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RFID国内研究进展

2014-04-17 01:57赵伟娜
晋图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数据模型标签图书馆

赵伟娜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515)

0 引言

RFID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在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因其非接触式识别和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的特性,RFID技术被成功应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零售业、制造业、动物识别、道路自动收费、生产制造和装配等,并于1998年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首次在Bukit batok社区图书馆率先使用HF RFID。

RFID作为图书馆引进的新技术,具有新颖、方便、高效等特点,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发表文献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的文献多集中在对RFID特点、应用方面的研究,对于该领域文献系统归纳和整理还较少,本文试图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把握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为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国内规模最大、收录文献最全、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统计对象。2012年6月1日以标准检索方式对主题为“图书馆”并且包含“RFID”的文献进行检索,本次检索采用“精确匹配”以提高检准率,检索年限为2003-2012近十年,期刊范围限定在中文核心期刊,得到相关文献总数为135篇。具体如表1、图1所示:

2 文献统计

2.1 核心期刊载图书馆RFID文章的分布

图1 论文数量及百分比年代分布图

由表1中得知,135篇文章分布在32种核心期刊上,分布较为分散,涉及到的期刊较多,相对来说不是很集中。其中《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工作》发文量位居前三,共发文45篇,占总论文量的33.33%,表明以上三种期刊为图书馆RFID的核心期刊群,是我国图书馆RFID研究的重要信息源,是研究的主阵地,并且在本主题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总的来说研究文献总量偏少,且在内容上基于RFID技术实证研究还存在不足,显示了我国图书馆RFID领域研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2 对图书馆RFID研究贡献较大的作者和机构

分析2003年以来核心期刊刊载有关图书馆RFID的文章发现,135篇文章共涉及37位第一作者。其中中山大学的蔡孟欣发文量最多,共4篇。中国国家图书馆董曦京、厦门市图书馆张肖回每人以3篇的发文量成为仅次于蔡孟欣对图书馆RFID贡献较大的作者。孙一钢等12位作者以每人两篇的发文量位列第四,其余20位作者仅有1篇文章。

表1 核心期刊刊载图书馆RFID文章

表2 年平均被引频次

本文研究对象135篇文章由40家单位贡献,对图书馆RFID贡献最大的当属深圳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分别发文7篇。接下来是中山大学、汕头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其发文数分别是6篇、5篇、4篇。其中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集美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6家机构分别以3篇的发文居其后。其余29家机构的发文量小于两篇。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发文量位居前三的作者分别来自广东、北京、福建,发文位居前十的机构中广东省、浙江省分别有三家,北京、福建省各有两家。由此可见广东、浙江、北京、福建等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发达省市将成为图书馆RFID研究的主阵地,其承担了图书馆RFID研究的重任。

2.3 年平均被引频次最多的文章

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也是我国最早一篇公开发表关于图书馆RFID的文章,张厚生、王启云于2004发表的“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其被引频次高达71次。由表2看出,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章都集中在发表较早的文章中,因此被引频次并不能准确的衡量一篇文章的影响力。为了更好的衡量一篇文章的相对影响力,本文引入年平均被引频次。年平均被引频次以一篇文章从公开发表到本论文查询期间一共被引频次为分子,以一篇文章所在刊期公开出版的下月至本论文查询2012年5月这一时间段为分母。

由表2看出,年平均被引频次较高的前五篇文章均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论坛》两种期刊上,说明这两种刊物在图书馆RFID研究方面获得认可度较高,是该领域的研究主阵地。

3 结果分析

对国内图书馆RFID的文献进行分析统计,共涉及几大主题:图书馆RFID技术简介以及在图书馆的应用概况、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可行性分析、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带来服务模式的变革、RFID技术在图书馆实施过程中的标准隐私、高频与超高频标签在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分析、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后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

3.1 RFID简述以及在图书馆的应用概况

国内最初关于图书馆RFID的文章大多是对RFID定义、工作原理、硬件设备、系统构建等进行介绍,并罗列RFID电子标签较传统条码识别技术的优点。张厚生指出RFID电子标签较传统条码具有以下优点:资料可更新、方便资料辨读、可同时读取数个资料、容量大、可重复使用、安全性高。[1]吴唏指出RFID应用于图书馆可以加速流通处理的速度、改进上架业务流程、提高典藏业务效率、可更为有效地安全防盗。[2]

3.2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蔡孟欣从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经济、技术、安全、人文等方面分析了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指出“由于ROI的评测需要RFID运行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图书馆能够为RFID的ROI计算提供一个可靠的数据来源,因此图书馆要综合RFID可能带给图书馆的优点和相关问题,结合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战略目标综合分析,对RFID回报做出一定的预测,才能够做出是否采用该技术的决定”。[3]

王若琳认为RFID技术标准、成本、现有投资保护、RFID与现有图书管理系统集成、观念等因素制约了RFID在中国图书馆领域的推广和应用。[4]陈嘉懿通过对国内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进行调研分析,指出国内RFID厂商目前难以满足图书馆的需求,RFID与现有技术的融合和兼容有待提高,RFID的应用考验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图书馆间知识无法互通。[5]

黄家兴用德尔菲法对在图书馆应用的优势、阻碍、功能进行调查,得出RFID必然成为图书馆未来的主流,高校和公共图书馆将成为RFID应用的主导力量。[6]

3.3 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带来服务模式的变革

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必然会带来服务模式的变化,图书馆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来更好地服务用户。图书馆界的同仁已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张肖回指出RFID的应用致使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诸如组织结构、业务处理模式和决策模式等发生改变,图书馆应通过转变职能管理、创新管理和服务、突出服务职能等方面应对RFID技术带给图书馆的变革。[7]丁新华等以镇江船艇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其在引入RFID后如何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思维、合理规划结构布局、优化业务流程、开展融合式服务、岗位分工合理化、业务管理精细化。[8]

赵晓芳指出图书馆在应用RFID技术后,编目业务需顺应技术的变革而进行编目技能、岗位、流程、范围等方面的重组。[9]刘淑琴指出图书馆应用RFID后,提高了图书借还、整架、盘点效率,对图书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了图书馆原有的组织结构,实现了工作重心由传统的图书借阅向信息资源深层次服务的转移。[10]

3.4 RFID技术在图书馆实施中的标准、隐私问题

邓尧伟介绍了RFID标准的分类以及目前存在的3个主要技术标准体系:欧美的EPC Global、日本的ubiquitous ID centre和ISO/IEC180000,其指出目前已正式公布的RFID ISO尚未包含数据模型、安全检测方法、隐私和数据保护,这些方面的不完善意味着即使图书馆采用了遵循ISO标准的RFID,在相同的图书管理系统下,不同厂商的设备和标签也不能相互读写。[11]

杨明华在“图书馆RFID应用数据模型标准的进展”一文中指出图书馆RFID标准专项工作组于2007年正式宣布制定国际图书馆RFID数据编码标准,代号为ISO28560,其目前正处于FDIS的投票阶段。我国文化部图书馆行业标准《射频识别图书馆数据模型》标准(草案)于2010年4月完成,但本标准(草案)所兼容的 RFID标签频率是 HF(13.56 MHz)。[12]

景祥祜等人总结了图书馆界研究图书馆RFID标准的三个阶段:RFID空中接口层面的技术标准、建立RFID标签数据模型即标签写入的数据元素和数据编码要求、以数据模型为基本内容的涵盖多方面的应用标准。并且通过分析在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进行的两个项目,得出UHF RFID的应用需特别注意两点:UHF RFID的内存容量和UHF RFID标签内容与图书馆RFID数据模型。[13]

孙魁明对比介绍了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美国图书馆RFID数据模型建议书以及丹麦、芬兰、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图书馆RFID数据模型工作组制定的数据模型建议书,提出我国数据模型的制定应参照澳大利亚与美国推荐实施标准中的数据模型,数据元素应参照NISO和ISO28560草案中的数据模型选择数据元素。[14]

宋震等指出“目前有19个组织发布了70余个RFID标准,对于图书馆而言,多样化的RFID标准将对图书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产生障碍”。[15]

易斌等分析了RFID技术侵犯读者隐私的典型情形,在借鉴美国保护RFID读者隐私权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应从立法、行业政策、技术及图书馆等四个层面来构建RFID读者隐私权保护体系。[16]

3.5 高频与超高频标签在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分析

王永东从超高频和高频电子标签的工作原理、特点、使用环境、供应情况入手,分析了其各自的缺点。[17]宓永迪从标签的读写范围、标签的尺寸和形状、标签的数据存储量和存取速度等方面对比分析了高频和超高频电子标签在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优缺点。[18]胡东介绍了超高频电子标签在浙江图书馆应用实施步骤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诸如标签格式、标签加工质量和标签信号不稳定等。[19]刘绍荣测试分析了超高频电子标签在图书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参数如标签黏度和天线、金属封皮的屏蔽、标签加工工艺、书中固磁对电子标签的影响、读者携带图书出门的方式、标签信号的强弱与门禁敏感度之间的关系等。[20]

陈嘉懿等指出截至2011年3月共有67家图书馆正式使用RFID产品,47家公共图书馆(包括专业馆),20家高校图书馆。其中12家公共图书馆和12家高校图书馆使用了UHF RFID。[5]

3.6 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效果评价

如何评价一个新技术实施后的效果向来是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问题,那么RFID这一新技术在图书馆应用实施后,它的效果如何评价。

吴卫华等从读者满意度角度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三级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发放调查问卷,对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效果予以评价。调查显示三级指标中借还方式、设备安全性、进馆方式、设备方便性、服务效率等排在了前五位。[21]高飞等通过对RFID图书馆进行参数化模型分析,得到RFID信息化管理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此关系模型来实施RFID图书馆的构建。最后通过分析这些措施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及对社会效益和管理成本的影响,最后确定RFID信息化图书馆整体的投资效益。[22]王卫等利用成本收益法量化了RFID图书馆成本收益指标,对图书馆施行RFID后的收益进行有效评价。[23]

4 研究不足与发展方向

4.1 加强图书安全防盗研究

上述总结指出RFID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特征,但在安全防护技术方面还尚未成熟,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如标签抗干扰性差,手机、金属制品(钥匙)、人手等可对其进行覆盖,阻止仪器的监测,非接触特性使RFID图书数据容易被截获、破解、更改数据位。针对此种隐患,图书馆研究人员应进一步加深对图书馆RFID安全性能研究,以保护图书馆的财产安全。

4.2 加强对读者隐私保护方面研究

随着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隐私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而RFID标签本身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特性使得持有RFID标签图书的用户的信息有可能被阅读器的持有者所获取,从而造成用户信息的泄露。纵观现有文献,发现对如何从技术、法律等层面来保护用户隐私的研究不够深入,并且没有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法律条款。读者隐私保护是一个需要多领域互相配合发展的课题,需要图书馆、电子、电工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加强读者的隐私保护。

4.3 积极拓展图书馆RFID应用范围

国内对于RFID在图书馆的深入应用探讨仅局限于自助借还,而忽视了对RFID技术更深层次的扩展研究。如可否考虑在图书的RFID标签中留出部分容量,读者可把自己对此书的评价用装有RFID NFC的手机以图片、视频或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以便让此书活起来。我相信校友对此书鲜活的感受要比专家推荐或排行榜更能激发起读者对此书的兴趣。

[1]张厚生,王启云.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56-59.

[2]吴 唏,甘 琳.迈向智能化图书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65-68.

[3]蔡孟欣.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91-96.

[4]王若琳.RFID技术及其在我国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情报杂志,2006(3):30 -31,34.

[5]陈嘉懿,孙 翌,金 毅,等.RFID产品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调研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07-111.

[6]黄家兴.RFID在国内图书馆应用趋势研究——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报告[J].图书馆论坛,2011(5):82-84,118.

[7]张肖回.RFID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形态和管理结构的影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1):38-40.

[8]丁新华,王 皓,赵丹丹.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2):65 -67,71.

[9]赵晓芳.基于RFID的图书馆编目业务重组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1(6):90 -92.

[10]刘淑琴.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5):82-84.

[11]邓尧伟.图书馆RFID标准发展概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0(2):19 -21,10.

[12]杨明华.图书馆RFID应用数据模型标准的进程[J].图书馆论坛,2011(2):71 -73,154.

[13]景祥祜,蔡孟欣,戴淑儿,等.图书馆导入RFID的标准与互操作探讨——以香港高校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6):32 -38.

[14]孙魁明,林 颖.基于RFID技术的数字图书馆系统与问题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747-750.

[15]宋 震,赵 睿,陈 津.国外图书馆界对RFID技术的实践与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62-63.

[16]易 斌,黄华彩.RFID与读者隐私权保护问题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11):26 -29.

[17]王永东.RFID高频与超高频在图书馆的应用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0(2):81 -82,105.

[18]宓永迪.UHF RFID图书馆应用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1(2):77 -79,87.

[19]胡 东.UHF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实践和思考——以浙江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0(10):52-54.

[20]刘绍荣.UHF RFID在图书馆中应用的功能分析与拓展[J].图书馆学研究,2012(3):20-25.

[21]吴卫华,王艳红,曹 健,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实施效果评价[J].情报科学,2012(2):236-239.

[22]高 飞,刘鸿翊,兰海燕,等.RFID信息化图书馆效益评估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1 -34,129.

[23]王 卫,高 玲,刘 恒.高校图书馆应用RFID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2):283-286,292.

猜你喜欢
数据模型标签图书馆
面板数据模型截面相关检验方法综述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图书馆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加热炉炉内跟踪数据模型优化
标签化伤害了谁
科学家的标签
去图书馆
面向集成管理的出版原图数据模型
一种顾及级联时空变化描述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