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资源差异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2014-04-17 11:13石晓惠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差距城乡政策

石晓惠

(河北联合大学办公室 河北唐山 063000)

所谓教育资源,就是指各学科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师教手段等等,以上种种我们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

1 概述

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之中,教育资源存在着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教育资源非均衡也就是说在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之中,基础教育发展和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异。单从义务教育生均事业费一项指标即可对此种现象有充分说明。见表1。

表1 1999~2004年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生均事业费(元)

与此同时,城乡教育资源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师资队伍的差异之上。基础教育同样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的理科实验、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配置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过低,城乡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出问题。2004年,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1.4:1。另外,农村学校危房问题也十分突出。2002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面积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就占到总面积的49.86%和82.73%。教师资源在城乡的分布不均衡,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从2002年的生师比情况看,全国小学平均生师比为21.04:1,其中,城市小学生师比18.74: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1.88:1。全国初中平均生师比19.29:1,其中,城市初中生师比为16.67:1,农村初中生师比为20.16:1。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极不平衡,表现在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城乡差距较大。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2001年,全国普通小学代课教师580814人,其中农村515394人,占88.74%。

2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

首先,历史方面的原因。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这一历史可以上溯到中国近代化城市经济启蒙阶段,城乡差距从那时开始一直存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二元化政策的实施,差距开始扩大,这种扩大始终伴随着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影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体制的调整不断影响着城乡差距的变化,至少在某些年份有效地缩小了城乡间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了基础教育资源非均衡的问题。但一些体制和制度因素仍然阻碍着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其中,国家对城乡公共投资的不均衡既影响了农民目前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而在公共卫生和教育投入方面的城乡差距尤为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相对于城市,农村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之一,其发展必然受环境和发展水平制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城乡分给局面逐渐打破。但在现实中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乡对立的二元模式,在户籍制度上划成一条鸿沟-把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原有户籍制度把人牢牢地束缚于他所在之地,对农村的束缚更甚。这样,人为地造成公民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的不公平。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负担,基础教育资源按户籍分配,而且基础教育入学实行“就近原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公。农村儿童只得在农村就学,接受质量较差的教育。加之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向城市,农村教育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流入城市,在农村学校成长的优秀教师又流入城市。而且,城乡二元社会导致农村教学目的错位。升学是农村青年“鲤鱼跃龙门”的重要途径,受教育者被视为脱离农村艰苦环境和求得城市生活方式的唯一出路,农村青年只有发奋图强,寒窗苦读,参加考试,金榜题名,才能跳出农门,摆脱农村,走向城市。所以,升学主义教育根深蒂固,农村学校教学目的严重错位。

第三,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教育投资体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主体责任不明、层次较低。一方面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的份额比例较低,家庭反而分担了较大份额的义务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例过大。9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基层政府分担,而省级和中央政府分担的比重较低。这种把发展基础教育所需资金交给地方政府负责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降低。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基本上是城市负责城市,农村负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这样,城乡财政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

3 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对策措施

首先,改革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根本上缩小城乡基础资源费配的差距。推进改革,改变农村一些固守的旧体制。具体做法例如,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互动,加大城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实施教师、干部队伍交流互动;进行教育技术、教学仪器装备援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的互动交流活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格局。

其次,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互动与共享”为基本思路,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做起,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外,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来推动外,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彼此分享,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具体实行的措施可以有: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对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作出明确合理的分工,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教育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别由各级政府财政来分担。加强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部分责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省级政府也应承担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通过明确各级财政主体的投入责任,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真正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第三,防止和纠正教育政策过程偏差。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教育政策执行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可以从教育政策的执行的主观原因方面分析,人们对于政策精神和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误差,或者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引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现象。一旦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就产生如此境况。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将素质教育神圣化的倾向,不同的执行人员对素质教育政策及其要达到的目标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所以说城乡政府执行教育政策部门在落实上也会因理解的不同而行动的也不同。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地使教育政策不能执行下去,但是政策执行者理解的偏差必然对政策执行过程或结果产生消极影响。从教育政策执行的客观结果来看,以教育政策的目标标准衡量教育政策执行的情况,评价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就会发现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着种种过错行为。如有的地区在制定教育政策的时候,不考虑本地发展教育的客观条件,生搬硬套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或盲目照搬其它地区的“经验”,效仿“城区”的做法,使教育政策的执行失去针对性,降低了执行效力。分析好这些环节,注意类似问题的出现会有效地避免教育政策的偏差。

[1]申卫革.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教育导刊,2006,(4):8

[2]兰箭轮.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22

[3]张 涛.教学主体研究的缘起、现状及未来走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57

猜你喜欢
差距城乡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