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动力支撑与红利挖掘

2014-04-16 20:55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4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红利驱动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杨多贵 周志田

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动力支撑与红利挖掘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杨多贵 周志田

人类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进过程,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是我国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依据世界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绿色能源”、“数字制造”和“智慧地球”三大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挖掘“技术创新红利”、“经济全球化红利”和“生态文明红利”等创新红利,已成为国民财富健康、可持续增长的不竭之源;成为提升发展质量及竞争能力的根本和关键。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红利

一、创新驱动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人类对现代经济增长动力和源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由资源驱动到资本驱动,由资本驱动到技术、人力、知识和创新驱动等演变和跃迁的过程。创新驱动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新驱动型经济使技术创新和创意、知识生产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耐认为,随着创新驱动型经济时代来临,“脑力”、“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渐渐取代了“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今天投资驱动型经济已经走到尽头,须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它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的主流模式。

与传统增长模式相比较,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就是知识和创意等创新要素代替了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结构性的增长,它消除了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要素报酬递减、稀缺资源以及负外部性等制约因素,从而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可能;创新型经济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世界经济论坛(WEF)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创新将是区分国家的新标准,他曾说:“一个经济体要想在未来实现繁荣,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我预计‘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传统界限将逐步削失。相反,我们会更多地使用‘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这样的标准来区分这些国家。”因此,创新驱动成为保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在传统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发展红利”逐步削减的现状之下,获取更多的“创新红利”已成为国民财富可持续增长的不竭之源。21世纪技术创新比过去作用更加凸显,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引擎。特别是当今技术创新进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统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的“第一要素”,经济发展动力进入了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的历史阶段。“技术创新红利”更多更主要体现于由颠覆性技术创新产生的“红利”,这个“红利”的作用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当前第六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初见端倪,以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代表领域内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相互融合渗透,正在推动全球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特别是随着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结合,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二、创新驱动是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发展的约束瓶颈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经济整体上是“大而不强”、“快而不优”。与此同时,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酷现实。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几乎走到尽头。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发展方式升级版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2013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6747美元,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大关。根据《世界经济竞争力报告》判断,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从效率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型的关键时期,北京、天津、上海、江浙、江苏等中国的“发达板块”,约3亿人口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行列。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要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指出:“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在访问澳大利亚前,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毋庸置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殖民扩张、以资为本、黑色发展的老路邪路,我们绝对走不通,也绝对不能走,中国必须寻求一条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的共生共赢、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新路正道。

为此,我们必须以创新驱动崛起,实现绿色复兴,建设美丽中国,努力成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引领者。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三大动力”支撑

当今世界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潮方兴未艾,其特征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2011年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提出互联网、绿色电力和3D打印技术正引导资本主义进入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一观点在学术界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绿色能源版本”;2012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文章,认为人类正在迎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数字化”,以此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很可能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这一观点在学术界被告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制造版本”。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势看,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绿色能源”、“数字制造”、“智慧地球”三大动力支撑。

(一)“绿色能源”动力支撑。

绿色能源主要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它主要是相对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已被长期广泛使用且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而言的,所谓新能源是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则是指使用完之后又可不断产生的能源,主要包括传统生物质、大型水力发电及新兴可再生能源,其特点是资源分布非常广泛,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对环境无多大污染。中国天津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2012年最新能源展望报告》指出,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新能源产业的增长能够将气候、能源和金融领域的危机转变为全新的可持续增长机遇,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首先,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将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从而避免人类文明的消失。其次,由于每个洲每个家庭都可以生产、使用新的能源,从而能源的民主化将从根本上重塑人际关系,将影响人们做生意、管理社会、教育子女和生活的方式。最后,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将深刻地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版图,这是因为传统的、等级化的经济与政治权力是金字塔式由上到下组织起来的,而即将到来的是一种合作性的扁平化权力,由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而产生,将重构人类乃至国家间的关系。

2010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吸引了490亿美元的投资,超过该行业当年全球总投资的1/3。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安装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热发电装置最多的国家,也是水力发电规模最大的国家。《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日前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全球光伏市场中心正在从欧洲逐步向亚洲转移,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超越德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兼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认为:2035年,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将代替50%的传统化石能源。光伏革命将成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并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进而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在此过程中,中国完全有理由领先一把,使光伏革命成为助力中国崛起、实现“中国梦”的发动机。

2014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清晰地阐述了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清洁、高效、安全的三大方针,这既表明清洁能源已成为撬动能源结构调整乃至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又明确了中国能源未来立足国内、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预计,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包括核电等在内的清洁能源消费量约为2.3亿吨标准煤;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占到1/5;到2050年,能够占到1/3以上。

基于上述事实,美国未来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中国每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数百万的中国人将可以在家中、办公室和工厂里生产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并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电力共享,正如我们现在创造并实现信息的在线共享一样。如果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构建,中国还需要近40年的努力,而这将创造数以千计的商业机遇、提供数百万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职位,并将使中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

(二)“数字制造”动力支撑。

数字化制造就是指制造领域的数字化,它是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与应用的结果,也是制造企业、制造系统与生产过程、生产系统不断实现数字化的必然趋势,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以设计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以控制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以管理为中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负责创新与科技报道的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系列报道撰稿人保罗·麦基里认为,制造业数字化是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智能软件、新材料、灵敏机器人、新的制造方法及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将形成合力,产生足以改变经济社会进程的巨大力量。

3D打印开启新工业革命之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认为:“3D打印将显著提高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控制能力,几乎是一种最理想的工具手段,也许未来将会以我们难以预料的方式永久的改变人类的文明进程。”传统制造技术是“减材制造技术”,而3D打印则是“增材制造技术”,它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明显优势,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3D打印这种新型数字制造技术,可能会导致一种新的高智能数字制造装备产业的形成,相比生产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的模具制造,3D打印可以在一定约束下随意生产制作个性化产品,可称之为大规模定制制造模式。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认为,3D打印技术是制造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加快传统产业、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3D打印技术可与传统装备制造业优势互补,正像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样,要融合发展。

机器人是人类思维的延伸,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机器人产业将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大产业。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了改善欧洲国家的产业外移、失业率增加等问题,欧盟决定将未来二十年的经济发展重心放在机器人产业上,希望能在2020年为欧洲创造24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新战略,2011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美国制造业。一些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谷歌和亚马逊近期对机器人公司进行的收购标志着硅谷正准备闯入这个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14年6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13年购买了3.656万台工业机器人,购买量相当于全球总规模的1/5,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首位。数据还显示,2008年至2013年,中国购买机器人数量年均增长36%,是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随着我国城市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成本上升,及其他各种因素,使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机器换人”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因此,中国必须尽快制定机器人产业发展“路线图”,把机器人作为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

(三)“智慧地球”动力支撑。

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被公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2008年11月,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发展概念。2009年1月,在美国工商业圆桌会议上,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的地球”(Smart Planet)概念,阐明其短期和长期战略意义,建议美国政府投资建设下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奥巴马政府将“智慧地球”上升为国家战略。“智慧地球”被认为是挽救危机、振兴经济、确立美国在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IBM的“智慧地球”,实际上就是要将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将它们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从而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智慧”状态,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智慧地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更透彻的感知,即能够充分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即指智慧的系统可按新的方式协同工作;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化,即能够利用先进技术更智能的洞察世界,进而创造新的价值。

2009年美国奥巴马总统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指出将在智能电网、卫生医疗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等领域推动物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在同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中,也提出要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生态系统,以强化美国的创新基础架构建设。2010~2011年,美国先后颁布了关于政府机构采用云计算的政府文件,以及《联邦云计算策略》白皮书。欧盟2009年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系统提出物联网战略研究的关键技术和路径。在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发布的《2011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将在未来互联网的研究中,加强对云计算、服务型互联网、先进软件工程等。日本2010年发布《智能云研究会报告书》,制定了“智能云战略”,目标是要借助云服务,推动整体社会系统实现海量信息和知识的集成与共享。

2009年IBM希望“智慧地球”能够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能够在短期内刺激中国经济和促进就业,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引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转型,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报告,为中国量身打造了六大领域的智慧解决方案,即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和智慧的银行业。同时建议优先建设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物流、智慧的银行等六大行业。2009年11月,时任温家宝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强调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2011年3月,发布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2011年7月,国家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着力发展智能电网、智能感知与交互、智慧城市、智慧工业等相关技术。截至2012年2月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明确计划要实施智慧城市的建设,覆盖了我国80%以上的二级城市。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显示了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所给予的重视。

四、创新驱动发展的“三大红利”挖掘

创新驱动红利是由技术创新红利、经济全球化红利、生态文明红利、新型城市化红利、体制改革红利、人力资本红利等诸多红利构成的一个“红利谱系”,下面重点论述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最直接、最显著、最充分的技术创新红利、经济全球化红利和生态文明红利。

(一)挖掘“技术创新红利”。

历史深刻地阐释了科技革命对国家的兴衰,世界格局演变具有重大战略性影响。英国抓住了第一次技术革命成果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从而成就世界霸主;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坐失良机,国力日趋衰落,而美国从此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1890年至1920年被称为“美国进步时代”的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经验是:美国抓住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创新浪潮和经济发展长周期的机会,形成了以“现代科技、现代金融和现代法治”为三大支柱的国家现代化支撑体系,顺利地完成了工业革命和国家现代化。

现代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相关软硬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是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整个物质生产过程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或称突变,技术创新还具有催化、活化和挖掘新资源的巨大功效,以及由技术创新引发“新资源红利”的释放。如何获取、挖掘更多“技术创新红利”是实现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的根本,也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的关键。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提升到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达到世界第三,已奠定了获取技术创新红利的坚实基础,应大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以机器人产业等为代表的绿色智能制造;以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等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产业;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等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生物经济产业,尽快实现国民财富增长模式由获取要素资源红利为主向技术创新红利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二)挖掘“经济全球化红利”。

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生产力高速发展,基本上消除和打破了地区、国家等行政组织边界和壁垒。《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强调说:“开始于21世纪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等级制度正遭到来自社会底层的挑战,或者正从自上而下的关系变成更为平等合作的关系。”当今“时空压缩”现象日益加剧,地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资本流、物质流、信息流、人才流等生产力要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和聚合聚变,形成创新集群、集群经济,由此,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我们称之为“经济全球化红利”。由于经济全球化红利是通过对现有的生产力要素在更大空间尺度内的优化配置、聚合聚变释放出来的财富,因此,它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益、无污染的绿色GDP。

经济全球化红利获取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范围尺度上的非线性增长效应,即随着地理空间尺度的“算术级数”增大,要素聚合红利呈现“几何级数”递增;二是系统结构尺度上的非线性增长效应,即随着经济系统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不断更替演进,经济系统释放的集群经济红利呈指数形式增长。我国巨大的国土面积、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不平衡和多样化经济发展格局,为掘取经济全球化红利创造了巨大的前景和空间。同时,2013年中国已是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FDI投资目的地国家,巨大而开放的经济体系,让中国具备了从全球范围获取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基本条件。从国内来看,我国高铁网飞速发展,将大大压缩中国经济版图的时空,实现各种要素的连接与聚合,释放巨大的发展能量;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龙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将意味着新一轮要经济全球化红利的“核聚变”。

(三)挖掘“生态文明红利”。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升华,是人类践行可持续发展法则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2012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会议上发表演讲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买不来、借不到的财富。只有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上,才能过好今天、不忧明天,永续发展。使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更多地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上。”挖掘生态文明红利,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贯穿和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化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生态经济和生物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获取生态文明红利的宏观判据是:其一,实现了由环境与发展的“两难”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的转换,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质量将获得不断提高,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其二,人类从自然的索取与人类对自然的馈赠达到动态平衡,实现“生态服务价值”随着人类财富持续增长而保值、增值。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持久和重大的社会改造运动,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创新来调整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行为,要积极探索构建系统完整的保护和发展共赢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通过绿水青山获取金山银山,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以“生态红利”释放“绿色福利”,让全体人民群众共

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

[1]白春礼:《科技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2期,第125~128页。

[2]常修泽:《中国当前的技术创新红利》,载于《人民论坛》2013年第10期,第53~54页。

[3]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载于《工业经济论坛》2014年第4期,第 3~5页。

[4]牛文元主编:《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2》,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5]王一鸣:《“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较和原因分析》,载于《学习时报》2011年3月28日,第4版。

[6]许晔、郭铁成:《IBM“智慧地球”战略的实施及对我国的影响》,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3期,第148~152页。

[7]杨多贵、周志田等:《国家健康报告第1号》,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F120.4

A

2095-3151(2014)64-0003-08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红利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工业革命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