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背景下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发展对策

2014-04-16 18:38叶选挺
技术经济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双反补贴政策

叶选挺,张 剑,苏 竣,黄 萃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双反”是指调查国或地区对某一国家的同一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1]。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中国与欧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并且大量的贸易摩擦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通讯设备、清洁能源等高技术产业领域,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2]。WTO 的统计数据显示:1995—2011 年期间世界各国共发起4010起反倾销指控、262起反补贴指控,其中853起反倾销指控、46起反补贴指控是针对中国的。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往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3-4],并于2012年底宣布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加收最高约250%的关税。欧盟步美国后尘,也开始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着重关注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5]。在经过一系列谈判后,中欧双方达成“价格承诺”协议。尽管此后中国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光伏产业的复苏[6],但是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仍步履维艰。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的困境给发展中的中国半导体照明(light emitting diode,LED)产业敲醒了警钟,产业界、政府官员、研究学者开始担忧中国的LED 产业是否会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保证LED 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关心和亟需妥善应对的命题。本文在分析中国LED 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与光伏产业相比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系统挖掘LED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政策供给、拉动有效需求的角度提出推动中国LED 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对策支持。

1 中国LE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比较优势

在国家持续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中国LED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LED 制造和应用国家。自2003年“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启动,到2012年国家《半导体照明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出台,10年间中国LED 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一直保持约30%的增速。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LED 产业的整体规模达到2576亿元,较2012年的1920亿元增长了34%,其中上游外延芯片规模达到105亿元、中游封装规模达到403亿元、下游应用规模达到2068亿元。从LED 产业的全球竞争格局来看,尽管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或地区仍在产业链中高端环节拥有的话语权,但是,随着一些关键核心专利的到期失效,中国的LED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拓展,中国LED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相较于光伏产业,中国的LED 产业在产业结构、市场布局和政策驱动方面仍有较大优势。

1.1 产业结构优势

相较于光伏产业,LED 产业的结构相对健全,其产能存在一定过剩,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过剩而非全产业链过剩,部分下游细分市场需求旺盛,仍有很大发展空间。LED 产业和光伏产业均属于新兴新能源产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巨大诱惑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制定了产业发展计划,各国和各地区的研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LED 产业和光伏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然而,由于市场容量有限和产能扩张过快,两个产业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不过,从根本上说,两大产业的产能过剩具有显著差异:光伏产业已进入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社会资本的疯狂进入和企业大量的重复性建设,使得中国光伏产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各环节均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LED 产业的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目前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产业的上游领域。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中国的LED 产业已初步构建起涉及衬底材料、外延片制造、芯片封装、终端显示装置、照明灯具应用等多个环节的产业体系。在对LED 产业市场预期较高和政府抢占LED 产业发展制高点等需求的推动下,以MOCVD 为代表的LED 上游芯片生产设备逐渐成为社会资本的投资对象,设备保有量和产能成倍增加。由于下游通用照明市场需求释放缓慢,因此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然而,在下游照明应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2013年中国外延芯片制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明显上升——MOCVD 产能利用率上升至52%、开机率上升至约70%[7],LED 产业上游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1.2 市场布局优势

目前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LED 产业的重要市场。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出口相比,中国LED 产业的国内外市场分布更加合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模式[8-9]:上游的高纯度硅晶技术被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企业控制,高纯度多晶硅的90%依赖进口,而中国90%的光伏产品是出口销售。2012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使得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遭受重创。同时,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受欧债危机等的影响而纷纷削减了光伏上网补贴,导致其光伏市场需求增速减缓,而此时中国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从而导致中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产业发展受到市场束缚。

与光伏产业不同,在政府示范工程和政府采购的推动下,国内的LED 公共照明市场和家用照明市场逐步被打开,产业发展并不受制于国际市场。同时,在室内照明小功率领域,中国LED 照明产品已具有非常高的性价比,国内潜在消费的市场规模巨大。从相关价格指数来看,LED 成品灯具的价格已接近大众市场能接受的临界点,近7个月LED 球泡灯的平均单位功率价格从8.73 元/W 降到5.78元/W,与白炽灯的价差进一步缩小[7],大众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将化解LED 企业暂时的困境。

1.3 政策驱动优势

作为中国重要的新兴产业,LED 产业和光伏产业都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希望采取示范工程、财政补贴等手段来推动产业发展。对于光伏产业而言,“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工程”作为中国促进光伏发展的最主要政策,对中国光伏产业的生产和销售起到了强力的拉动作用。但是,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政府直接投资补贴的后果是企业争相投资光伏电站、“跑马圈地”、重“项目评审获取补贴”而轻“后续发电质量和功率的监管”,于是出现了企业先建后拆、报大建小、只建设不发电等投机行为。同时,直接补贴企业的方式也成为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直接原因。

尽管LED 产业中也有部分政府补贴应用于MOCVD 等设备的购置,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来看,不论是“十城万盏”示范工程,还是政府路灯采购项目等,政策工具仍主要应用于产业的消费端而非生产端,其直接政策效果是引导与培育LED 产品市场。此外,与光伏产业大范围的企业补贴不同,LED产业中真正得到政策扶持的企业较少,绝大多数LED 企业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拼。

2 中国LED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相较于光伏产业而言LED 产业拥有许多优势,但是中国LED 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少,在以芯片为代表的产业链上游环节缺乏话语权。从产业链分布来看,尽管在上游芯片领域已有几家较大规模的中国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仍集中在中游封装和下游照明应用领域,以生产加工为主,其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掌握在国外巨头手中。尽管中国已开始注重在上游衬底、外延、芯片等产业链环节进行专利布局,但是自身实力的限制和国外技术的封锁使得中国在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缺乏话语权,产业核心专利和关键设备的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国外巨头,这也为今后中国LED 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带来极大隐患。

第二,产业竞争无序、龙蛇混杂,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产业集中度不高带来的负面问题是竞争无序、龙蛇混杂。大量中小企业占据了产业中下游的中低端市场,以控制成本、降低价格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产品质量堪忧,市场竞争秩序被扰乱。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国LED 上市企业的年产值也仅为10亿级(人民币),与国外巨头动辄百亿级(美元)的年产值相比差距还很远。总体而言,中国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标杆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及抗外力打击作用都不显著。

第三,产业政策不合理,存在对企业的直接补贴,政策导向有待进一步规范。尽管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推动政策,但是不论是政府示范还是政府补贴政策,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意是用来辅助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补贴被一些企业用来扩大产能,甚至于政府补贴被直接计入企业的经营性收入,从而背离了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初衷。还有一些上市企业在财务报表上作假,严重败坏了LED 产业的信誉和竞争秩序,为西方发达国家对中们的“制裁”留下了口实。而购买进口设备的补贴直接导致产能无序扩张,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自主研发设备的产业化。

3 推动中国LED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尽管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双反”、深圳市LED 产业规划废止等一系列负面消息给市场带了悲观情绪,但是也成为中国LED 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契机。为了应对国际挑战,政府必须主动、及时、科学地对现有产业政策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拉动市场的有效需求。

第一,取消生产补贴,扩大政府采购和示范工程的范围和力度,加强市场拉动政策的全局统筹,着力培育国内消费市场。

政府对光伏产业的直接投资、财税补贴等生产端补贴政策不仅成为一些企业以产能换取政府支持和市场份额的动机,而且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贸易制裁的直接原因。与对生产企业的直接补贴相反,对最终消费市场的拉动政策更具创新激励作用、更有利于充分竞争,也更符合国际贸易规则。

中国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取消对LED企业的生产补贴,转而通过制定和实施市场拉动政策,着重在公共和民用领域引导、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最终消费端。在公共领域,应继续扩大政府采购和示范工程的范围和力度,同时必须完善对政府采购和示范工程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在民用消费领域,要采用用户补贴、消费者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帮助企业逐步打开庞大的民用市场,同时应加强市场拉动政策的全局统筹,注重与其他政策的匹配和整合。

第二,瞄准前沿技术,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目前中国LED 产业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较少,基本处于“替代”和“改良”阶段。LED 中小企业的研发力度有限、承受研发风险的能力较弱、研发意愿不强,这些严重制约着在国LED 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应加强产业技术服务中介平台建设,着力推动LED 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拓展LED 产业技术创新的应用范围,规划LED 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协同创新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游企业要以现有工艺平台为基础,重点瞄准LED 领域的新兴技术,加强前沿技术探索,提前进行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布局,提升中国LED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强行业引导,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与预警机制,推动LED 产业规范化发展。

为了避免出现近年来“全国皆光伏”的局面,在LED 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提早制定并实施LED 产品的相关认证标准,建立LED 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的认证和监督制度,构建完善的LED 产业标准体系。政府采购项目要保证产品质量,确保政府财政投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政府应建立LED产业的检测预警体系,定期发布检测报告,协调和统筹各地LED 产业发展规划,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无序扩张产能。

第四,调整产业政策,规范和修正政策文本,防范贸易制裁,充分展延和利用WTO 自由裁量空间。

参照WTO 规则,系统地梳理现有的国家级、地方级LED 产业政策,对与WTO 规则不符的政策条款进行修正或删除。要尽量减少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LED 产业政策中大量使用的“政府鼓励”“政府支持”“政府加强”“政府保障”等既无实质内容却又容易授人以柄的词汇,规范在贷款、税收和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行为。除了进一步规范自主创新政策外,还要对国际规则适用的弹性有充分认识,充分展延和利用WTO 自由裁量空间,在国外厂商对中国LED 产业进行打压时主动出击,采用合理、合法的贸易制裁手段促进中国LED 产业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中国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欧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对于新兴产业而言,世界各国都在力争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培育和发展中国的新兴产业,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了LED 产业与光伏产业的区别,在吸收光伏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取消生产补贴、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强行业引导、规范政策文本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中国LED 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可为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对策支持。

[1]薛林,姚庆超.外国对华双反调查特点、原因及对策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2,19(1):36-41.

[2]詹政,向洪金.“双反”措施的经济效应分析——以美国对华光伏产品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4,(2):65-72.

[3]孙鸿航,孟浩,苏竣,等.美对华太阳能“双反”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2,30(8):1-4.

[4]王思远.光伏双反调查,最具政治色彩的贸易案?[J].能源评论,2011(12):44-46.

[5]ZHI Q,SUN H,LI Y,et al.China's solar photovoltaic policy:an analysis based on policy instruments[J].Apply Energy,2014,129:308-319.

[6]许争.后“双反”时代国内光伏行业回暖[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3(5):13-15.

[7]陈关升.MOCVD 产能利用率提升LED 行业或续写快速发 展 [EB/OL].[2014-06-16].http://www.chinaled.org/article/20140313/6019.shtml.

[8]王秀珍.光伏产业破解“两头在外”危机的出路[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3(2):7-12.

[9]SUN H,ZHI Q,WANG Y,et al.China's solar photovoltaic industry development:the status quo,problems and approaches[J].Applied Energy,2014,118:221-230.

猜你喜欢
双反补贴政策
政策
政策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助企政策
政策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