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官德修养思想及其现代启迪

2014-04-16 18:06江海洋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岳麓书社官德曾国藩

江海洋

曾国藩的官德修养思想及其现代启迪

江海洋

“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清”“慎”“勤”的官德准则,读书、学贤、“日课”、“研几”等修身方法,构成了曾国藩官德修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蕴含着不少闪光点。重温曾国藩的官德修养思想,对于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宝贵遗产”的要求,改进和强化干部的官德修养,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

曾国藩 官德修养 反腐防变 局限性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在当今官德缺失、腐败高发的严峻态势下,弘扬已传承几千年的修身立德文化,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一度被弃如敝帚的曾国藩官德修养思想,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仍不乏中华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不应让其尘封在故纸堆里,而应进行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辯证的而不是片面的、务实的而不是学究式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其现代意义,对于提高当代干部官德修养水平不无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官德修养思想的析论体系

官德修养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这是一个历史的范畴”[1]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北京〕《求是》杂志2004年第19期。。而官德修养,则是官员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通过长期的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升华和自我超越而达到的一种品质和境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个思想学派都重视官德修养思想的研究,曾国藩继承儒家思想,博采百家之长,成为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典型代表。曾国藩在官德修养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诗文、书信、日记之中。从修身要达到什么目标、符合什么规范、采取什么方法等方面归结曾国藩的言行,我们可以概括和提炼出其独具特色的官德修养思想述论体系。

1.官德修养的目标追求:志存高远,内圣外王。

2.官德修养的主要准则:清、慎、勤。

曾国藩对修身有着独到的研究,他从不同角度对修身的准则作了梳理、总结,将人生修养准则概括为“八德”、“八本”、“三致祥”,而在官德修养的准则上,他反复强调的是“清、慎、勤”三字。他明确指出:“清、慎、勤,为居官三鉴”,并“将此三字各缀数语,为之书解。”[3]《曾国藩全集·日记(二)》,〔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802页。后为求浅显、实用,又将“清、慎、勤”三个字改为“廉、谦、劳”。曾国藩一生倡导并力行的,就是这三字官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清”(廉)是做官的最高道德境界。曾国藩认为,清廉乃护官之符,立命之根,从政之本,当官为臣的第一守则。在曾国藩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因自己不能免去名利得失的世俗之心而不断反省,因而,他身逢末世,位居一品,却能在腐败丑恶的官场中“做官以不爱钱为本”,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据史学家张宏杰考证,找不到任何一笔曾国藩把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居京官高位七年,连一次回家省亲的盘缠都难以筹措,死后给子女留下的也仅是30余万卷藏书和规模宏大的藏书楼。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末官场实属罕见,殊为不易。其“养廉之法,全得一‘俭’字”。曾国藩官拜两江总督,为“天下第一肥缺”,但他的衣、食、住、用却十分清苦。每日吃饭仍以一荤为主,时人戏称为“一品宰相”;平时穿的是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鞋袜,最好的一件青缎马褂,逢年过节和重大庆典时才拿出来穿,至死仍然如新。住的方面,其一生“未尝置屋一廛,增田一区”。在用的方面,在京寓所“室中惟木榻一,竹床二,竹枕二,此外一二衣箱,无他物也”[4]《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7页,第662页,第306页。。

“慎”(谦)是曾国藩官德修养的又一准则。在“居官三鉴”中,他还特地将“慎”字列在“勤”字前面,这是他洞悉官场黑暗后的大彻大悟。曾国藩在官德修养中由最初入仕时的傲气十足,“好与诸大名大位者为仇”,变为谨小慎微,以至于到了“生时不忘地狱”,战战兢兢、临渊履薄的地步,“一念不敢自恕”,“一语不敢苟徇”,“一介不敢自污”。基本上做到了“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谦于心则馁之时”[5]《曾国藩全集·家书二》,〔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968页。,终于在险恶的官场中全身而退。

曾国藩的修身准则,还特别强调“勤”(劳),认为居官“以勤为本”,在他的家书、日记、诗文中,论及“勤”字的不下百次。他“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6]《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7页,第662页,第306页。,做到了他自己所倡导的“五勤”,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劳作。他担任直隶总督时,到任八个月就审结旧案12074起,新案28121起,总计40195起;在任仅一年半,就上奏折284件,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奏折出世,其勤政可见一斑。晚年他右目失明,仍坚持亲自批阅公文,日记写作一直到临死前一天才罢笔。真如他所言“但当守一‘勤字’,以终吾身而已”。

3.官德修养的方式方法:读书、学贤、“日课”、“研几”。

曾国藩一生苦苦地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的官德修养方式方法。

上述程序运行一次之后可以得到积分Ⅰ约等于0.280 482 3,两种模拟给出的近似值接近,因此可以推断积分积分Ⅰ的值介于0.28到0.29之间。

(1)涵泳群书,知行合一。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7]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曾国藩官德修养的重要手段也是读书。他认为“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8]《曾国藩家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因而,从小到老无一日离开书籍。读书以经史为根柢,以宋学为宗,兼及老庄、墨子等;读书时涵泳其中“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如鱼之游水”,将自已的思想自然地融和进去;以书为鉴,“知一句便行一句”。他认为,《大学》所言的“明德、新民、止至善,我分内事,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不相涉,则读书有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1]《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9页,第36页。曾国藩的官德修养思想之所以震古烁今,主要在于他并不坐而论道,而是坚持“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读书修德方法。

(2)见贤思齐,“取人为善”。曾国藩是践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这种传统修身方法的典范。他亲自选择古今圣贤三十二人,命儿子纪泽图其画像,作为崇拜偶像。他说:“心诚求之,仁远乎哉?”[2]《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64页。在修身中他“揣摩古人鞠躬尽瘁的意义,一息尚存,不敢稍有安逸。”[3]《曾国藩全集·奏稿(十二)》,〔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7131页。曾国藩还认为:“诸子可师”。唐鉴、倭仁、吴廷栋、黎月桥、冯卓怀等人“皆勉于笃实者”,各自成了曾国藩“取人为善”的榜样。他还请师长前辈、亲属友人、同僚下属规劝谏讽自己的过失。他在家书中叮嘱诸弟:“如闻我有傲之处,亦写信来规劝”,还作对联一首,“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乃尽我心”[4]《曾国藩全集·日记(二)》,〔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065页。,帖于府县官厅,昭示天下。邵蕙西当面责备曾国藩“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他乐于接受,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不诚之处比比皆是。

(3)“日课”、“研几”,迁善改过。曾国藩认为:“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5]《曾国藩家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他对照清、慎、勤等准则要求,终身“日课”,无时不省;悉心“研几”,无事不省;坚持慎独,无处不省。“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他认为“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6]萧一山:《曾国藩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研几”则是曾国藩另一修身要诀,“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7]《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9页,第36页。连瞬间一闪念、夜中一场梦也不放过。一天,他“闻人得别致,心为之动”。便在日记中痛斥自己“闻言尚怦然欲动,真可谓下流矣”;想起昨晚“梦人得利,甚觉艳羨”,也“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何以卑鄙此”[8]《曾国藩全集·日记(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16页。;一次恋床未能黎明即起,他也骂自己“一无所为,可耻”。如此反省,日记中常有之。这似乎过于苛刻、琐碎、拘泥。然而,除掉那“过犹不及”的部分,这种修身方式,也自有其合理之处。在其一生中,他总是“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心”[9]《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60-361页。。逝世前几天,他还在日记中自省。

综上所述,曾国藩官德修养思想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内圣外王的目标追求,属于价值论范畴,是其官德修养思想的灵魂;清、慎、勤等官德修养准则,属于规范论范畴,是由核心价值观决定的;而官德修养的方式方法,则是实行修身准则,实现价值追求的渠道和保证。官德修养的价值论、规范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曾国藩官德修养的思想体系。

二、曾国藩官德修养思想的现代启示

习近平同志指出:“以古为鉴知兴衰,以史为鉴知兴替,温故继承知创新”。“虽然古代官德修养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但政治文明具有继承性,如果扬弃其中的封建内容,有些东西至今仍然值得借鉴”[10]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北京〕《求是》杂志2004年第19期。。曾国藩的官道德修养思想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沉淀,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它的价值,其对于当代反腐有以下三条启示:

1.加强干部的官德修养是源头上反腐防腐的治本之策。

与曾国藩所代表的封建官僚阶级的本质不同,党的干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同各种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干部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形形色色腐朽思想无时不在侵蚀党员干部,不少干部经不起“四大考验”,跌入了腐败的泥坑。反腐成了当今热议的话题。2013年年初,中国青年报上出现过关于“正人心”与“正制度”的争论。笔者认为,从曾国藩官德修养的历史经验来看,尽管其出身剥削阶级,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但通过不懈的官德修养,却能洁身自好,基本上做到了清、慎、勤。这就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只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强化教肓、制度、监督、惩处的基础上,加强干部自身的官德修养,才是源头上反腐防变的治本之策。大量事实表明:官德修养,不仅是各级干部的立身之本,而且事关党风廉政、国家命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加强官德修养是各级干部拒腐防变、安身立命之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干部腐败的最根本原因是自身缺乏修养,官德沦丧。“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习近平同志引用古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官员腐败的一般规律。反腐专家傅学俭的研究也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他说:“我曾认真读了39名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在监狱改造期间写的‘忏悔录’,确实深刻极了,我几乎是流着眼泪读完的,他们的罪恶事实没有一件不是由于‘缺德’而犯下的。所以说,‘缺德=腐败’,这是历史与现实教训的科学总结。纵观古今中外官场史中的权力腐败,无不从‘缺德’开始”。可见,干部拒腐防变,必须加强官德修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更带有根本性、主动性、基础性、战略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尤其是在目前法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级干部更应以官德修养为本。只有这样,才能抵得住诱惑、抗得住私欲、禁得住贪婪、忍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名节,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为此,我们应按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励奋进之志,常修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怀亲民之情,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1]胡如庄:《清正廉洁曾国藩——曾国藩廉政文化探析》,曾国藩研究网。。

(2)加强官德修养事关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习近平曾经指出:“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当代官德是党风政风的“风向标”,是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导向仪”。因此,官德修养不仅是干部个人立身的根本,而且事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大局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2]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北京〕《求是》杂志2004年第19期。。

(3)加强官德修养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同志早就指出:“古往今来,‘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3]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最近,习近平又反复告诫全党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可见,干部能否坚持官德修养、廉洁自律,事关防腐反腐的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不可小视。各级干部应常怀“赶考”之心,常鸣警醒之钟,切实扭转当前忽视官德修养的倾向。

2.赋以时代新内涵的“清慎勤”仍是当今官德修养、廉洁自律的主要准则。

道德准则既具有阶级性,又有历史联系性与继承性。尽管古今社会制度、阶级关系不同,曾国藩奉行的官德准则同共产党人所提倡的新官德价值观有质的区别,但对他的“清”、“慎”、“勤”通过批判、阐释、吸收、转化,赋以时代新的内涵,仍不失为当代干部自我修养、廉洁自律的主要官德准则。

(1)清正廉洁——当代官德准则的基点。“清”(廉),即当代所说的“清正廉洁”,是官德修养最基本、也是最必须的伦理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让清正廉洁成为各级干部的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风尚、一种潮流,才能最终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根本目标。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干部“必须争当廉洁奉公的表率”,“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1]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北京〕《求是》杂志2004年第19期。。清正廉洁,还含有“公正”的意思。公正,是衡量官德修养的重要砝码,是老百姓对官德评价的重要尺度,也是体现权力本质的时代要求。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尤其显得重要。各级干部在官德修养中,应当始终坚持公正无私,努力做到执法公正、用人公道、分配公平。

(2)谦虚谨慎——当代官德准则的要点。官德修养需要做到一个“慎”(谦)字。毛泽东早就强调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也是当代官德准则的要点之一。就当前反腐斗争形势和官德修养的现状而言,慎之又慎的应是“五慎”:慎初,就是要走好第一步,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防线。面对不安好心的“心意”和裹着糖衣的“意思”,勿塙“下不为例”,否则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慎微,就是严格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领导干部官德修养,一方面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小事做起,善于‘积善成德’,做到‘于细微处见精神’;另一方面要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防微杜渐,小节不保终累大德,最终必将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2]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北京〕《求是》杂志2004年第19期。慎独,就是在人所“不睹”、人所“不闻”的独处之时,更要谨慎不苟,独善其身,心中无愧,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慎交友,就是按照习近平同志关于“交往有原则”的要求,以德会友,时刻警惕个别人的所谓“感情投资”和形形色色的“公关”,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慎终,就是“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不容一念差”,做到“靡不可初,鲜克有终”,精神支柱不倒、权力期权不用、“59岁”现象不出,防止功亏一篑,晚节不保。

(3)勤政为民——当代官德准则的核心。勤政,是古今官德的又一重要准则。现代官德特别强调勤政为民和务实的勤政。“为民”,是现代官德的核心,是区别于以往一切官德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应心里想着人民,胸中装着人民,切实把权力用来‘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北京〕《求是》杂志2004年第19期。因此,各级干部的官德修养应始终坚持勤政为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政,还要务实。务实是官德的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惟有务实,才能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勇于探索,敢于攻坚,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不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4]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北京〕《求是》杂志2004年第19期。

总之,清正廉洁、谦虚谨慎、勤政为民,这三条相辅相成,构建了以清廉为基、以谦慎为要、以实勤为荣、以亲民为本的新型官德规范体系,既有传统文化的要素,也有新时代的理念,符合习近平、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的“为民、务实、清廉”的官德要求,也顺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真正使党政干部有“德”可依。

3.方法创新是提高各级干部官德修养科学化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途径。

曾国藩的修身实践启发我们: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官德修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他的官德修养方法有借鉴价值,但不能照搬照套,必须实行扬弃,推陈出新,才能提高各级干部官德修养的科学化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为此,应当与时俱进,实行“三个结合”,创新修养方法。

(1)社会实践与读书学习相结合。把社会实践引入传统的读书修德之中,实行读书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现代官德修养方法的一大创新。玉不琢不成器。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说并非单纯的埋头读书、闭门思过,更非觉悟先验具有的东西,而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官德修养的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洗刷掉自己身上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这是现代官德修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也是与曾国藩读书修德方法之间的根本区别之一。当然,现代官德修养并不否定理论学习,而是十分强调把社会实践和读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习近平说得好:“要修炼道德操守,提炼从政道德境界,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并知行合一,付诸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主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化到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1]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也是共产党人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曾国藩传统“自省”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党吸取了传统道德理论中“自省”方法的合理因素,强调官德修养也必须采取这种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方法。各级干部应当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已,敢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最终形成个体高尚的道德人格。当然,官德修养仅靠“内省”还不够。因为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痛苦、有斗争,甚至有反复,这就需要把自我批评与他人的批评和帮助结合起来,这是我党的传家宝,“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代官德修养的重要武器和基本方法。《诗经》上有这样著名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各级领导干部应自觉地接受广大群众的批评和建议,真正做到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在批评声中不断加强官德修养。

(3)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曾国藩官德修养的方法,过份依赖自省自律,轻视和忽视法治等他律方法。他认为“任法不如任人”,“心不公明,则虽有良法百条,行之全失其本意;心诚公明,则法所未备者,临时可另增新法。”[2]《曾国藩全集·批牍》,〔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375页。笔者认为,人们高尚官德行为的养成,是在接受社会他律和进行个人自律两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因此,现代官德修养方法应有所创新,既要“正人心”,又要“正制度”,坚持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5页。为此,在官德修养中,必须强化领导干部自身的自律机制,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同时,还要强调官德的法律化制度化。习近平指出:“由于领导干部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对其思想道德的要求自然‘与众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官德修养问题的特殊性。”[4][5]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北京〕《求是》杂志2004年第19期。因而,光靠人的自觉、良知和责任感进行自律是不够的,还必须强化他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美国早就通过了《政府道德法》、《政府道德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专设了道德署等监管机构。加拿大、韩国等许多国家也都颁布了类似的道德法规、设立了专门机构。习近平同志总结了国内外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德建设在强调自觉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与法制等强制手段的配合;在强调自律的同时,更应该强调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5]因此,应彻底突破曾国藩等儒家“自省”的局限,建立健全完备的官德修养他律机制。参照国外做法,在党内两个《条例》基础上,制定颁布专门的党政干部道德法;探索建立官德监管专门机构,推动干部官德修养;发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切实让公共权力公开透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完善官德考核考评体系,努力使各级干部在“他律”的引导和约束下,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不断提高官德修养的科学化水平。

〔责任编辑:钱继秋〕

江海洋,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210024

猜你喜欢
岳麓书社官德曾国藩
岳麓书社:以传承为使命
跟曾国藩学修身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咬定青山不放松 致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典就是每个时代的时尚
易言者:新媒体时代再立潮头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周易》中的官德修养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