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阳锡叶,通讯员 罗咸辉)
一个高校民间实验室的背后
(记者 阳锡叶,通讯员 罗咸辉)
当许多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时,湖南工业大学工业创新设计实验室的10多名毕业生,却早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
在湖南工业大学,这个成立仅4年、先后参与学生不到80人的实验室,已累计获得国际国内专业奖项34项,获得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21项,学生创办或注册公司近10家,已毕业的30多人纷纷被腾讯等知名企业录用。
鉴于这个实验室突出的人才培养成效,湖南工业大学今年决定至少投入100万元,推广其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而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实验室是由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创办的民间实验室。一个民间实验室,为何能引起一所大学如此重视,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设计桌、手工模型、植物、沙发、工具柜、开放图书区、被各种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环绕的会议桌,还有一批不同专业、各自忙碌的学生……
走进湖南工业大学创新设计实验室,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既像一家咖啡馆,又像一个设备库。
1980年出生的田飞,是这个实验室的创办者和导师。田飞曾在几家知名外企、国企工作,现在是湖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讲师。田飞上课方式时尚大胆,让学生耳目一新,极具人气。特别是他把企业工作流程引入课堂,使学生能直接面对企业需求和压力,既接地气,又贴近学生需求。
以他的“专题设计”课为例,2012年,深圳博美嘉公司委托工业设计系为企业设计新款牙刷,经与企业协商,他将企业设计需求引入“专题设计”课程中,以“课程资助+定向设计竞赛”的形式展开教学。
上课还能拿奖金?这立即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3个月后,田飞收到273件作品,其中43件优秀作品入围最后的结课答辩。最后,经企业老总和教授组成的评委团评审,作业“小旋风电动牙刷”摘得本课程最高奖“企业特别奖”并获得1000元奖金。
由于一向的大胆创新和出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2010年,田飞借用一个教学设备仓库成立了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平台——创新设计实验室。
在他的设想里,创新实验室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室,而是以兴趣为核心驱动力,以创新为目标,以学科交叉和科研创新为加速器,以实践和项目为导向,探索培养新型实践型创新人才方法的地方。
陈亮是学校2009级学生,在长沙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有员工30多人,毕业才一年多,就接了上百万元的业务。
谈起实验室,陈亮说,在校时,他本是个“理科男”,但却对传媒和摄像很感兴趣,加入实验室后,他深入钻研拍摄和后期制作技能,了解传媒公司的运作模式与市场前景。“我大学最后两年基本上都是泡在实验室。那个阶段进步非常快,为了一个影像传播项目,田老师和我们一起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研究技术和解决项目问题上。”
陈亮告诉记者,与田飞在一起,没有距离感,他们都喊田飞为老田。“只要学生有需要,他会当司机、保姆。老田不计成本地维护实验室,聚集人才、培养人才,这都是他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坚持。”
4年来,有近80名学生参与到实验室,根据各自爱好,他们分成影像动画设计、产品设计、专利发明、书籍出版装帧、交互编程、中英文字库研发等8个兴趣小组,像陈亮这样因为兴趣而成功的学生不在少数。
“麻木是真正的悲剧。”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唐川林非常支持田飞,在实验室,田飞能准确判断每个学生的兴趣方向,重新挖掘他们的动力。这种兴趣与专业学习是不冲突的,反而是互相补充的。“只有真正有兴趣,学生才会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兴趣意味着热爱、热情和梦想,这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唐川林说。
与企业有着广泛接触的田飞说,从实验室成立以来,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就是他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现在看来,他有了初步的成功。“你可能完全想不到,我们实验室不仅会提供设计师,还会向基因公司、化学公司和石油公司提供人才,甚至给航空公司提供空姐。”他笑着说。
在实验室成员、工业设计系副主任何铭锋看来,实验室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学生可以互相吸取不同专业的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科交叉优势,而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记者数了数,目前实验室30多名学生,分别来自全校12个不同专业,不仅有工业设计,还有土木工程、给排水、建筑学、冶金工程等。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天处在同一个小环境中,互相之间的影响不言而喻。
“创新设计实验室是我们学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火种,这个实验室打破专业教学之间的壁垒,打通实践应用与理论学习的藩篱,打造了一种没有学分也能激励学生学习的方式。”湖南工业大学校长王汉青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9-1-03]
徐同文在《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撰文指出,大学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变化和丰富的概念,受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断分化、课程内容不断增加、课程体系不断创新,从不同的方面对大学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会对人才素质需求发生转变,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大学课程必须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具体包括:第一,课程创新应从社会需要出发确定人才规格,从学生需求出发确定课程体系,从课程需要出发确定学校的资源和师资配置,形成社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课程创新体系。第二,借鉴德国模式,我国课程体系架构应设计基本工具课程、基础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四大核心课程模块。第三,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出口”中的左右,在课程体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参照国内外知名同类大学课程设置,创新大学课程内容。当前,高校的工作实践表明,课程创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了社会职业需求,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来源:《新华文摘》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