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乾伟,杨树喆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壮族姆六甲造人神话创世的生态意蕴
金乾伟,杨树喆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壮族姆六甲神话造人相比较其他地区和民族更有族群鲜明的艺术呈现:所用“尿泥”隐喻了两性生殖在神话造人中人自身的力量;三次造人成功几乎把壮族族群先民的日常生活完整地搬进了造人神话,从动植物生活原料、白天和夜晚时间维度宣告人类起源和自然万物构成了命运共同体;不同饮食带来男女两性划分,隐喻了人与人相处和建构社会秩序和谐之道的微妙关系。基于生态维度探讨壮族姆六甲造人神话以为:人类依赖自身力量能够建构人与万物和谐相处、人与人共建和谐社会秩序的生态之道。
壮族;姆六甲;造人神话;生态
神话是先民想象力丰富的创造物。先民为满足内心怀有的强烈需求,无奈自身条件不足无法实现在现实世界里,只能依靠虚拟体现在超验世界里,可见神话产生缘于先民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景,也可以说是人类童年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这里的未来肯定包括了今天人类行进的二十一世纪。立足新时代探究神话也就贯通了古今时间维度,具体讲到创世神话以生态观察之,就寄托了先民高超的智慧,他们以内心向往的满意世界付诸于神话建构的理想世界,这就是神话呈现的人类童年原本的生态思想。壮族创世大神姆六甲造人神话有族群的独特艺术表述,人类诞生本来就是源于整个自然,是人与人、人与万物和谐共处、共进的结果。一句话,姆六甲造人神话创世就带有特别显著的生态意蕴。
壮族神话里的姆六甲女神译成汉语还有乜渌甲、乜六甲等称谓,因为是造人创世的女神,用姆六甲或姆洛甲称呼就更加直观感性,“姆”带有护佑后人的意思。在壮族族群古老的神话中,创世造人不是一件普通的想当然的事情,而是关乎后人及人类如何发展的核心问题,其造人的思维和手段凝聚了先民的思考和智慧,从中能得到延续数千年至今精神血脉的实质,造人不仅预设了如何成活的问题,还涉及到人类如何更好地成活的切实问题。其实造人神话还属于全球化艺术化的古老哲思,所有地区和族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人类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就是所要关联的蕴含其中的生态问题。
汉族有女娲抟土造人回答了人类的来源,希伯来《圣经》说上帝用尘土造人,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也是用泥土仿照天神的模样造人。为什么不同国家的造人神话大都使用的材料都是泥土呢?可以推测,先民立足大地的时代,也是人类意识走向独立的时代,他们当然认为只有大地的泥土是生养自己的母亲:基督教文化中人类来自泥土恰好对应了的回归尘土的哲言,汉族文化中的泥土造人隐喻的是——炎黄子孙的黄色皮肤来自养育我们的黄土地。壮族创世女神姆六甲是如何造人呢?同属泥土造人类型,可是造人的方式却值得好好探索一番。新西兰神话是用红泥造人,里面掺合了创世神铁吉的鲜血,而我国土家族神话造人使用的黄土,里面拌有肉,苗族泥土造人成功是放入了火窑烧烤而成,而姆六甲则是尿湿了土地,挖泥捏了和自己差不多的泥人[1]。很多研究者引述这个情节,已经注意到了姆六甲尿泥对农耕施肥的作用,有学者概括为“神粪至上”:“我国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厕粪的肥田作用……我国农村施肥,南方多用水粪,北方多用干粪……农耕的民族有一种‘神粪至上’的意识。”[2]不错,这里的“尿泥”在神话中对于壮族先民“那[ná](稻作)”文化建构是个核心词汇,说明勤劳能干的壮族人意识到肥料有助于更大的收成。不过这种观点只是附带着的、表层的常识性概括,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意义。
笔者以为这里的“尿泥”是由神到人的显著标志。自古以来,神和人不能混为一谈,有了界限分明的距离。一般来说,神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掌管着天地之间所有生灵的命运,神力无边,长生不死,故而才有地上巫师祈求神袛护佑,才有汉族秦始皇和汉武帝执着求仙,想获得超越现实的神力。社会发展让人们有了不同的认识,神话由开始的神袛至高无上到后来大有转向于人的地位提升之势,也即是民间生活富足、夫妻恩爱这些享受现实天伦之乐的内容反映在神话里,特别是后来的志怪小说中人可以修炼飞仙,而神灵也可以下凡。更为无距离的人神不分的是恋情,世上最美好的超越亲情的爱情导致了人神恋,使得美丽无比的仙女和几经磨难修炼为人形的女怪居然羡慕人间婚恋的幸福,宁愿放弃长生和法力,只求和相爱的男子白头偕老,这不只是为纯真、美好的爱情而欢呼,而是强调人类终于在文学艺术中看重了人自身的力量。而姆六甲作为大神是至高无上的,这里利用“尿泥”暗示的是泥土造人已经与两性生殖有了明显关联。虽然先民还是将人类起源于创世的泥土,可是这里最大的哲学价值就在于人类在神话中也反映了人自身的特性,肯定了人的价值,其生态观念就是凸显人生存的空间愈加美好,两性生殖并没有过分依靠神袛的力量,而是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先民的智慧就是相信人类能够解决如何生存的问题,其落脚点应该是人类未来生活更加满足、更加幸福、更加适宜,这也就是生态观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壮族姆六甲创世神话包含了生态思维,先民借创世神话两性生殖建构了依托人类自身力量的生态世界。
英国阿姆斯特朗在《神话简史》中指出神话对于现实生活的极大关系:“当人们口口相传地讲述部落的英雄故事时,他们并不只是想娱乐听众。神话的主旨是想告诉我们,如果想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个体,我们该如何行事。”[3]显然,姆六甲造人神话也会告诉后人如何做事,做事的方式就与生态维度有了链接的共同基础,造人直到三次方才成功[4]。
第一次造人,用泥巴捏成自己的样子,泥巴柔软就用稻草裹上。在壮乡民间一般讲到这个故事是说“在岩洞里壅了四十九天”,也就是放入岩洞里培育了四十九天,人就会动了。很明显造人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稻草辅助、岩洞培育。稻草自然回应了壮族“那[ná](稻作)”文化的内涵,神话不再仅仅是先民建构美丽和浪漫的超现实幻想,而是从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取舍素材,更是为日常生活解决迫切需要的问题。稻谷是壮族先民满足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三餐粮食,神话造人特别透露的信息就是看重稻作生产和壮族族群的密切关系,也就是造人和族群的“那[ná](稻作)”文化构建了生态维度的人和自然共同命运体。最早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成活,是因为维系最重要日常生活的稻谷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岩洞在这里很显然隐喻了两性生殖——母亲子宫——孕育婴儿的神圣之地。壮族泥土造人虽然也有和世界其他地区把人类命运托付给神袛的意思,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相信人本身的力量——母亲生育——稻作生产,这些直接关系到壮族族群对自身本质力量和信心的确证。
第二次造人改换成生芭蕉,是因为第一次所造之人不够理想,那些泥人虽然活动,但是雨天淋雨就软了,晴天日晒泥土硬化就走不动了。生芭蕉刻好人后,仍然用稻草包上放在岩洞培育四十九天,白白嫩嫩的人活了,但身体无法支撑生产劳动等必要的活动。生态问题就是解决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怎样解决最重要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生产后果牵扯到人们未来生活的福祉问题,由泥土造人再到生芭蕉刻人就和壮族族群日常生活更近了一步。壮乡大多地域都适合芭蕉种植,而芭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弥补粮食不足的必备食物,这里的神话造人能够总结:芭蕉和先人的生活命运关系巨大,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来源。由后边造人不理想的结果来看,芭蕉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成功造人的理想物品。之所以强调壮族族群生态意识就是因为神话里并没有仅仅看重一类物品,而是将人类的命运和日常生活各类必须之物联系在一起,即人类的未来命运取决于如何与物质来源的整个大自然打交道。
第三次造人成功,姆六甲应用了更多的物品,把蜂蛋、蝶蛋放醋缸,覆盖稻草,抹上黄泥,白天浇的是米汤,夜晚洒的是露水。不难发现,壮族先民几乎把日常生活全部搬进了神话,换言之,造人神话和壮族族群物质生活共建了生态的完整谱系:先民取食动物之类——以蜂蛋、蝶蛋为代表;植物庄稼类——稻谷为代表;白天米汤——三餐饮食类代表;夜晚露水——大自然变换特性为代表。神话造人可谓参照了壮族族群的基本生活,物品涉及动植物,时间跨越白天和夜晚,并且使用的是醋缸。醋为日常调味品,这里就增添了人文关怀的趣味,同时,醋又为杀菌消毒之物,醋缸在这里就承担了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的中介:一个是日常三餐的世俗生活必备,一个是为神圣法力借助完成的器皿,这就是壮族先民以自身生存的饮食物品组合了神话造人。还要提到的是黄泥,即和其他各地造人神话一样,先民神话一般取材于生存的脚下土地。这样,壮族族群生存于大地,把自己较为密切的日常生活来源的物品转换成情节离奇、含义丰富的神话,相当于告诉后人:人类先祖能够成活于世、繁衍后人至今离不开大自然动植物等必须的共同孕育。特别是这次造人历时九个月,和母亲怀胎分娩时间很接近。壮族神话造人不只是崇拜创世大神,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就完整地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人依赖自身就能够获得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思想。造人神话深刻反映了壮族族群人与自然和谐之道的生态维度,更可贵的是凸显了人的价值,隐喻了人自身的力量,蕴含了人类追求生存之道的生态寓意:人依赖于自身能够创建美妙、诗意、和谐的人与万物共存、共荣的生态世界。
壮族造人神话高明之处就是决定了男女不同身份,即男性和女性。人类是两性构成,可是汉族造人神话只是强调造人,并且注入了等级观念,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基督文化《圣经》说上帝先造出男人亚当,女人是取自亚当身上一根肋骨所成,所以,女人依附于男人就有了根源。以上神话体现的是先民生活秩序的意识,人类历史由于物质生活不能满足所有人之需,只能让少数人,也就是特权阶层远远高于普通民众,只能设想人类神话来注定人的命运,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只能接受命运的不公。由于原始社会更能显示男子身强体壮的重要,女子只能退居在男子身后,但是,壮族姆六甲造人并没有这么明显的等级和性别差异,等到醋缸里所造之人九个月,开缸所喊的是“仔呀,快出来吃东西”。这就是在壮人看来,世上之人都是姆六甲创世女神的孩子,没有什么等级,这就和生态维度中平等相处的观念自然一致。
世界最有创造性的生灵是人类,和其他生灵一样,人有男女性别不同,人类自觉承担了和天地万物相处推动历史发展的职责,男人和女人也有相对的不同社会要求,男女分工体现的是社会对人尊重的意识,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壮乡人们一般认为男女性别不同,是因为姆六甲提供的食物不同:吃了辣椒和猫豆会变成男人,吃了杨桃和槟榔的变成女人。是不是可以设想人的性别与食物有关系呢?在姆六甲造人神话中区分男女就是因为吃的食物不同造成的。当然神话不属于科学的解释和探讨,而是将生活朴素的思想观念灌输其中。先民出于生活的自然道理,男子脚踏大地力大无穷,吃的是地里生产劳动的食物——辣椒和猫豆,这是和男子所承受的工作有关,男子生理优势决定了他们外出从事重体力活,比如打猎、耕种、作战等,又加上辣椒等为辛辣食物,一般为大多数男子改善口味、增加食量而备,也是为了满足男子在社会生活中期盼的角色而定;女子一般从事出外采集、家中三餐等轻体力劳作,杨桃和槟榔就属于采集物品,这就是把劳动成果和女子承担的劳动自然联系起来,同时,喜欢吃食杨桃等水果也为女子日常实际。姆六甲造人神话饮食区分暗示了男女性别不同,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也不完全一样,这就联系到了构建社会秩序的实际问题。
姆六甲造人神话的生态维度不仅探讨人和自然相处之道,还关切人类自身秩序问题,也就是关注人与人相处的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这涉及到人类本身人和人的利害关系。壮族族群很自觉地将男女之别,与饮食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男女不同的职责相联系,这就有了社会秩序建构的朴素思想:男人和女人为代表的人和人之间应有相应的社会约束,什么样的是男人,什么样的是女人,换句话说,成为什么样的人为社会所接受,这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子养家糊口、女子生儿育女等简单分工,从而为数千年来男女之道打下了先民思考的基础。其实,社会成员最大的相处就是人与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应该是和所有生活在大地上的男人和女人共同拥有同一个家园,需要的是包容、理解、接纳、妥协等富有智慧的和谐之道,而不是狭隘、误解、排斥、极端等容易造成甚至扩大矛盾的相处方式,构建满足于最大地球成员——人类和谐之道的社会秩序至关重要。毫无疑问,姆六甲造人神话展现了壮族族群的超级智慧,巧妙地呈现了人与人之间朴素的生态思维。
姆六甲创世造人神话更多体现的是壮族族群隐含的生态意味,和其他民族和地区相比,神话构架凸显人的力量和人的价值,两性生殖、人的命运取决于和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拥有适宜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还在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秩序的构建,这样,基于生态意蕴的壮族姆六甲创世造人神话就有了代表性的地位,“它提供引导人的实践准则,是原始信仰和道德智慧的实用宪章”[5]。
[1]蓝鸿恩.神弓宝箭[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1-25.
[2]吕薇.神话何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9.
[3][英]凯伦·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M].胡亚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39.
[4]过伟.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4-5.
[5][英]马林诺夫斯基.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M]//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9.
I2918.7
A
1672-0768(2014)02-0064-04
2014-02-17
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广西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壮族民间文学中的‘那[ná]’文化生态叙事研究”(YCBW2013018)
金乾伟(1974-),男,山东临沂人,原名金钱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杨树喆(1963-),男,广西扶绥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区域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责任编辑:卢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