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军(中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
时下,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的大问题,其实,从提升教育效益的增值评价的角度来看,课堂上教师提问的不均衡更值得我们关注、思考和分析。听教研课与推门听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班级内,学生获得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相差很大。有的同学一堂课回答问题达七八次,多的甚至达到十余次。经验性的统计表明:5%的“优生”获得35%以上课堂答问的机会,95%的学生共享约65%的答问机会,超过40%的学生始终在课堂上是“听众”,是“旁观者”,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伙伴互助形态下的课堂,答问不均衡的表现更为突出。
从班级授课的可能性来看,教师课堂提问的不均衡有其合理因素,因为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均衡只能是相对的,不均衡则是绝对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同,能够对问题作出回答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异,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对象来回答。理解水平有差异,参与程度有不同,学习动机有高下,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有了区别。可以说,在课堂上,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回答问题的频次、机率等作出恒定的评判。因此,提问的不均衡现象似乎有了合理的外衣,被忽视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其实质上关系到部分失却答问话语权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这种影响事后难以补救。具体来说,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一个学术问题的观点,自己的思维成果没有得到展现,那么将会使他们降低对课程的兴趣。如果这样的机会缺乏是长期的,更会削弱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在课堂现场,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些学生对活动的懈怠。笔者就有这样的个人经历:在某次教研课上,一位学生连续举手6次之后没有获得答问的机会,就开始不参与课堂活动,并且之后的举手频率明显下降,同时还伴随注意力的分散,做着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动作,当然,就更不用说其他的“旁观者”了,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兴趣明显减退。
二是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成就感。课堂上学生自我成就感的实现主要体现为参与和表达,那些公开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得到教师肯定的学生,在自我体验层面往往高于平均水平。而一旦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机会答问、表达,他们要么变得不耐烦,很疲惫,注意力分散;要么思想出轨,心神不定;更甚者自找乐趣,骚扰课堂。
三是会使教师失去对课堂真实状况的判断。课堂的真实状况会有各种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这些反馈可以作出现场的判断,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为学生们提供学习的持续动力。学生的课堂答问就是教师作出判断的重要依据。如果课堂现场学生的答问表达机会均衡,则会使更多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反之,不均衡的课堂答问会使课堂信息变得片面、零散化,也就最终使教师失去对真实信息的判断。
四是答问表达机会过多,会导致所谓的“优生”思考质量降低,并产生一定程度的懈怠。
当然,我们所说的课堂答问机会均衡不是一节课平均每人一次或两次表达机会,而是学生参与课堂表达的总体几率高,并且有效率。要切实解决教师课堂提问的不均衡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教学评价引导、教师技能培养、学生能力训练诸方面努力。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状态和成效的判断,更是对学生参与学习状态及其学习效果的衡量。教学评价的功能在于引导教学的正确方向,调节、控制、改进教学系统。因此,通过教学评价的引导来破解课堂答问的不均衡状态可以做这样一些工作。第一,转移与扩展评价视角。长期以来,我们都假设教师“教得好”,学生就会“学得好”,教学评价的视点专一地放在教师身上。然而,教育的职能告诉我们,“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要为“学”服务,在教学理念上转移与扩展评价的视角:以学评教,以教促学。第二,从学生维度构建课堂评价量表,规范教师的言语行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尤其要设计专用学生答问量表,将课堂上课桌的摆放位置用图标示出来,按回答问题的顺序记录不同学生回答问题的机率。听完课后,再对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第三,教师要示范引导,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破解课堂答问不均衡的现象,在教师教学技能的层面上,可以作这样的要求。第一,强化教学问题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虽然不可能将在课堂上提问哪些学生都一一罗列出来,但至少在课堂提问时,对提问哪些学生要做些思考,不要把提问过于随意运用,不要把回答问题看作无足轻重,不要不经任何思考就将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第二,注重问题设计,难度要恰到好处,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回答,而不是定向提问给特定的学生。第三,教师的教学反思,既可体现在教学前后,也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后者反思的内容应将“让这个同学回答问题是不是合适”等包括在内。第四,强调课堂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不要因为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而忽视“沉默的大多数”。
课堂答问不均衡现象的存在,有时是学生学习态度与技能训练不足造成的。具体而言,可以对学生做这样四个方面的训练。第一,强化参与动机,让学生主动争取每一次答问的机会,并通过科代表登记次数,表扬先进,促进“沉默者”的转变。第二,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发现问题,及时指点。第三,指导学生学会讨论问题的方法、步骤。第四,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减少指名式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