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集群与金融中心研究进展述评及比较

2014-04-16 23:09李大垒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年1期
关键词:金融中心学者集群

李大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金融产业集群与金融中心研究进展述评及比较

李大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金融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而国际上关于金融中心的研究已相对比较成熟。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包括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集聚效应三个方面,金融中心的研究主要包括基础条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区域研究四个方面。通过相关理论研究的述评得出结论:尽管金融产业集群和金融中心的地域范围和影响力不同,但两者都是金融要素集聚的结果,并且前者是后者的微观基础;一个城市要实现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必须首先建设完善的金融产业集群。

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比较

一、引言

在国外发达国家,金融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并且成功推动形成了若干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关于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丰富起来,但是有的文献把金融产业集群与金融中心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导致相关研究偏重于金融中心的建设方面。金融产业集群是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金融地理学相结合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经过程,因此有必要对两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比较,以指导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正繁荣发展的金融产业集群与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践。

二、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进展

经济学家Powell(1915)[1]在其著作《货币市场的演进》中研究了金融业的空间演化现象,并描述了银行集聚在伦敦的金融机构演进过程,这可以看作对金融产业集群最早的研究。之后学术界对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不断繁荣起来,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作为一种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金融产业集群必然有其形成的原因和机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Krugman,1991)[2]首先提出金融服务业的集聚现象比制造业更为明显的观点,他认为当今世界上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例子是最突出的,比如在东京和伦敦,技术外溢导致的外部性是使得伦敦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原因。Leyshon(1995、1997、1998)[3-5]通过连续发表的三篇同主题论文,全面总结了金融业的地理分布状况,并采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来分析金融业地理集聚的形成原因。Taylor等(2003)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行为的社会根植性导致了金融机构的集聚发展。Zhao等(2004、2005)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引起金融企业地理集聚的重要原因,并以中国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为实证进行了分析。连建辉等(2005)[6]认为金融产业集群本身具有的区域金融创新优势、经营效率优势和风险缓解优势,能够为区域内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司月芳等(2008)[7]对上海陆家嘴金融产业集群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型政府、良好的金融政策以及靠近金融中心市场是导致其形成的主要动因。李大垒(2010)[8]对我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地区GDP、金融业从业人员和工业总产值对推动城市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存在着分歧,有的学者(Leyshon、Taylor等;司月芳等)认为社会、政策和制度等外在因素是主要原因,有的学者(李大垒、连建辉等)认为效率、成本和创新等内在优势是主要动因,有的学者(Krugman、Zhao等)则认为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是主要原因。虽然这些学者的观点分成了三类,但是综合来看涉及了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市场失灵等不同方面,这对于解释为何金融业采用产业集群形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金融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

金融产业集群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地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集群区,有的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了金融中心,而有的地区金融产业集群现象还不明显。针对现实中的这种差距,学者们对金融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Porteous(1995)[9]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为什么金融活动会集聚在某个特定的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信息流动(包括信息流畅和信息可靠性)是影响金融活动区域集聚的关键因素。Leyshon(1995、1997、1998)[3-5]认为,银行机构的溢出效应、居民的经济收入和居民的金融素养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在空间上的集聚。Gehrig(1998)[10]将影响金融集聚的因素分为正向因素和负向因素,正向因素包括信息溢出效应、规模经济和市场流动性,负向因素则包括市场进入限制、政府直接干预和企业垄断。Taylor等(2003)也从正反两方面对伦敦的金融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良好的企业声誉、与顾客联系密切这些因素推动了伦敦金融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而地方官僚主义和拥堵的交通则非常不利于伦敦金融集群的发展。Pandit和Cook(2003)的实证研究表明供给方面的专业化投入和知识溢出、需求方面的集群声誉和满足不同顾客是影响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Cook等(2007)也对伦敦金融产业集群的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集聚因素明显地提高了金融企业的竞争力,高效的生产率、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是影响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司月芳等(2008)[7]以上海陆家嘴为实证,从反的方面分析了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认为偏低的金融产业发展水平、偏小的金融市场规模、较低的金融开放度以及缺乏社会中介机构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陆家嘴金融集群的发展。任英华等(2010)[11]对我国28个省份金融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金融集群在省域之间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经济实力和区域创新活动对金融集群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对外开放对金融集群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变小。

以上大多数学者(Porteous、Leyshon、Gehrig、Pandit和Cook、任英华等)认为溢出效应影响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然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Porteous、Gehrig、Cook等,任英华等)认为信息和市场的流动性是关键影响因素,有的学者(Leyshon)认为居民的经济能力及素质是主要影响因素,有的学者(Pandit和Cook、Taylor等)认为良好的声誉和接近顾客是重要影响因素,有的学者(司月芳等)则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对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完善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金融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金融产业集群在现实中的存在,不仅有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Pandit等(2002)对英国金融服务业利用产业集群动态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集群效应影响金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其他金融企业进入的规模,各种金融企业之间在金融服务方面具有相互的影响。Clarke等(2003)认为由于金融服务业也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网上电子支付面对这一问题无能为力,因此金融企业在空间位置上的临近以及当面的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Hendersona等(2001)[12]指出,金融产业集群使得面对面的沟通更加便利,金融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促进客户关系的发展和密切,从而有利于金融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刘红(2008)[13]实证检验了上海金融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不明显。张晓燕(2012)[14]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金融企业集聚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银行的集聚和保险公司的集聚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金融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是有利于企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学者们对于集聚效应的具体表现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Pandit等、Hendersona等)认为金融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有利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有的学者(Clarke等)认为金融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而国内的学者(刘红、张晓燕)则认为金融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既然金融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具有正的相关性,因此金融产业采用集群发展模式在现实中是可行的。

三、金融中心的研究进展

金融服务业总是以集群的形式出现并形成金融中心(Pandit等,2001),金融产业集群与金融中心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外学者已经对金融中心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我国学者对于金融中心的研究还不成熟。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

金融中心在全世界的蓬勃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哪些基础条件呢?金融产业集群对于形成金融中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Park和Essayyad(1989)[15]认为随着一个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和规模增大,能够促进国际银行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Pryke和Lee(1995)通过不动产贷款证券发行的例子,研究表明金融中心因集聚而产生外部经济,生产活动的外部经济又会反过来促进金融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潘英丽(2003)[16]运用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来解释金融机构为何愿意集中设立在某些大城市或从其他地区迁移到大城市,得出结论认为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吴念鲁和杨海平(2008)指出在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有利于金融资源集聚的优良金融生态的所有元素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因此金融要素的集聚直接推动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在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上,以上学者(Park和Essayyad、Pryke和Lee、潘英丽、吴念鲁和杨海平)一致认为金融要素的微观集聚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具备了基础条件之后,具体是什么原因促进了金融中心的形成呢?下面就对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已有研究进行述评。

(二)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

Park和Essayyad(1989)[15]将规模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上,认为跨国银行会采取扩大经营规模的战略来降低成本,因此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将银行总行的经营成本分散到全世界的分支银行,随着一个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加以及经营规模的增大,最终会促进该地区发展成为金融中心。Pryke和Lee(1995)通过不动产贷款证券发行的例子,研究表明金融中心因集聚产生的外部经济是社会导致的,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社会的互动会创造利润,金融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创造人际关系网络和企业之间的某种联盟,以及不断重新评价潜在的合作企业,因此社会生产的外部经济促进了金融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同时金融中心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以及与社会空间相关的盈利能力的差异不仅会给予金融企业一些实践方面的信息,也会直接影响其经营的成败。Gehrig(1998)[10]认为由于当今世界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最终使得金融活动产生非地方化,金融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为其他地区带来外部性,对信息敏感的金融活动和对信息不太敏感的金融活动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这两种情况都会把自由的金融活动吸引到金融中心。

在金融中心的成因方面,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分歧,有的学者(Park和Essayyad)认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最主要的,有的学者(Pryke和Lee、Gehrig)则认为外部经济是最主要的。与前文金融产业集群成因的已有研究相比,学者们对于金融中心成因的研究偏少一些,而且他们仅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对现实中城市金融中心如何形成的指导意义不大。

(三)金融中心的影响因素

金融中心形成以后,哪些因素会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呢?学者们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Lee和Schmidt-Marwede(1993)认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来自提供金融资本供需双方能获得较高利润的环境,这包括市场流动性、高效的运作与服务传送条件,因此竞争力来自其内部金融机构总的生产能力。根据一些学者的金融地理学理论(Corbridge等,1994[17];Porteous,1995[9];Martin,1999),金融中心的发展几乎完全依靠信息流动和信息技术创新。Zhao等(2002)认为,信息外部性和不对称信息不仅是影响金融中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会影响一个城市的等级水平,他们通过一系列公司总部区位选择的调查,根据对经济和制度变量的分析,认为香港和北京是位于信息走廊两端的信息中心地,这两个城市将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上海则成为中国的第二级金融中心。赵晓斌等(2002)[18]以中国为例,分析不对称信息在总部选址决定中的重要性和区域效应,说明了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影响现代金融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冯德连和葛文静(2004)[19]构建了“轮式模型”来解释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因素,该模型认为,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有两种拉力(地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三种推力(历史方面、供给方面和城市方面),另外还有地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

可以看出,在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的学者(Lee和Schmidt-Marwede)认为金融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有的学者(Corbridge等、Porteous、Martin、Zhao等、赵晓斌等)认为信息流动和不对称信息是主要决定因素,有的学者(冯德连和葛文静)则认为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是主要影响因素。与前文金融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相比,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样包括了信息流动和经济发展,不同的是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强调居民的需求因素,而金融中心的发展更强调金融企业的供给因素。

(四)金融中心的区域研究

金融中心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现象,学者们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其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城市的具体发展情况,这样就产生了一些关于金融中心的区域案例研究。德国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勒施(August Losch,1940)[20]最早发现了金融景观异质性并进行了地理差异研究,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贴现率、利率和债权利息等在景观内外具有地理上的明显差异。法国学者Labasse(1955)[21]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里昂地区银行网络的发展,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联系,银行所在的市场区,以及银行对地区经济的依赖与支持等。之后,地理学家Kerr(1965)[22]对加拿大金融中心的兴衰进行了实证研究。胡坚(1994)[23]认为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模式应是远东地区的筹资型金融中心,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第一步是先将上海建成全国金融中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向周边地区和国家辐射,成为与中国香港、新加坡并列的亚洲国际金融中心。潘英丽(2003)[24]通过对香港和上海的比较分析,认为香港金融中心的作用范围将侧重东南亚地区,而上海金融中心的作用范围将侧重东北亚地区,上海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分工将是中国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条件。Zhao等(2002)的观点则截然相反,他们通过统计数据以及跨国金融公司区域总部选择的实地调研,得出结论认为北京比上海更具有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金融中心的优势条件,香港和北京将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上海则成为中国的第二级金融中心。黄解宇和杨再斌(2006)[25]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要素集聚的特征、动因、运行机制和传导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在Mark Yeandle等(2009)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中,针对全球62个金融中心,通过57个包括专业人员、经商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竞争力、资金取得、E化准备进度等项目进行调查,分项评分后加计总分,得出排前三名的是伦敦、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上海和北京分别排名第4、35和51,可以看出,伦敦与纽约依然是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在金融中心的区域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我国的金融中心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两大城市,大多数学者(胡坚、潘英丽、黄解宇和杨再斌、Mark Yeandle等)认为上海比北京更具有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但也有学者(Zhao等)认为北京比上海更具有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金融中心的优势。

四、金融产业集群与金融中心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产业集群和金融中心的研究进展述评及理论比较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表现在:

(一)两者的联系

第一,两者都是金融要素集聚的结果。国内外学术界对此的观点已经达成一致,包括金融企业、金融工具、金融人才以及金融交易活动在内的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实现区域内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才能形成金融产业集群,最终在一个城市范围内实现金融中心的建设。

第二,金融产业集群是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金融产业集群是一个城市实现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经途径,只有大量的国内与跨国金融企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聚,通过距离近的区位优势节省经营、管理和合作的成本,一个城市的金融业才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在国家甚至国际范围内拥有强大的实力与辐射影响力,这样金融中心便诞生了。

(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地域范围不同。金融产业集群是大量的金融企业集中在特定城市内的某个区域所形成的一种集聚群落,像纽约华尔街金融投资集群、上海浦东新区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而金融中心特指某个城市,也可以称为金融中心城市,它的地域范围要比金融产业集群大一些,像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中国香港,我国国内金融中心上海等。

第二,两者的影响力不同。由于金融中心代表了一个国际性中心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金融产业集群仅反映城市的某一小块区域,因此金融中心的影响力要大于金融产业集群,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它的影响力更是全世界范围的。提起伦敦,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它的国际金融中心形象,而很少有人知道伦敦城内的金融产业集群具体是什么。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金融产业集群和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金融企业的集聚最终会形成金融中心,要实现建设金融中心(包括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必须首先建设完善的金融产业集群。随着第三产业对全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以及产业集群相关研究的不断成熟,未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向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发展是必然的趋势,金融产业集群必将在理论上成为新的热点研究领域。

然而,目前的研究文献尚偏重于金融中心的建设方面,而且有的研究把金融产业集群和金融中心混为一谈,导致其参考价值不高;我国金融中心和金融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研究还非常欠缺,这不利于实现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即使对这两个城市的研究,由于相关的定量分析相对缺乏,对于谁最有优势首先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存在严重的分歧。这些都是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1]Powell,Ellis T.The Evolution of the Money Market,1385-1915[M].London:Financial News,1915.

[2]Paul Krugman.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3]Andrew Leyshon.Geographies of Money and Finance:I[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5,19(4):531-543.

[4]Andrew Leyshon.Geographies of Money and Finance:II[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7,21(3):381-392.

[5]Andrew Leyshon.Geographies of Money and Finance Ш[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8,22(3):433-446.

[6]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金融企业集群:经济性质、效率边界与竞争优势[J].金融研究,2005,(6):72-82.

[7]司月芳,曾刚,樊鸿伟.上海陆家嘴金融集聚动因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8,(6):84-88.

[8]李大垒.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0,(8):41-47.

[9]Porteous,D J.The Geography of Finance: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ur[M].Aldershot:Avebury,1995.

[10]Thomas Gehrig.Competing Market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8,42(2):277-310.

[11]任英华,徐玲,游万海.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104-115.

[12]Vernon Hendersona,Todd Leeb,Yung Joon Lee.Scale Externalities in Korea[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1,49(3):479-504.

[13]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4]张晓燕.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5]Park Y S,Essayyad M.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Centers[M].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9.

[16]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1):50-57.

[17]Corbridge S,Martin R L,and Thrift N(Eds).Money,Powerand Space[M].Oxford:Blackwell,1994.

[18]赵晓斌,王坦,张晋熹.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与服务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案例[J].经济地理,2002,(4):408-414.

[19]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新说:轮式模型[J].财贸研究,2004,(1):80-85,120.

[20](德)奥古斯特∙勒施著,王守礼译.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1]Labasse,Jean.Les Capitaux Et La Région[M].Paris:Armand Colin,1955.

[22]Kerr,D.Some Aspectsof the Geography of Finance in Canada[J].Canadian Geographer,1965,9(4):175-192.

[23]胡坚.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与上海的选择[J].经济科学,1994,(2):9-14.

[24]潘英丽.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沪港的目标定位与分工[J].世界经济,2003,(8):15-21.

[25]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03-4625(2014)01-0094-05

F830.3

A

2013-10-29

本文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农村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机理与模式选择研究”(编号为QN201116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金融产业集聚式发展的形成机理研究”(编号为201104050422)。

李大垒(1982-),男,山东泰安人,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贾伟)

猜你喜欢
金融中心学者集群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