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 邓祖龙
抓好五大工程建设 加快江西绿色崛起*
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 邓祖龙
江西绿色崛起的提出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核心思想是把江西的自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与资本,推动江西经济在青山绿水中跨越发展,异军崛起。目前,江西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显不足,农业经济效益偏低,服务业发展不快,工业竞争力不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因此,要抓好五大工程建设:一是始终一贯抓生态建设;二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三是着重抓好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的赣江流域、环鄱阳湖区的经济发展;四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江西;绿色崛起;优势;前景;五大工程
为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早日实现江西崛起目标,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之路,这是江西省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绿色崛起,主要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地区在青山绿水中异军突起跨越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崛起。
1.绿色崛起在江西的历程。绿色崛起提出,既符合中国国情,更符合江西省实际。江西绿色崛起的提出经历了三个标志性阶段:
第一阶段:“山江湖工程”的提出。1982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大量科学考察、研究基础上,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科学发展理念;1985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山江湖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山江湖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第二阶段: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战略提出。2006年12月,中共江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确立建设“三个江西”战略目标,即努力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其中“绿色生态江西”讲的是人与自然生存发展环境、江西的生态文明,在“三个江西”中处于核心中枢性地位。
第三阶段:“绿色崛起”的提出。2010年3月,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中共江西省委第十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迈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步伐。其中,科学发展是统领,进位赶超是目标,而绿色崛起既是崛起方式,也是实现进位赶超目标的主要手段。
2.绿色崛起的内涵。所谓绿色崛起,就是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高效节约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家贸易和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以及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从内涵和外延看,绿色崛起涉及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主要领域,强调的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我们认为,江西绿色崛起的核心思想为:以新型经济为中心,人民幸福为灵魂,友好环境为基础,把江西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要求和资本,推动江西经济在青山绿水中跨越发展、异军崛起。
江西作为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特别是具有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地理优势,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这些优势,对于江西绿色崛起起着重要作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1.农业大省。江西是农业大省,2010年年末,耕地面积292.28万公顷,农业人口3256万人。2010年粮食作物产量1954.7万吨,肉类产量308.2万吨,奶类产量12.2万吨,棉花产量13.1万吨,油料产量107.6万吨,全省粮食、肉类、油料、棉花产量居全国前列。泰和乌鸡、婺源大鄣山茶、信丰脐橙、大余花卉、高安肉牛、东乡瘦肉型猪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开发规模正在扩大。农业生产呈区域化,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干区和赣西粮食高产区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以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二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南橘北梨、东枣西桃”为格局的赣南脐橙、南丰蜜橘、赣北早熟梨果业基地。
2.生态优势。江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摄氏18度;雨量充沛,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2220.5毫米。纵横全省的2400多条河流汇入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而注入长江。2010年,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222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4981立方米/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江西省森林覆盖率63.10%,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江西省主要河流Ⅰ—Ⅲ水质断面比例为80.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个别城市的部分指标达国家一级水平。截至2010年,全省已建林业自然保护区195处,其中国家级8处、省级28处、市县级159处。总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达8%,江西约50%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和约30%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保护。目前,全省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52个,总面积49.39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0%。
3.区位优势。从区位上看,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与武汉、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相邻近。也就是说江西处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这最具活力、最富有的核心区的辐射交叉点上,是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四省一市的共同腹地。从交通上看,京九铁路、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昆明至上海的320国道、兰州至广州的316国道交汇境内;黎温高速、赣粤高速、京福高速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南昌南外环高速,连通全国高速公路网,融入沿海大中城市8小时经济圈;长江在江西过境段达152公里,拥有包括长江第二大支流赣江在内的多条主要支流和鄱阳湖,九江、南昌两大国家级主要港口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港口群建设,为江西水运带来新的生机。
绿色崛起就是发展江西绿色生产力,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放在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上,努力做到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资源能源利用率比较高、城乡发展比较均衡、人与自然关系比较协调、整个社会和谐、人民群众获得更加实惠和幸福感。绿色崛起是科学发展和进位赶超的统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民幸福型的统一,是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
1.科学发展与进位赶超的统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统一,就是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技术创新,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使江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中部位置前移。
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民幸福型统一。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合理应用,资源深度开发能力提高,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实现协调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各个领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全面发展。
3.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良好的生存环境、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及社会文明的统一。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共同构成和谐江西不可或缺的生态条件、物质基础、精神支撑。
1.经济总量仍显不足。在全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与全国乃至中部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经济总量跨上了新台阶,但占全国的份额始终没有大的突破。2010年,江西人口占全国的3.32%,生产总值仅占2.37%,人均GDP水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4%,总量和人均指标分别列全国的第19位和第25位,均列中部第5位。与东部沿海省份比,生产总值仅为上海的55.9%,浙江的34.7%,江苏的23.3%,广东的20.7%。2010年,财政总收入列中部第6位,人均水平只及全国水平的44.4%。
2.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较低。一是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全国水平。2010年,经济作物花生、油菜籽、芝麻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677公斤/公顷、1167 公斤/公顷、900 公斤/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浙江等地差距较大。谷物单位面积产量为5371公斤/公顷,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江苏 、浙江差距较大。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年平均人数)低。201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2 322.69元/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服务业发展不快。一是服务业比重低。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60%~80%之间,它们在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比重也大都超过了50%。二是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低、发展动力不足。服务业改革、开放步伐相对缓慢,集中表现在行业进入门槛和行业垄断两个方面。缺乏竞争,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不高,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三是服务业对经济发展贡献仍需提高。从吸纳就业人数角度看,服务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贡献仍需提高。从就业人数比重看,2010年,江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869.1万人,比重为3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 。从2008年普查数据看,江西省服务业各行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基本上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4.工业竞争力不强。一是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从R&D活动产出看,以新产品产值为例,2009年,全省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是山西的70%,福建和安徽的30%,山东的7%。2009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1%,该比重和全国12.1%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在华东和中部地区列最后。2010年,江西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到全国比重的1.18%,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在中部地区居第5位;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居中部第6位。二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全国先进水平有差距。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77吨标准煤,高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5.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一是客源规模相对偏小。2010年,江西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为10 705.1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为114.1万人次,在全国排名均较后。2010年,江西旅游收入818亿元,为河南的35.65%,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8.7%,在中部地区排名均为第6位。以江西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者群体发展滞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处在中游地位,落后于旅游发达省份。客源规模偏小,使得总需求带动不足,阻碍了江西旅游的发展。二是旅游开发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活。旅游行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企业竞争能力较弱。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受传统思维定式影响多,对市场的了解少;在新市场的开拓方面,缺乏投入、引入机制,使得江西发展的步伐相对滞后。三是宣传不够。江西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知名度较低。同时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层次、档次还不够高,初级性比较强,缺乏整合,缺少品牌。许多游客到过江西都说,江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生态环境非常好,在全国也是领先的,但宣传不够、开发不够、管理跟不上。
我们要正视江西经济发展现实,在绿色崛起过程中,发挥主要优势,扬长避短,始终把抓好生态建设作为首选,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旅游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服务业,在绿水青山中实现经济的绿色崛起与全面发展。
1.始终一贯抓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全面植树造林。积极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大造林补植、低效林改造、阔叶树补植力度。加快建设油茶林,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原料林、能源原料林、药用林等经济林。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在生态比较脆弱、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和森林公园等地区实行封山育林、禁伐天然阔叶林。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退耕还林后期扶持政策。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二是保护水土和耕地。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工程治理力度,加强坡耕地、崩岗、荒山、荒坡、残次林、沿湖沙山、沿河沙地及交通沿线侧坡等水土流失易发区的治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促进水土流失轻微地区植被恢复。加大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做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三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努力优化农业结构,努力增加商品率高的种养业比重,提高蔬菜和经济作物在种植业的比重,调高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努力建设农产品基地,注重发挥各地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农产品基地。努力培育加工流通企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农民围绕支柱产业做好加工增值文章,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重点是扶持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把农产品基地和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一是保护生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充分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推出富有吸引力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旅游功能布局、项目安排和开发强度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等相协调。要突出市场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市场分析、定位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使旅游增长方式由规模型、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转变,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由注重眼前利益向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转变,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二是进一步做大“红色、绿色、古色”旅游品牌。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共和国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与秋收起义策源地——萍乡,血染的丰碑——上饶。绿色是指“绿色家园”,是指江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江西生态环境优越,名山大湖遍及全省,境内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三百山、明月山、武功山、三爪仑、大觉山,山山钟灵毓秀、雄奇变幻;鄱阳湖、柘林湖、仙女湖、陡水湖。古色是指江西源远流长的赣鄱文化。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陶渊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朱熹、文天祥、汤显祖等一大批文学巨匠。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道教祖庭龙虎山、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白鹭洲书院、千年药都樟树以及千年临川文化、千年庐陵文化、千年佛教净土宗和禅宗文化、千年客家文化、千年古村文化、千年商埠文化内涵独特,底蕴深厚。应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形成规模,完善功能。把目前布局分散、风景各异、功能不同的旅游点逐步串联起来,形成绿色家园、古色文化与红色摇篮的结合,集娱乐性、观赏性、休闲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三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结合旅游业发展需求规划水路客运码头建设,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通邮顺畅。加强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力争旅游交通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完善,旅游厕所达标,景区停车场满足需要。四是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要充分调动地方及企业的积极性,培养打造江西整体品牌形象的团队理念,要拓展宣传渠道,积极创新促销方式。五是加强管理。提高导游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安全措施。要稳定收费标准,严禁随意涨价乱收费。
3.着重抓好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龙头的赣江流域、环鄱阳湖区的经济发展。一是加快大中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南昌市是鄱阳湖地区乃至整个江西省的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九江市是鄱阳湖地区的次级核心地区。这两个地区经济禀赋较优,对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烈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赣州、吉安市赣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对赣江中上游地区起着重要带动功能。南昌市和赣州、吉安九江市及其周边发达地区应该较快地进行区间的经济合作,共谋发展的同时发挥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县区间、地区间以及县域内部各单位应该积极参与进来,鼓励在欠发达县市而且条件具备的县市投资设厂、承包企业,扩大“外引内联”战略。集中财力支持建好昌九工业走廊产业带、九景高速产业带,支持工业园加快发展。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赣鄱流域落后地区发展,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水利等投资比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应在全盘考虑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给予重点扶持和安排;应该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使欠发达地区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得到经济补偿;各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参与社会分工,共同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增强落后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三是因地制宜,实施专业化地域分工,突出自身特色。赣鄱流域各地内部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开发潜力各不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县市的开发战略。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该采取外延式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农业、旅游业和原材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积极承接产业的转移和参与社会分工,共同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引进高新科学技术,对原有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全鄱阳湖地区乃至江西省的持续健康发展。
4.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和品牌;要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激励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支持大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外、省外有关技术研究单位和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努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二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省资源型行业比重大,高耗能行业较快发展。加大了能源需求,加剧了资源需求矛盾。农业方面,要加大农业投入,普及农业科技知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工业方面,引导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节能减排、环保、能效提高上来,全过程建立节约、清洁、循环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和废旧产品回收利用,引导和规范汽车、装备、家电等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储备,推进高效能、低碳排放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建立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监测体系。
5.加快发展服务业。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重点放在商贸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教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兴服务产业。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更好地吸引资本、技术,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部门,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同时促进服务消费超前发展。促进教育、文化、科技、医疗、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消费的优先发展,在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规模总量。三是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的传统行业仍占据着江西省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对服务业发展的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在巩固这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新兴服务业,在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时,除了适当引导投资流向以促进这些行业发展以外,还可以通过构建新兴服务产业孵化器,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
F127
A
2095-3151(2014)10-0040-07
* 本文数据除特殊标明外,均来源于《2011年江西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