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艺,方 琳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公安机关“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农村警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有效提升了农村警务工作效能,是统筹城乡警务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农村正遭遇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等困境,亟须我国公安机关和民警充分利用公安信息化创新农村警务模式,不断提升农村警务效能,建立长治久安的治安防控体系。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公安机关全面发展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的变革工程。 农村警务要自觉融入信息主导警务的大变革中,推进信息化为引领,促进农村警务模式改革, 实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
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流动,犯罪向动态化、职业化、智能化、组织化的趋势快速发展,跨区域犯罪、流动犯罪现象突出,犯罪分子甲地作案、乙地销赃、丙地逃窜的趋势明显,增加了公安机关社会治安管控难度。 与此同时, 当前我国有1 亿多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已在广大农村形成了“空心化”、“空巢化”等管理盲点, 农村村民自我防范与官方治安联防能力正在不断削弱, 给传统农村警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公安信息化为农村警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是农村警务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治安动态化的新形势,提升公安机关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强调, 信息化对于整合警务资源、 改造警务流程、创新警务模式、 提升警务效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经成为提高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的重要途径。[1]因此,农村警务工作应通过信息化手段, 将获取到的各种社情民意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开发与整合警务资源,在指挥调度、治安防控、实有人口管理等警务工作上进行优化组织, 不断创新农村警务模式,以信息化提升警务效能。 江西省九江市驻村民警周俊军将传统的农村警务工作模式与现代警务信息化手段有机融合在一起, 总结了独具特色的“周俊军工作方法”,创建了“洪一乡警务室信息平台”,提高了警务效能,成为全国农村警务信息化改革的“领头羊”。[2]
现代警务机制有三个显著特征, 即: 指挥扁平化、警务专业化和高度信息化。 当前农村警务工作沿用60 多年的公安管理体制,面对住户分散、战线长、治安状况复杂、任务重等问题,导致了基层警力相对不足、对社会面管控能力不强、快速反应能力不足、服务群众水平不高等诸多弊端。 农村公安机关应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公安工作进行系统、 全面分析与规划,对传统警务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组织架构等进行重新评估与改革, 积极适应当前农村公共安全新形势的需要, 在农村地区公安机关中构建现代警务机制。 农村警务模式创新得益于现代警务机制的建立,大大提升农村警务工作效能,实现公安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迫使公安民警在工作方式上由被动、消极型向主动、积极型转变,大力推动公安队伍由传统型、经验型向现代型、专业型发展。 因此,公安信息化既是农村现代警务机制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农村警务机制、模式创新的有力推手和巨大引擎。
过去农村警务基础工作更多的将信息记录在台账上或者是自己的脑袋里,成为了“口袋信息”、“纸袋信息”和“脑袋信息”,当遇到民警工作调动或者记录的时间一长, 造成了农村基础信息工作无法整合利用甚至丢失和浪费等问题。 因此,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有机结合,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 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公安网内部各系统平台的高效运转需要大量鲜活、准确、及时的动态信息作为支撑,否则平台功能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 而这些信息的采集,也离不开广大农村地区警察的努力。 农村警务信息化采集从静态信息向动态信息, 从单纯文字向数据、图像、体貌特征等多维信息的发展,这就要求农村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工作必须以信息为中心,拓展工作内容,创新警务工作方式方法,从人、地、事、物等基层信息的采集入手, 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和全方位的采集信息,强化信息运用,在农村警务工作中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
随着公安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农村警务工作的典型,带动了农村警务信息化运用水平, 提升了农村警务效能。
1.依托公安网系统开发农村警务平台,推进农村警务信息化建设
农村警务平台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依托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农村警务相关的基础工作信息进行采集、 甄别、 整合和综合应用,突出信息主导警务理念,实现农村警务基础工作信息化的要求,为农村社区提供全方位警务服务的过程。 正如前面提到的驻村民警周俊军创建的“洪一乡警务室信息平台”就是此类。 他根据公安部对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如情报信息收集、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治安管理和群众工作等, 将农村警务工作细分为治安管理、 人口管理、住户方位图、服务群众、安全防范五大板块37 个分类。 如人口管理板块:包括暂住人口、出租屋、重点人口、监管对象、刑释解教人员等12 个小分类。他涵括了人员基本情况、照片、住户方位示意图、户成员信息等内容。
2.依托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打造农村微警务模式
据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公布, 截至2014 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 其中, 手机网民规模5.2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2%,农村网民规模达1.78 亿。[3]因此农村公安机关应积极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与社区群众进行网上交流,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上门解决, 对社区群众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化解,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成为基层民警开展农村警务工作的重要网上阵地。 很多农村公安机关开通警务QQ 群、公安微博和微信,通过在虚拟社会里与农民进行“零距离”互动交流,这不仅有效开辟了警民联系的新渠道, 也实现了公安机关职能在网络上的延伸, 能及时为群众提供警务资讯、 安全防范知识宣传及突发事件发布与舆论引导等。
1.农村警务信息平台建设本身的复杂性
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 由于公安机关机构复杂性及职能多样性决定了农村警务信息平台建设的复杂性。 搭建农村警务信息平台是以共享公安信息资源为目的, 以整体警务活动流程和满足公众安全感为核心设计, 强调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及对传统警务模式的优化再造,实现警务流程突破信息孤岛,集成农村警务资源实现公安信息的无缝共享。 然而,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将农村警务平台建设认识不深, 对公安民警的信息化能力建设却重视不够, 只关注配置的先进性和技术的完美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警务信息化的发展, 不可避免给农村警务模式创新带来负面影响。
2. 传统警务机制障碍新形势下农村警务模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机制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一些地方公安机关根据广大农民对公共安全的新需求和新期待进行了警务机制改革, 但当前农村警务机制存在服务群众能力不强,部门职能交叉,警务不透明及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导致公安民警公信力不足, 阻碍了农村社区民警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警务模式。
3.民警自身的因素阻碍农村警务模式创新
公安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让公安民警在警务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人民群众, 因此公安民警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是推动农村警务模式创新的主要力量。 农村社区民警对警务模式创新产生的阻碍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民警自身的信息化知识和能力不足; 二是对公安信息化的畏难和抵触心理。 前者基本上通过各种公安信息化培训课程就可以化解,而后者更多的是心理作用,一些农村社区民警对公安信息化认识不足,对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产生排斥心理。 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阻碍农村警务模式创新。
4.农村开展“微警务”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目前农村公安基于QQ、微博、微信开展的微警务创新了农村警务模式, 但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还待进一步探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网民毕竟有限, 他们通过新媒体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仅仅只能代表他们的需求, 不能全面反映整体农村人民群众的真实意见。 二是公安机关的属地管理原则与网络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公安机关基于新媒体开展的微警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很多不属于自己管辖或职责范围的报警、求助等情况, 根据公安机关属地管理原则是无法进行处理的,影响了微警务作用的发挥。 三是微警务管理缺乏规范性要求。 很多地方公安机关开展微警务都是自发的,缺乏有效管理。 目前很多农村公安机关在新媒体上开展的微警务运用的是官话套话较多,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较少, 即便遇到群众在网络上的咨询,也很难得到及时回复,因此,农村公安机关开展微警务还待进一步完善。
在信息社会, 农村警务工作必须适应我国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不断提升民警运用信息化的意识与能力, 将信息化运用成为日常警务工作的常态方式与规定动作。
1.强化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工作
农村公安机关应借公安部开展 “大培训、 大教育” 的契机, 准确把握民警业务能力及队伍素质现状, 有针对性加强计算机运用和各警务系统平台运用的培训,不断强化民警的信息运用意识。 同时开展基层民警信息化运用的练兵比武等活动, 通过以学促用、以练促学、以赛促练等手段调动民警应用信息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将信息采集、录入和应用作为农村基层民警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农村基层公安机关应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理念,充分调动农村派出所、责任区刑警队、交警中队以及农村基层治保组织、治安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及时采集、录入农村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动向,针对辖区发生的案件能做到运用公安专网进行审查嫌疑人,排查案件线索和开展串并侦查等,并对村民及时发布指导性和预警性信息,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民警信息化意识, 使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为民警的工作习惯和自觉行为。
农村警务信息化建设较慢,对于如何才能有效、科学利用公安信息化创新警务模式并没有明确概念。 因此,农村基层公安机关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评选农村警务信息化应用标兵, 为其他民警创新警务模式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在基层中选择应用公安信息化较好的民警, 选取其成功的案例进行宣传教育,采用经验报告、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把对公安信息化的需求主动转化为创新警务模式的驱动力,把“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二是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农村地区公安机关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政策推动基层民警创新警务模式,设置“农村警务创新”评选活动,对基层民警利用警务信息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以及对农村警务流程、 机制等提出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进行公开评选,对于较好的建议实行以建议人的名字冠名。 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积极调动基层民警的积极性,突破目前公安机关依靠物质激励和职务晋升等措施所附带的局限性,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为避免出现标准各异、分割管理、多头采集且重复交叉、与应用脱节等警务信息平台,各地农村公安机关必须统一规范警务室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警种的公安情报信息共享。 一是要完善农村警务信息平台建设。 由各省级公安机关牵头组织,紧紧围绕农村警务工作的职责设计制作出统一模式的农村警务信息平台。 同时,为适应全国各地农村治安状况不一,应预留部分模块由驻村民警自行创建。二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采集、 录入和检索标准要求。 信息采集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起点,要从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入手,全面规范、整合信息采集工作,加强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科学界定信息内涵,统一信息采集项目、录入要求、数据格式和检索形式,从而保证信息来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实现农村警务信息共享互联。 农村警务信息平台要建成以人口信息为基础、 全面涵盖各类公安基础业务的综合信息采集应用平台, 初步实现农村警务工作同各部门、各警种间的横向查询关联、分析、比对和布控, 使大量的 “口袋信息”、“纸袋信息”、“脑袋信息”从民警手中流出来,[4]实现全警信息互联共享,化解“信息孤岛”问题。
警务信息化引领农村警务模式创新依靠的是不断提高的农村警务信息化水平, 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和公安机关加大对农村警务的投入力度。 一是要完善农村警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不足是当前农村警务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因此各地公安机关首要的是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来破解当前农村基层公安机关遇到的经费不足与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 各地公安机关通过完善警务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将信息化建设经费与侦查破案、 社区警务工作等维持公安机关正常运作的基本经费同等看待,按时足额落实。 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构建以政府财政保障为主、社会赞助为辅的多元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为农村基层民警配置各种必要装备。 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 各地公安机关应为农村基层民警配备警务通、 照相机和电脑等必要信息化设备, 为民警开展警务信息化应用提供最基本的硬件保障。
[1] 孟建柱. 着力强化五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维护稳定水平[J].求是,2009,(23).
[2] 杨瑞清,张艺.农村警务信息化创新探究——透析“周俊军工作法”的警务价值[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7-2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
[4] 张晓宇,张艺.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农村警务模式创新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