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如何有效进行中高职衔接教育

2014-04-16 18:50:19龚爱琴
江西化工 2014年3期
关键词:操作技能培养目标检验

龚爱琴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247)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该专业历来被认为是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在生产过程中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确保生产安全等,都需要工业分析与检验人员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分析检验数据作依据。具韦文业等人的调查,一般用人单位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人员的学历要求中88.0%为高职,7.6%为中专,其他学历为4.4%[1]。由此可见,高职学历的学生比其他学历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而目前有许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从学生就业角度考虑,可以通过中高职衔接教育提高学生的学历及就业机会。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而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了进行中高职衔接教育,首先要做好培养目标的衔接,其次是确定合适的衔接模式,最后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完成衔接教育。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通过调研,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一般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依据标准对产品中各组分进行检验的能力,能在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从事原料、中间体、产品、污染物等分析检验工作或实验室管理一线工作。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化工、食品、医药、建材、冶金和环境监测等行业从事化学检验工作,并能进行常见分析仪器的安装、调试、使用与维护、常见故障的检修与性能检定,对分析实验室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对学生的要求是会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工人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求学生会做,还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的更好。

同一专业的中高职职业教育其实是属于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如果实施统筹管理,就能做好中高职的衔接教育。从上面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看两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要求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分析检验操作技能。但是因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劳动者,因此在教育中会重视操作技能的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占的比重很大,理论课的学习相对较少,加上中职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这就给当前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仍然以笔试为主要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带来了障碍,使一些操作技能强但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继续教育的机会。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虽然定位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历史原因,往往带有较浓的专科教育色彩,强调基础和理论[2]。因此要进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必须真正做到培养目标的衔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以操作技能为切入口进行培养目标的衔接,在招生考试时兼顾理论与实践。

二、衔接模式的确定

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中,已产生了多种类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如五年一贯制模式、对口招生模式、分段贯通模式等[3]。

五年一贯制教育,是教育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项目,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招收对象为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的中职教育,系统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后经考试合格,可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培养。其实施教学的主体基本都是同一所学校,实施比较方便。但如果五年一贯制教育在高职院校完成,中职教育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作用无法体现,中职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在中职进行五年一贯制教育,高职的作用也难以体现。而且如果在同一所学校连上5年,学生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心理。

对口单招,是指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考试。该模式的好处是不设门槛,只要考生具有中职毕业证书,通过高职院校的考试即可(一般为理论考试),为高职院校的生源扩展提供了动力。但该模式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这对操作技能占很大比重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来说并不合适,会给后续的培养带来困难。

分段贯通模式主要有“3+2”、“2+3”、“3+3”等培养模式,该模式一般是在中职学习2~3年,然后进行考核,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的学生可进入高职继续学习2~3年,掌握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后,毕业时可以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专文凭。该模式充分发挥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既为中职学校毕业生提供了一条升学的渠道,又有利于高职院校拓展生源渠道,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生源。

根据上述讨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进行中高职衔接时,以分段培养模式进行较好。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分析检验操作所必须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操作技能,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可为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奠定基础。进入高职后对学生的理论进行一定的提升,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拓展,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的衔接

2013年,我校在准备申报“3+3”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项目时,发现课程体系的的架构是否合适合理,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核心,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进行分段贯通式衔接教育时,涉及到中高职两个教学主体,必须通过调研、互访、研究,明确两个参与合作的专业在课程开设、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合理开设相关课程[4]。

建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技术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这种要求在传统的中职或高职教育中均无法实现。因为中职教育受到教育层次与教育年限的限制,无法承担这类人才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尽管在教育层次上属高等教育,但由于在专业教育上学生仍然处于零起点,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基础技能训练,因而也难以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5]。因此在中高职衔接时必须对课程体系从中职到高职进行一贯制设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教育规律,而不是将现有的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进行简单对照,然后对重复部分进行简单的删减就行。

目前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中职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文化基础课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基础等,专业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等课程。高职开设的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如哲学、概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专业课也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等课程。从这些课程看,在公共基础课方面高职基本比中职进行了提升,而专业课却有许多重复。因此进行一贯制教育,必须对专业课进行合理设计,如中职阶段仍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及相关的实验实训等课程,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操作基本技能。同时可将专业性较强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作为衔接教育课程,作为升学考试的考点。在高职阶段可开设专业性更强的食品分析、油品分析、药品分析、煤品分析、现代分析技术、分析仪器维护等课程,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案的理解与设计,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总之,实施中高职分段培养,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更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由“形式衔接”向“实质衔接”转变的迫切要求。在衔接中首先要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既要制定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也要制定总体培养目标。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因此也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

[1]韦文业,施先义,蔡敏.用人单位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调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24-125.

[2]张金英.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和“通道”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33-36.

[3]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教育与职业,2013,757(9):11-13.

[4]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5]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江苏高教,2013,3:139-141.

猜你喜欢
操作技能培养目标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关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省级测试的思考——以高中生物学为例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北京再办塔机司机操作技能竞赛
建筑机械化(2015年7期)2015-01-03 08:08:52
PDCA循环在护生中医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