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2014-04-16 23:09杨爱香
晋图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活态文化遗产物质

杨爱香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 太原 030001)

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必不可少的文化信息资源。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空前的速度被消解。在人类社会需要全面地、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尤其是图书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图书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多元文化的承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而且要以人的口传心授得以承继的事物,活态流变性是它的重要特征。

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国家、民族、个人的巨大差异,表现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这使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不仅需要获取客观知识,也需要获取非物质文化知识。而最能反映人类文明轨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和内涵多姿多彩,博大深厚,蕴涵着世界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可以极大地满足人类多元文化的需要。

1.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知识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记忆中积淀成为民族民间传统,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图书馆是应社会、人类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人为本的知识集合体,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传统知识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94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其中有: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元性的发挥;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这充分说明图书馆服务除了提供共性的文化知识内容,还要承担本土的、个性化的知识文化服务。

显然,作为社会知识制度保障机构的图书馆,必须满足公众多样化获取知识的需求。由于图书馆是唯一致力于向公民提供最广泛的思想和信息的社会组织,而不论公民社会地位、种族、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健康状况和语言的不同。图书馆要实现保障公民平等利用社会信息的机会,就要关注社会,关注广大底层公众整体生活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是历史与现实中一直承受着边缘性生存的、清贫与苦难的农民。图书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劳动大众文化创造的承认,是对文化多样性和知识自由平等权利的维护,是图书馆自身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2 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人类社会的进步促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民间文化在社会文明史上的巨大作用,全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世人所瞩目。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局限,作为社会知识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大,利用率很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也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文明进步对知识的多样化需求,长期以来,图书馆所保存和服务于社会的人类文明记录主要是记载于书上的知识,即以纸质为载体的正统正宗文献。采集对象很少涉及与人民生活和理想深深凝结在一起的积淀深厚、博大绚丽的民族民间文化,忽视了没有形成文字、文献的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传统知识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进入主流文化范畴,而且逐渐在我们身边消弭。

2.2 缺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素质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内涵丰富多彩,涉及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教育学、美学、艺术学、信息技术等,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研究。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一专多能,而实际情况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低下,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2.3 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图书馆对其保护能力和保存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现代社会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使得信息的超时空、零距离传播成为现实。而目前看来,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化、数字化保护只是个别行为、零星现象,没有深刻领会到科学技术发展对文明的记录和传播的技术保障作用,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化、永久性的传承和利用。

3 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3.1 改变观念,为社会提供多样性知识服务

图书馆的使命之一是赞赏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多元化,不仅需要保存、研究、传播服务于精英文化,还要保护、研究、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必须打破以传统文献知识管理为轴心的格局,将非文字非实体的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图书馆收藏、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从遗产的知识普及和遗产意识的教育入手,面向社会,强化宣传。可以通过开展讲座、举办展览、出版书目等形式增强社会各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意识,借助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作用、内容、使用价值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要从情报工作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生活环境中公众知识信息需求,深入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底层,了解广大群众的文化期待和需求,为社会提供各种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深入民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文献化采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生发展于广袤田野中的没有文字的人们的文化传统,是人们用朴素的诗谣谚、音乐、故事、艺术等表达方式展现的民间知识,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活态的存在,并主要依赖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体现在百姓仪式般的日常生活和絮语般的日常话语中。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深入到传承群体的现实境遇中,面对面地接触乡村和广大底层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内容,考察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递方式,研究他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状况,与他们一起亲身感受一定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以洞察事物背后的知识,从而设计出可行的采选方针。采集内容包括散落于民间的各种藏本、传承人的口述资料和保存在人头脑中的记忆以及相应的文化场所(自然环境空间和社会环境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活态文化,需要采集人员重视对传承主体的文化尊重,给他们以人文关怀,方可激活他们心灵深处的记忆。采集过程中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采用相应的记录手段,即运用文字、摄影、录像、录音等记录方式将活态的信息知识文献化,使之成为有多种载体的显性知识产品。在此基础上用图书馆传统的文献采集、分类、目录、主题、索引等知识或者建立新的分类法,对所采集的内容加工、整理,使其有序化,进而对之进行系统收藏。显然,文献化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实现了从纯观念形态到物化形态的转换,为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存储和利用创造了条件。

3.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系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新型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存在,存在于民俗事项活动中,存在于传承人的记忆中,在一定的时空和语境中才能保持真人真事的原初意义,是一种过程知识。比如经典剪纸是记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其背后隐藏的是剪纸的手工技艺。制作过程及其间反映的是历史传承、文化概念、口传心授的民间知识等非物质文化的整体呈现。可见,活态文化以鲜活的原生态性和多样化方式传播并延续,所以文献化要力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原始属性。目前的保护手段主要是收藏物品、拍照、录音、摄像等,而磁带的老化、影像的失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需要利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通过纪实性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将照片、手稿和传统剧目、民间艺人口述表演影像资料等编辑使之转化为数字格式保存在计算机光盘等介质中,这样就可以在虚拟空间真实、直观、全面、准确地重复回放、再现、展示、传播原生态知识。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以更好地收集、整理、记录民族民间文化信息资源,使之得到原真性、鲜活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安全长久的保存与利用,是对一般文献化保护方式的补充,有利于满足社会用户多途径获取文献的需要,有利于实现活态知识信息的跨时空交流与共享。

3.4 在收藏与展示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传承

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收藏与展示是其重要职能。公共性知识服务机构、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图书馆必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保存,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弘扬、展示和传播提供广阔平台,而且要以“文化责任”的自觉性,充分挖掘、收藏和展示本土的历史和传统知识文化记忆,促进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活态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在上述方面,山西省图书馆以传播文化、开阔视野、提高素养为宗旨,充分利用馆内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公益展览。在山西省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之际,由山西省文化厅主办、山西省图书馆承办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精品展”以“巧夺天工、手艺山西”为主题,分雕塑、堆锦、刺绣、布艺、剪纸、陶瓷、晋作家具、砚台和其他九个板块,共展出了10个国家及项目,17个省级项目,234件(套)展品。之后,又携手省工艺美术馆共同举办山西省工艺美术品系列专题展,全面展示民俗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作为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开放的系列活动,不仅是图书馆收藏与展示功能的延伸和扩展,而且为宣传展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了新平台和新阵地,同时对保护活态文化遗产,服务公共文化需求,传承、建设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信息枢纽,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今天,要主动探索社会需求,打破传统收藏模式,与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多个文化资源收藏系统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传统文献知识融合在一起,将其收藏、展示、交流、传播,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

3.5 采取教育手段宣传和保护活态文化

刘国钧先生早在1921年就撰文指出:“图书馆在教育上之价值有时竟过于学校也……学校教育常易趋于专门,而图书馆的教育则为学识的源泉,无年数之限制,可涉及人类所应有的知识。”显然,图书馆应根据社会需要,主动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开展讲座、展览等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对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强化教育职能,成为向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教育的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它的认定、整理和研究涉及到大量关于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专家学者为其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当代新建图书馆普遍配置了展览室、报告厅等多种文化服务设施,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这些场地,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图书馆员和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讲授、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首先要讲授民俗学,因为民俗学讲究“深入访谈”,讲究对研究对象内部知识的了解,如底层群众的生活内容、行为思维方式等。故有些学者所言:“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存在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说明对民俗学的讲授有利于使更多的人尽快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活态文化的调查、论证、宣传和保护中去。

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其核心价值之一是为社会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正是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而且免费的公共文化空间更加关注农村地区。补全传承主体是农村群体,图书馆要加强本土文化基本认识的自觉性,维护社会底层民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和基本文化需求。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口传心授、言传身教,重要的是传承人的记忆,其传播是借口头和行为进行的,是在面对面交流的互动中感知的,所以图书馆要支持民间创作活动,请传承者在公共文化空间开展现场口述、传艺、讲学,培养继承人,使人们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感受、认同、传承传统文化。这样的举措会使图书馆在社会上受到极大关注。

总之,图书馆是知识信息自由的社会机构,不能忘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要努力实现传统文献知识与活态文化知识的高度融合,为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多样性、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1]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刘红婴,王建民.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活态文化遗产物质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