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光,顾 卓
(苏州市科技服务中心,江苏 苏州 215021)
苏州自主创新广场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以科技服务为主要业态的科技服务业示范区。广场建议以立足苏州、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自主创新重大载体为标准。2012 年6 月,广场被列为省科技服务业示范区;同年9 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苏州)示范基地。
广场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的理念,以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为依托,整合国内外优势服务资源,建设专业化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地,推进苏州科技服务发展。广场功能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人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公共技术平台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领域。
广场服务功能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2 条服务链。“线上”主要搭建自主创新广场网站,重点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大仪网、知识产权6 大科技服务子平台;“线下”主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依托入驻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对接会、咨询会、主题沙龙等多种活动形式,加大为企业的服务力度。
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苏州)服务示范基地为重点,建立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围绕苏州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培育发展技术转移咨询机构,通过搭建多形式、多样化的交流互动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高校院所成果资源与苏州企业的全面对接合作。
以科技金融为落点,建立银行、创投、小贷、担保、保险等机构于一体的科技金融超市,形成“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五合一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金融服务。
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需求为出发点,以科技顾问、中介机构、企业需求等信息资源为基础,联合优质的科技咨询机构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投融资、科技政策、科技信息等咨询服务,激活人才的创新潜力和创业激情,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建成综合性高效便捷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以“大仪网”建设为切入点,按照“产权多元化、使用社会化、营运专业化”的原则,最大化集聚研发公共服务资源,最优化完善服务和共享机制,促进科技基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充分发挥了平台对企业研发的支持作用。
以专利数据库、商标数据库和其他知识产权数据库为基础,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江苏中心建设为契机,引进国家专利事务代办点、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知识产权服务优势资源机构,提供知识产权检索、分析、申请、评估、转让、交流、培训、代理、咨询等服务,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围绕苏州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这条主线,整合财务、法律、标准化、检验检测、评估认证、科技信息、企业管理咨询等服务资源,以“专家信息库”、“企业需求库”和“技术信息库”为基础,建设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咨询服务体系,推进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经过2 年的建设,苏州自出创新广场建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一是获得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经验。广场中既有科技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等政府背景的机构入驻,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事务所、科技咨询公司、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入驻,其提供的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人才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各类机构的业务、运营模式、单位性质差异较大,如何引进并管理好这些机构的经验对广场的后续建设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二是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广场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明确。在自主创新广场的建设过程中,市科技局、姑苏区政府、苏州大学站在组织者、管理者的位置,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的理念,成立了苏州市自主创新广场管理办公室,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的管理问题上,尽量不参与具体的科技服务事务。主要经验如下:
科技服务业示范建设区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在示范区内,创新的方法、科学的手段一旦被使用,就很容易使其它的企业跟随,从而迅速得到应用,也促进了人力资源和劳动要素的合理流动,因而增强了区域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广场的存在,使得为企业服务的物流、中介、技术研发中心、金融等服务行业能够相对集中,并有合理的经济回报,配套设施也将会日益完善。
由于示范区内相关服务产品众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激烈,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服务产品的供给,更保证了服务产品的质量稳定和服务企业的信誉保障。另一方面,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为服务对象所接受,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区域品牌的效应更易持久,因此区域品牌对集聚企业具有一种无形的品牌价值。在科技服务业示范区内,各服务机构和企业可以利用区域品牌开拓市场。通过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在示范区内相互协作,容易形成区域品牌,从而使单个企业受益,可以增强示范区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苏州市自主创新广场作为苏州市科技服务业示范区的典范,经过2 年多的建设,探索了政府管理部门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定位,积累了大量综合型科技服务业示范区的建设、管理经验。虽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自主创新广场建设还在初级阶段,继续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说,应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广场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制定适用于示范区内的规章制度,并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建立服务评估机制,与服务需求方建立沟通、交流渠道,接受其反馈意见或相关投诉,并及时与相关服务机构协调处理,最终在示范区内营造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的氛围;从入驻企业方面来说,企业一方面应围绕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需求,明确自身市场定位,明确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树立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针对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企业内部合理的管理机制,注重企业文化塑造,增进从业人员的向心力,注意自己的信誉和品牌的建立,主动去适应市场,尽快摸索出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赢利模式。
加强与其他省级科技服务业示范区以及各县(市)、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的交流互动,总结先进经验做法,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集中自身的人才、技术、硬件等方面优势,准确分析市场需求,找准突破口,形成自身特色,同时要考虑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和差别化,打造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综合型科技服务业示范区。充分发挥龙头服务机构功能,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业务联盟,促进市县镇各级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网络化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科技服务领域,吸引国际知名的科技服务企业总部和研发部门在示范区落户和集聚。重点支持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围绕特色产业建立科技服务示范区。
一方面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引进,积极引进国内国外科技服务业高级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和条件。研究制定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吸引海内外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入示范区创业或者工作,并解决紧缺人才引入后的生活问题,用优厚条件吸引人才,用发展空间留住人才。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苏高校师生和广大科研人员,尤其是苏州大学师生在示范区创办科技服务机构。
另一方面注重提升现有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加大对示范区现有科技服务机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提升教育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懂管理、善经营、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的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