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全强
1.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大财政税收对私人部门的扶持。发展养老金融业,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缓解我国当前养老压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养老金融作为一个带有民生性质的新兴领域,鼓励和扶持该领域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政府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必须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在保障个人的基本生活之后,将更多的职责交给市场,政府不应该成为市场的竞争者,而是要发挥财政引导作用,用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私人部门发展养老产业。在面对养老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对信用的要求都会偏高,追求安全稳健,因此金融机构发展养老金融会面临市场开发乏力,前期运营成本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单纯依靠市场化的运作不可避免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导致大量的金融机构退出这一领域。政府需要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到养老金融领域,同时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金融机构的进入成本,努力减少进入壁垒。此外,政策的出台还能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相关的政策出台,能够有效促进行业的规范性、标准化,提升行业的整体发展能力,提升公众对于养老金融业信心,这对于一个朝阳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完善监管方式,尝试混业经营,鼓励金融创新。金融行业由于具有高杠杆率、高风险性、风险的关联性、全局性等特点,历来实行严格的监管。我国目前金融行业的基本的格局就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各个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严格限制,互不交叉。这种模式对于养老金融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影响。开展养老金融服务最早毫无疑问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险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人才,但受制于整个行业资本实力,难以支撑养老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资本实力丰厚,风险管理能力强,如果商业银行加入养老保险这一领域,将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和保险公司的技术优势和业务能力相结合必将带来养老金融业的新突破。
3.着力改善金融市场环境,适时推进养老金与金融市场对接。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低,监管方式滞后,行政干预过多,投机气氛浓厚,市场结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众多制约因素,这些都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因此监管部门必须着力改善金融市场环境,寻求监管的最佳模式,发挥好金融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打造一个健康完善的金融市场。只有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推进养老金入市,才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根据2012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养老金的结余金额1.92万亿元人民币,但是养老金的投资对象仅局限在银行存款和国债等领域,虽然这一投资方向能够有效的规避养老资金的投资风险,但是银行存款一年期的利率远低于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养老金实际价值不断受到侵蚀,国债的保值增值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加快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为了规避资本市场的风险,对养老资金的投资风险资产进行严格限制,加强监管。在运营方面,成立一个专门的养老金投资运营机构,通过专业投资管理人的不同时期的资产投资组合来规避风险。
(田风摘自《金融经济》2014年第7期〈下半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养老金融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