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企业在我国生产力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思考

2014-04-17 00:34北京海淀党校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27期
关键词:城市群布局城镇

北京海淀党校 许 云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刘 津

企业是生产力布局的微观单位和基础,企业区位选择历来是经济布局的基本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这说明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企业规模的扩张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所谓大企业包括大规模企业、企业集团和跨国企业等形式。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大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主体。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和地区大企业仅占全部企业数的5%左右,然而大企业提供的增加值会占到整个产业总产值的60%以上,常常被称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天立地的支柱企业;而占95%以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增加值可能只有整个产业总产值的40%以下,由于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同时又有效地支撑了大企业的发展,因此它们也被形象地称为不可或缺的铺天盖地的辅助性、基础性企业。

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布局状况决定于其主要行业中的大企业的布局格局。大企业是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红花”,而伴随着其分布的辅助性的中小企业就是必不可少的“绿叶”,两者共同构成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鲜花。显然,作为花朵的大企业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布局的主体,在生产力布局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大企业在生产力布局中的一般规律

大企业都是某行业或某几个行业的佼佼者,其空间位置占有行为对整个行业(或有关行业)和某个地区(或一些地区)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大企业在生产力布局中的作用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条。

(一)大企业的规模扩大和对中小企业的带动决定了生产力在局部空间上的集聚。

大企业是生产力布局集中化的经济基础,具体说来有两个途径,即大企业自身的规模化和由大企业带来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聚集化(当然,还有同类中小企业聚集化的另一种模式)。从大企业自身的规模化看,在规模效益的作用下,企业产品产量(或服务量)的增加,必然要求生产要素的聚集,从而导致大企业的产生,在空间布局上则表现为生产力布局的集中,由此带来了更高生产效率,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过程之一(新企业的出现是另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产业功能园区产生的重要途径。从大企业带来的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化看,在聚集效应的作用下,大企业起着吸引众多相关配套和辅助性中小企业的作用。也起着提升和改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和能力的作用。这些都为各类企业的聚集,提高企业间公共享受基础设施、就近开展协作交易活动以及相互传播产品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供了良好高效的平台,成为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不断升级发展的重要机制。

(二)大企业的不断扩张带来了生产力在更大空间上的扩散。

大企业形成后并没有结束其影响生产力布局演变的使命,接下来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表现为通过产业的传播和空间的扩张,在更大空间上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展开和均衡化。一般而言,大企业(连同新企业的产生)产业传播和空间扩张上有两种途径,一是就近传播和扩张模式;二是等级传播和扩张模式。所谓就近传播和扩张模式是指大企业在同一个产业园区、或同一座城市、或同一个城镇群内的传播和扩张。早期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限制,这种模式比较多。所谓等级传播和扩张模式是指大企业按照城镇规模层次体系实现的跨地区分级别的传播和扩张模式。随着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便利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成为成功的大企业传播和扩张的主要模式。

大企业传播和扩张的内容包括同质产品扩张、纵向产业链延伸、横向关联产业联合、综合产业集团发展等形式。同质产品扩张指向异地扩张发展同样产品的产业,这与企业的规模化类似,不同之处也许在于前者涉及异地新厂房建设,后者则主要在原有厂区发展。纵向产业链延伸指大企业发展或兼并其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企业,可以是就近也可能是异地。横向关联产业联合指大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兼并与其产业有关联产业的企业,如同原料类产业、同技术类企业等。综合产业集团发展指大企业最终可按照自身的实力发展和兼并其构想的多重产业体系组成的综合企业集团,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大企业传播和扩张的方式有两种,即新建(早期方式)和兼并(现代方式)。大企业传播和扩张的范围可从就地、区域、全国直到全球。大企业传播和扩张过程可分四个阶段,即产品扩张阶段、销售体系建立阶段、生产体系扩散阶段、建立经营管理和研发地区总部阶段等。产品扩张阶段是指大企业传播和扩张初期,首先是利用现有的销售渠道,扩散区域的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树立品牌。销售体系建立阶段,向目标市场建立的市场基础部,就可以构建自己的销售体系了,以便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并赢取市场销售环节的利润。生产体系扩散阶段,当产品达到成熟并且市场销售体系也建立起来后,生产环节的扩展,或对外直接投资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可以通过减少生产成本(包括利用当地廉价生产要素、减少运输费用、规避区域和关税壁垒等),获得生产领域更高的收益。建立经营管理和研发地区总部阶段,这是大企业扩张的最高阶段,也是大企业全球化的最高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实现全球最佳配置,从而获得其他任何形式的大企业难以获得的最佳收益。

(三)大企业的发展决定了城镇内部空间布局结构和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

事实上,大企业或若干大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过程,也是城镇和城镇体系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大企业的规模化和吸引中小企业聚集,为城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在城镇规划学上,一般都将产业特别是工业就业人群(工业化革命之后更是如此)称谓城镇基本人口,其他人群均称谓引致或附属人口。如果一个城市发展比较成功,就可能形成和出现3~5个大企业,以及由这些大企业吸引带来的产业或企业集群,并形成若干产业园区,成为这个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若干不同质量层次的居民区将围绕其出现,城市服务产业和管理体系将由此产生,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也由此形成。

另外,在大企业向外传播和扩张的过程中,不仅会促使中心城区的扩张和发展,而且还会带动郊区周边卫星城镇的产生和发展,形成近距离、关系密切的中心城区与郊区一体化的城镇圈体系;而通过所谓等级扩张还可能带动现有城镇按规模等级形成大企业分层经营结构,促进不同等级的城镇按照不同要求发展,从而形成大中小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当然,这其中也有不断出现的自发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带动,但是,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可预测和争取的城镇发展力量,仍然是已经成熟和成功的大企业)。

二、当前国外发达国家大企业空间布局演变的基本特点

(一)多数成熟行业领头的大企业形成总部集中分布格局,形成产业运营中心。

在大企业规模化和聚集化基础上,属于某个产业的若干领头的大企业还会将各自的总部集中布局在某个特定城市,以便形成既相互竞争,又能有效协调行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共同事务和对策的自发体制,这就是所谓产业运营中心。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某行业中所有主要企业的公司总部集中分布于某一城市(及周边临近地区)的产业运营中心。这些产业运营中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各种区位条件影响下,经过区域分工、产业集聚和市场竞争的长期考验,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产业生产和布局活动的产业总部的集聚中心。产业运营中心在某城市(及临近周边地区)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该产业主要企业的公司总部在该城市的集中;二是该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成为一定规模的产能聚集区;三是该城市具有决定该产业在全国各地合理布局的功能。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其多类产业已经产生和形成了各类产业运营中心,在国际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根据有关分析和统计,目前美国拥有的具有全美国甚至全世界影响的产业运营中心包括:五大湖地区的匹斯堡钢铁运营中心(全国三大钢铁公司总部集中于此,虽然钢铁生产环节已经大大压缩,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已获得巨大成功,但其作为美国乃至世界钢铁产业运营中心的地位仍然没有变,每年都会组织在本地或其他地方召开世界钢铁大会)、底特律三大汽车总部(虽然遭遇城市破产的命运,但其汽车产业运营中心的功能仍然在发挥作用)、芝加哥大宗农产品加工和期货中心(美国五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所在地,提供着全美80%以上的农产品需求和90%以上的农产品出口量,绝对的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公共政策协调和政策建议形成中心),东部地区的波士顿高等教育中心、纽约世界金融中心,西部地区的西雅图飞机制造中心、硅谷信息技术产业中心,南部地区的奥尔良的石化中心等。

(二)大企业生产环节依托城镇体系和市场所在地实现空间的合理布局。

在大企业经营管理总部向特定大城市集中的同时,其生产环节则显示为依托城镇体系和市场所在地实现空间的合理布局的总体态势,这是完全符合随着交通通信条件改善,各产业生产环节越来越向市场所在地靠拢的生产力布局演变的基本规律的。

从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布局演变规律来看,各行业中的大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并不断向外扩散,形成跨地区或跨国企业集团,遵循着“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以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的、不断接近产品消费地的全球分布格局,出现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产业带。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来,世界工业化分布逐步形成了“大分散”的格局;在各个具体的工业化地区,制造业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以城镇为依托的地理点上,形成“小集中”的格局。跨国大企业集团“大分散、小集中”布局态势的最高形式就是,在世界行业运营中心的总体规划指导下,依托城市群而形成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产业带,又称为世界级的城市群绵延带,打造符合全球消费市场分布格局的世界性生产体系。目前,世界公认的具有全球产业生产布局体系和销售网络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基本都集中在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而且都是一些靠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另外,具有全球布局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其生产和销售环节依托的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绵延带主要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绵延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绵延带、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绵延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绵延带、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绵延带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绵延带等(见专栏1)。

专栏1

世界六大城市群绵延带

一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绵延带。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二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绵延带。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人。

三是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绵延带。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四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绵延带。又称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1%。

五是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绵延带。

六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绵延带。这个城市群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人。

——2004年南通首届世界大城市群高层论坛有关材料。

(三)企业研发中心成为知识和技术创新聚集的新载体。

从世界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未来发展趋势看,他们越来越重视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研发中心是国际大企业知识和技术创新聚集的新载体,是大企业及企业集团未来发展和扩张的新的动力。大企业研发中心的布局与企业总部和区域分部的区位选择不完全一样,据美国统计,大约80%左右的企业研发中心与其总部和区域分部的区位选择一致,还有大约20%则不尽相同,原因是企业研发中心不仅需要接近市场,以了解产品的销售动力,寻找新产品的线索,另外还要接近科研中心和高素质人才,如工程师、科学家、高级技工等的集中地,因此,企业研发中心空间分布比企业总部和区域分部布局范围广,但企业生产和销售网络范围相对又小一些。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研发中心空间分布特点:一是多依托企业总部、区域分部和较大规模的生产环节企业的区位来布局;二是由于研发中心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市场导向越来越明显,因此,其空间布局越来越向企业生产环节和销售网络靠拢,其分散趋势明显大于总部的扩散趋势;三是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都集中在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也开始成为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另一个重要的区位选择地点;四是企业研发中心自身也开始出现新产品创意、方案设计和产品研制等过程的分工及布局上的空间差异。

三、我国大企业空间布局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企业引领生产力布局优化趋势初见端倪。

以工业企业为例,2012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8799家,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6%,然而,其主营业收入却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的40.3%,在我国工业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布局看,这些大型工业企业绝大多数都布局在大中以上规模的城市中,除了一些资源开采性企业的生产单元外。也就是说,大型工业企业一般都是依托大中以上规模的城市分布的,这符合生产力布局要尽量接近中心市场的一般原则。如果再将服务业考虑外内,结论将更加如此,因为服务业都是直接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服务的,它们更需要接近市场、接近人口集中的城镇。

从大企业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角度看,目前我国大企业在各地区开发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十分突出。有一种说法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要发展起来有做大、做强、做优和做精四条路,所谓“做大”就是引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当然引进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更好,这样一下子就能使当地GDP翻好几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一时成为各地区促进和提升地方经济规模和水平的热点做法;如果引不来这些大企业,那就“做强”,即选择当地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实力最强的支柱性企业,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提高其区域竞争力,尽快成为能够有效参与区外竞争,并能有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如果一个地区这样的支柱产业也没有,那就只好“做优”了,即选择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更佳的发展空间,使它们尽快发展成为地区优势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如果一个地区连优势产业也没有,还有一条路,那就是花大力气“做精”,即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现有的中小企业,鼓励它们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技术和手艺优势,在小规模上尽量做出特色精品出来,以获得细化小市场的发展空间(所谓土特产品精深加工市场空间)。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在布局中的作用可以看出,我国的大企业空间布局没有达到行业总部集中布局、海外投资大型母企业层出不穷的水平和高度。只是有个别行业,如上海的金融运营中心、北京的高等教育集中地等所谓的“运营中心”初现端倪。这与我国企业规模发展水平还不高、企业体制改革还不到位、国家区域交通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二)大企业在生产力布局中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大企业空间布局机制不活,政府干预和审批程序过多。目前,我国大企业多为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多轮改制,但仍然存在政府干预过多、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营目标不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在空间布局上,我国大企业多集中在大和特大城市,向周边二三线城市、远距离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向国外市场扩散与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还不足,这一方面是国有企业自身空间扩展意识不强,向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扩张的意向不强烈,缺乏不断开拓市场的正常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是国有大企业还缺乏谋划在全地区、全省和全国、乃至全球构建统一的空间布局目标和框架战略体系的能力和胆识。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国有大型企业与地方政府谈判协调的机制,但一方面这种协调机制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的依据;另一方面,也仍然受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过多干预的影响,难以做到布局决策自主化、区位选择的最优化(或次优化)。

二是大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不顺,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能力不强,企业兼并和合理破产体系尚没健全。国有大企业依然呈“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如果这里的“大而全”是指产品和研发等企业经营上的多元化、多产业化,那是符合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不断扩张的一半规律的,问题是这里指出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大而全”是指不该由其承担的、完全应当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社会责任和义务,而且这类责任和义务有增无减、越来越多,一个大型企业基本就是一个功能十分全面的大社会,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是难以在现代国际市场上生存和立足的,也就更谈不上对外扩张了。“大而全”的国有企业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发展,抢占了它们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其有效的空间聚集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大而全”的国有企业也没有必要去开展正常的兼并扩张活动,难以起到应当起到的促进企业重组优化(或正常破产)的作用和责任。

三是区域交通体系、城镇体系以及开发区管理体制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大企业的有效扩张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经营的成功,同时也取决于有关向外扩张的硬软条件的成熟和改善。目前,我国区域交通体系、城镇体系以及开发区管理体制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从区域交通体系来看,虽然我国高铁技术引进和发展的成功令世界瞩目,但无论是交通网络线路长度和质量都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大企业扩张和布局优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不小的差距。从城镇体系看,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由“657座城市+20 000个建制镇+60万个建制村(包括300万个自然村)”组成的城镇乡村居民点体系,这个体系城市数目太少,没有对整个全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形成有效的城镇功能的辐射,不能承担起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功能和责任。从开发区管理体制看,等级管理体制限制了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对企业扩张区位的正确选择;开发区过于宽松和不平等的土地出让模式不利于大企业有效组织集约高效的布局空间;开发区混乱的招商方式极不利于以大企业为中心、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结构合理的布局空间的形成。

四、促进大企业在我国生产力布局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建立让大企业按市场配置的规律自主选择布局区位的机制。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最了解市场,也最能感受的市场巨大的压力和最佳商机。因此,让市场机制在企业区位选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归还大企业应当拥有的空间布局决定自主权,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用资产管理代替企业管理的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其中也自然包括将大企业在更大范围内,乃至全球范围内合理优化布局其发展空间的决定权归还给他们的想法和措施。

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一措施,还需要做很多具体工作。首先,一定要进一步确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明确政府的工作不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应当以投资环境建设为主、为中心;其次,经济建设应当是企业和社会为中心的职责,由此形成良好的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合力分工新体系(为此,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应当修改为国家或地区发展与政府工作报告,以明确政府与市场明确分工的责任和义务),为大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压力和动力,也为他们创造不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不包括更加自由地按其最熟知的市场机会选择新布局空间。

(二)继续完善城镇体系,为大企业区位布局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大企业区位布局优化必须有效依托不断完善的城镇体系。未来我国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建设将走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道路,其主要内容包括: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70%以上,城镇人口达10.5亿人以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三个一亿的具体要求),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消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完善城镇规模层次结构,针对“大的太大、小的太小,缺乏中间环节”的结构问题,以100万~200万人口中间规模城市、城市圈、城镇群为建设重点,建设形成“2000座城市+2万个建制镇+40万个建制村(包括150万个自然村)+150万个上规模的家庭农庄”组成的城镇乡村规模体系,其中新的城镇规模体系由国家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组成;优化城镇空间分布格局,针对“东密、中散、西稀,辐射有空白”的分布问题,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建设形成21个城市群组成的“两横三纵”的空间格局,并一张蓝图干到底。这样的新的城镇体系将为未来我国大企业有效合理布局和扩张提供必要的空间背景基础和前提条件。

(三)进一步强化城镇政府为大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投资环境职能(三个环境建设)。

大企业的合理空间布局当然不能完全摆脱政府的干预,问题是政府必要的正确的干预应当有利于企业区位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影响或阻碍这种结果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说来,政府对大企业发展和布局正面干预职能,主要应当体现在所谓三个环境的建设上,即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的政策环境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就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言,主要包括各类越来越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不可缺少的各种优质生产要素条件等。就积极的政策环境而言,要切实推行企业经营负面清单和政府权力的正面清单的改革措施,创造更加规范、公平公正竞争的法治和政策环境,包括企业合理税收制度、兼并和破产制度、企业质量和诚信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等。从优美的生态环境看,要建立底线管理机制,在不断合理调整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的生态环境执法,加大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行为的监管,鼓励企业改进生产清洁工艺,合理调整空间布局,为建立生态环境友好企业和城市创造条件。

(四)规范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企业家协会的作用。

首先,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创造更加良好的有利于大企业扩张的平台。要更新开发区规划理念,按照新城区的建设目标开展开发区规划、设计和建设,一方面确保与所依托的城镇形成良好的空间合作分工关系;另一方面在开发区空间内实现综合城区的整体多功能规划,以为区内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要进一步发挥产业协会和企业家协会等企业中介机构在企业布局选择中的咨询作用,各开发区都要积极联系和沟通这些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产业协会组织,争取他们有效参与开发区的各项规划、建设和管理事务中来,以便他们更好地在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形成、公共技术开发和公共政策制定以及企业布局咨询等方面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其次,要让大企业成为开发区建设的主体。至少可以考虑建立一种让具有开拓性的大企业,独立规划、管理、建设新的开发区的新的区域开发模式(目前企业开发区模式虽然存在,但数量还比较少,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大)。让龙头大企业牵头,按照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法规要求,根据其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自主规划和开展整个开发区的建设,以更加直接和便利地推动企业的扩张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后,引导以大企业总部集中分布的行业营运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以逐步替代政府对具体行业发展不必要的直接干预和管理。

猜你喜欢
城市群布局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VR布局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