,提出观片要求及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影,提高观看效果.
(2)情景导看.在和学生一起观影的过程中,随时根据影片内容、剧情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或提示、或解答、或点评,边看边导,创设最佳观影氛围[2].
3.1.3 观影的形式
(1)班级年段观片.利用每个教室的数码投影仪等设备,在中午休息或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观看适合本年段的影片.如把电影课作为校本课程排入课表,每周五下午,“阳光放映室”为孩子们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等系列的国内外优秀影视片.
(2)学生个别观片.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感悟,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影片观看,邀请家人共同观看,共同讨论,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大命题.
3.1.4 观后的活动
通过前期的一系列精心策划和落实,如何让观影的效果最大化呢?实践证明,观影后的探究性活动同样非常重要.
(1)小组交流探讨.组织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小组或者教师分层组织的小组召开座谈会、辩论会和演讲会,积累知识,强化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得观影取得最大效果.
(2)观后延伸活动.系列影片涉及的相关知识很多,可以适时开展一些延伸活动.如:组织学生看了有关恐龙的一系列电影后,可以开展查找资料、画恐龙、做模型以及开研讨会等相关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参观恐龙园、走访专家,既增长了学生的科普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科学研究的能力.
(3)发明创造实践.科普电影中对大自然的探索,以及显示出来的人类的创新实践意识一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结合所学科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帮助下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技系列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第一种是整部影视与课文的整合.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一课,可以直接把《诺贝尔传》、《贝尔》、《李时珍》等直接与课文整合,《探索宇宙》单元则可以选择纪录片《神舟5号》或最新电影《地心引力》等与课文找到内容上的相关点.
第二种是影视片断与课文的整合.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四年级下册《它们生活在哪里》、五年级下册《它们怎样延续后代》,一是可以用现成的动植物内容的影视,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片段的重组编辑教学,让学生明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以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联系,使电影资源和学科的整合达到理想效果.
以主题为核心设计影视课,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如:航模系列研究,结合航空母舰模型进行重点研究,组织了以下活动:
①先组织实验教师观看航母影片,交流感受,拟出“导看设计”.
②组织学生观看影片,适时导看.
③介绍网站,鼓励学生上网查询,了解有关海模的知识或查阅相关书籍.
④主题讨论.
⑤推荐“自助餐”:影片《航空母舰》、《海上骄子》等.
⑥“我是海模设计师”科技大赛.
⑦全校海模展.
……
研究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把科普影视引入课堂不在于看片的数量和形式,而在于是否能巧妙地丰富教学资源,渗透人文精神上.其次,要注重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综合性活动相结合,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
科普影视这种看似常规性的资源,其中综合了科学、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如何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还有很多未开发的领域需要探索,其中渗透的人文情怀是很多常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学生观看科普影视是一次科学探索的过程,更是接受人文素养洗礼的过程,希望本文的尝试能够引起大家对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再关注.
[1][美]雷夫·艾斯奎斯.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史柏良.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科普影视资源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