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霞 刘 艳 郑海英 朱小茼 杨绍清 王晓一 陈 昕
(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①河北中医学院)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二是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1]。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以后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试图从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1 大学生阳性症状检出情况 采用分系分班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河北联合大学大学新生1542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I-90)的测查。以各因子分数大于2,总分大于160为标准,阳性症状检出率如表1。从表1看出大学新生阳性症状检出率较高的主要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而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检出率较低。
表1 SCL-90各因子阳性症状检出率(n=1542)
表2 不同性别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s)
表2 不同性别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s)
注:△ P<0.05;*P<0.01;** P<0.001
因子 男(n=403) 女(n=1139)t躯体化 1.28 ±0.34 1.24 ±0.32 1.995△强迫症状 1.81 ±0.52 1.76 ±0.54 1.732人际关系敏感 1.69 ±0.56 1.61 ±0.54 2.542△抑郁 1.41 ±0.42 1.43 ±0.47 -0.731焦虑 1.43 ±0.41 1.43 ±0.45 0.109敌对 1.41 ±0.45 1.34 ±0.43 2.586*恐怖 1.28 ±0.38 1.36 ±0.43 -3.269**偏执 1.49 ±0.46 1.38 ±0.43 4.289**精神病性 1.44 ±0.41 1.39 ±0.39 1.904其他 1.43 ±0.44 1.40 ±0.42 1.426 SCL-90总分132.10 ±32.02 129.39 ±32.88 1.431
1.2 不同性别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4个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恐怖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结果见表2。
大学是人生重要而复杂的阶段,各种各样来自现实生活的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友谊、爱情等不断困扰着大学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不时的笼罩他们[2]。从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大学生对人际沟通以及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知识的需求是迫切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课程时可以将这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充实。为了确切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前通过座谈、心理测试等方式,细致了解大学生所面临的的主要问题和心理困惑,精心准备集教育意义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漫画类心理寓言,让大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感受人际沟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真实内涵,引发大学生就寓言故事书写自己的感想。将教导式教学过程转变成对话式和探索式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理解、转化、升华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享经验与智慧、知识与意义,大学生在体验中“倾听自己内在的本性和呼唤”[3]。授课教师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正在体验的过程,在共同反思中获得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差异来看,大学生的需求是不均衡和多样化的,学生的人生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要求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的大学生所面对的心理困惑是不同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要突出针对性,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解决共性问题,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个性问题的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针对大学生感兴趣、较关心的问题,将课程分为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挫折应对、恋爱与性心理等专题。对每个专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这些问题是大学生切实感兴趣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与教师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我们在讲授过程中不断充实新观点、新材料和新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生活,更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社会现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2:93
[3]吕 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探索[J].职业时空,2010,6(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