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刘桓璐/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王立新 刘桓璐/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自我国高校实行大学生学费收缴制度以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发展的问题,但由于受我国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国企改制等原因产生了高校贫困生阶层,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高校贫困生阶层进行分析,并从制度、教育等层面提出解决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对贫困生予以救助,还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90年代,高校开始进入改革的起步期,1994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意见》的文件,在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学生上大学应缴纳学费的意见。截止到1997年,全国高校全部实行了“不再区分国家任务和调节性计划”的“并轨”的招生制度,在此制度的影响下,原先的大学生上大学由国家承担教育费用的制度被取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向市场经济靠拢的高校收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发展的燃眉之急,推动了很多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增加,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相应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学生群体中贫困生的数量已达到20%左右,并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一特殊群体的比例还会继续攀升,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贫困生问题,这是各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由于高校收费和物价上涨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成本日益增高,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国企改制等原因造成了高校贫困生数量日益增多,他们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心理问题增多。贫困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方面的困顿,特别是其中的特困生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甚至远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如果说在高中阶段由于没有过多的集体生活,使得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贫困合理隐藏。那么在大学阶段,由于集体生活的出现,使得贫困生要面对正常生活水平,甚至是富裕生活水平的同学,这种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落差,往往使得贫困生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这就会驱使他们不自觉地远离集体生活,脱离人际交往。这种经济上的负担、人际交往的减少、生活方面的差距,导致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以及在人际交际中产生的挫败感等心理问题。
2.学业问题突出。据统计,高校中的大部分贫困生都有过从事勤工俭学的经历,无可厚非,这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减少家庭负担之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牵扯大部分精力的业余打工生活或多或少肯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影响,可以想象,当别的同学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实验室、自习室、宿舍学习的时候,贫困生还要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甚至在有的时候还有可能逃课去获得必需的生活费,这势必会拉大他们和正常学生的学习成绩,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失去信心,也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的打工生活会使得学习时间不能够得到保证,进而成为“学困生”或者是“就业困难生”,引发其他问题。
3.社会问题凸显。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会表现在精神层面上,这种精神层面的焦虑往往会使得贫困生在面对社会竞争时,可能会出于某种原因去挑战社会秩序,走上犯罪道路。在公安部报道的高智商犯罪时,我们看到,贫困生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多,他们往往是由于在就业时遇到不公平竞争,或者是社会生活的诱惑,或者是贷款成本的压力,使得这些贫困大学生始终轻松不起来,从而试着以违法手段摆脱困境。
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贫困生的一个主因。由于受中国地区发展影响,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我国的西部或者是农村地区,这些地方处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往往较其他地方落后,这就使得来自这些地区的大学生在高校内往往是公认的经济困难学生。另外,由于沿海发达的经济水平,也会使得一些内地工薪阶层家庭赴沿海上学的学生,生活处于一种相对低的水平,成为我们定义中的贫困生。
2.国有企业改制是造成贫困生的一个原因。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很多国有企业在改革的大潮中由于管理观念、人员包袱、经营理念、产品营销等问题不适应经济的发展,被迫走上了破产、改制、被兼并等老路,企业中的职工或者待岗、或者下岗、或者买断工龄、或者只能领取较低工资。一旦这些职工的子女一旦考入高校,往往也就成了困难学生或特困生。
3.学生生源结构的变化是造成贫困生的又一个原因。从我国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到上世纪末,不可否认的是,受教育资源分配影响,高校中城镇生源的比例一直大于农村生源,再加上90年代中期以前,高校未收缴学费,因此,高校中贫困生比例一直较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教育质量普遍提高,大量农村的学生通过努力跳出了“农门”,高校中农村生源的比例开始与城镇生源持平甚至高于,再加上高校实行学费收缴制度,使得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生逐年增加,比例一直保持在15-20%之间。
4.家庭巨大变迁造成贫困生的又一个原因。研究表明,当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发生变故,比如说,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患病在床(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是家庭突然遭受洪水、地震、台风等不可抗拒的天灾影响时。往往都会造成对家庭经济的重大影响,使他们成为贫困生。
1.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国家助学贷款数额大,能有效解决贫困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因此学校要积极加强银校合作,认真开展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当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这种方式确保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同时,从笔者工作经验来看,还要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档案,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等来增强贫困生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可以督促贫困生认真履行贷款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促使银校合作能够长期进行。
2.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励志帮扶作用。目前国家、政府、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已经设立了国家(政府)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等多项奖项。这些物质奖励一方面能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
难,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对于高校来说,在发放这些奖助学金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奖学金颁奖大会,组建奖学金获得者宣讲团、评选优秀励志大学生等一系列评奖评优宣传活动,真正做到对贫困生的物质及精神双帮扶、双促进。
3.多途径开发勤工俭学岗位。对于高校来说,按照规定,每年都会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对贫困生的帮扶。这就要求学校的资助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同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沟通,开发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为贫困生提供课余勤工俭学的机会,缓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还可以与社会上的机构建立合作,开展钟点式的社区服务、家政、家教等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但是必须要加强贫困生人身安全管理。
4.要对贫困生做好正确面对挫折的教育。贫困生的精神层面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正确面对挫折,进而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要求他们走进课堂、走进宿舍,积极听取贫困生心声,有效开展贫困生谈心谈话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生能够积极应对挫折,认识到生活压力问题只是人生前进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坎坷,遇小挫而胜之,可以为受挫者留下宝贵的经验,增强其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5.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贫困生由于经济问题往往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在二十一世纪,交流是必须的手段。因此,高校的校团委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专门组建适于贫困生的社团。比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就专门组建了由贫困生为主体的“思源社团”,通过开展阳光帮扶活动,鼓励贫困生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到社区、小学等场所开展阳光义工、阳光小教师等活动,在活动中培育起他们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树立他们的感恩服务意识,因此,在这个社团中,走出了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一批优秀的贫困生代表。
6.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高校在开展贫困生帮扶时还要注意一个方面,那就是贫困生的心理救助,高校通过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学院心里联系点,组键学生心理委员,形成一个整体的心理帮扶网络。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贫困生消解心理困惑。同时还要注意观察贫困生心理动态,及时、有效地开展各种心理救助。通过这些措施培育贫困大学生完整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加强贫困大学生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总之,资助高校贫困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后继有人,未来才会有希望。
[1]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群体现状与社会救助政策 [G]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林贵忠,余国斌,刘洁珠,等.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科技信息,2010 (29).
[3}陈文昆.略论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11,(1).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20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