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芹
“问题链” 是指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它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然而,笔者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发现,一些不科学的问题设计普遍存在,有的问题指向不明,有的问题设计难易不适当,有的问题提出情境铺垫不够等等,诸如此类,其实都涉及该如何科学设计问题。基于此,笔者将围绕阅读教学中“问题链” 的设计展开论述,以期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基于文体类型设计“问题链”
(一)叙事类文章:“问题链”抽丝剥茧见本质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量最多的便是叙事类文章。这类文章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文章依据故事情节发展,有着鲜明的情节主线,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事情发展顺序,其核心问题常常潜伏在故事过程中。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如果唐突出示,学生必不能立即回答,必须要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一步步深入,逐步体会,而教者也正需要依此进行课文的展开与赏析,这就需要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连串的辅助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理解的深处,逐步领悟课文的主旨,这样的核心问题与辅助问题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亦步亦趋,渐入学习佳境。“问题链”的设计关注问题之间的坡度、关联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掌握知识、理解内容。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军神》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设计出这样的“问题链”:“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体现刘伯承是个军神的句子。”“现在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的哪些情景?”“当我们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的时候,内心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纵向递进,有的放矢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难点。
(二)说理类文章:“问题链”串零为整再发散
阅读教学中也有一些说理性文章,文章列举事例想说明一个道理,或是陈述几个分论点来说明一个核心观点。依据文本的写作思路来分析,显然在重复学生已有的认知感悟,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觉得教学设计没有新意。此时,教师不如跳出文本叙述的顺序和框架,抓住主问题,创新设计“问题链”,提纲挈领地展开发散型的教学。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学生初读感知后,抛出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感觉有什么滋味?这个问题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说出迥然不同的感受。教师便依据学生的回答,紧接着再追问,你从哪里体悟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追问”无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通过追问,学生不知不觉便进入到文本中去,对文章的体悟更加深入。翻看小学语文课本,关于说理类或者近似说理的文章并不少,比如《晏子使楚》《将相和》《草船借箭》《军神》等。当然,有些叙事的文章,因为中间的情节段落并列排列,也可以运用这种核心问题发散排列辅助问题的方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打白骨精》等,这些文章的核心问题往往也是文章的骨架或脉络,因此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由核心问题衍生出的辅助问题恰是一根根链条。解决了每一根链条上的问题,核心问题想阐释的道理随即浮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文章的论点则能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二、基于文章结构设计“问题链”
(一)总分式结构:“问题链”因势利导相呼应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些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呈总分式结构布排,文章前后呼应,比如《桂林山水》一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交代观赏的原因),这是总起;第二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讲桂林的山,这是分写;第四段合起来描写桂林的山和水,这是总写。针对这一类文章,核心问题很好找,围绕核心问题质疑,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中去体会其“诗情画意”是重点,因此,在”问题链”的设计时便不妨依循文章的结构特点,大处设疑: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进而理解“喀斯特地貌”是什么样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文中是怎么写的?“漓江山水”是什么样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文中是怎么写的?如此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桂林山水》的神奇与秀美便深深印入学生脑海中。
因此,依循文章总分结构而作自然的总结,这样的问题设计也巧妙地将文本研读贯穿起来。一气呵成的总分结构的文章其实也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有的文章是“总分”式,如《西湖》《黄果树瀑布》等;有的文章是“总分总”式,如《夹竹桃》《烟台的海》等;有的文章是“分总”式,如《广玉兰》等。不管文章的结构有怎样细微的变化,只要抓住文本结构的核心特点进行“问题链”的设计,课堂学习便能主线分明,重点难点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并列式结构:“问题链”相得益彰共生辉
小学语文课本中也选有少量说明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针对一些科普常识进行讲述,这些常识性知识之间常常都是并列关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表述,因此,教学时教师设计的各个问题之间往往也是并列关系。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珊瑚、海参、龙虾三个并列的事物,是并列式;第五自然段写了贝壳和海龟,也是并列式。这几个知识点有一定的内在逻辑顺序,依循着认知的顺序,但从知识点本身来说却是并列的,尤其是教师在初始教学时必须带着学生逐个分析。有位教师这样设计“问题链”: 西沙群岛的风景美在什么地方?物产丰富在哪?海水色彩为什么会不同?西沙群岛的海里都有什么样的鱼?如何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是鱼和水一样多吗?这些问题目标指向不同,内在的知识点并列平行,相互间互为补充,共同为认知西沙群岛这样的教学任务而做足铺垫,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效果明显。
三、基于教学思路设计“问题链”
(一)以行文思路为主线设计“问题链”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仔细研读课文内容,确定行文思路,把握“问题链”的主线。每篇文章在教学中呈现的“问题链”不尽相同。记事文的问题主线通常为承接式关系,写人文一般呈并列式或递进式。提炼文章主题,确定链接主线。文章主题可从题目、中心句、重点段等方面提炼。通过提炼主题确定的链接主线多为递进式关系。梳理文章结构,确定链接主线。按时间变化、空间转移顺序记叙内容的文章,其问题链主线多为承接式等链接关系;按事物内容或性质,记叙、描写或说明的文章,主线为并列式关系;按总分关系写的文章,主线为总分式关系。
(二)以训练思路为主线设计“问题链”
以《为人民服务》“问题链”设计为例,设计时可从训练思路着手:(问题一)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问题二)围绕这句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语言训练)用总分结构说一段话,说说为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阅读与理解训练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中的理解训练包括把握文意、概括要点等,如上述“问题链”中的“问题一”和“问题二”。阅读与语言训练有序结合。情境说话、仿句写段、想象描写等,与阅读有序结合,形成“问题链”。
四、基于教学重点设计“问题链”
(一)紧扣教学重点设计“问题链”
“问题链”的设计,要求教师应首先通览教材课文,立足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和构思、层次脉络等,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组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难易适中的问题,明确指向教学重点,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处理教材。以《九色鹿》问题设计为例,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和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两件事中,你能感觉出九色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吗?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这种“问题链”设计不仅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重点,而且兼顾到文章的侧重点,即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明显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突破教学难点设计“问题链”
文章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问题链”的设计能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下面以《鲸》为例,说说重点、难点、知识点、训练点在“问题链”中的体现。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该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关键语句,问题链中的第三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与之衔接的第四个和第五个问题,有助于解决疑难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重“问题链”的设计与运用,是落实问题导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依据不同情况设计“问题链”,因势利导,使得主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阅读教学也因此扎实有效,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阅读教学实践中还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链”设计策略,这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