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金祥
在我国,关于舆论的研究到20世纪80、90年代才正式开始。舆论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分析研究,广义的舆论强调的是一切意见的总和;狭义的舆论主要指由某一特定的事件所引起的大众的情绪和意见。这其中,陈力丹给舆论下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其强调舆论的内容为公众的情绪、态度和意见表现的总和,这是从广义方面分析的。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目前,国内外学者无一例外地强调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均认可舆论是一种公开表达的多数人相对一致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关于舆论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有一些见解,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舆论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很难用统一的文字界定,另一方面由于舆论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这里的公众强调的是对于一定的社会现象有相对一致的感知、情绪和观点的社会群体,对某一事物的共同或相近的感知、情绪和观点等成为这些群体相互联系的纽带,并且这些感知、情绪和观点是自发的。舆论主体的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所有的公众都会面临同一个社会问题。舆论是基于社会的各种现象、问题而产生的,这些现象、问题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舆论的客体也会随之不断变化。
顾名思义,网络舆论就是网民以互联网为平台所发表的舆论。网络舆论的概念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事件、公众、媒体表达和意见强度。其中,事件包含了现实生活和互联网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问题;公众具体即指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 周岁及以上网民;媒体主要包含了各种官方网站、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论除内容具有相对一致性外,在意见强度上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持续性,并且非理性程度较强。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gywm/shzr/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
舆论与舆情的区别主要有:第一,舆论的外延小于舆情,舆论包含于舆情之中。舆论强调的是多数人相对一致的意见,而舆情并没有对意见有相对一致的要求,舆情强调的是所有意见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对社会舆情的调查研究分析出事件的整体态势。第二,一般情况下,将内容通过媒体表达出来是舆论成立的必要条件,舆情则不需要,舆情可以是内隐的,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可能不能将内心的情绪、观点表达出来,而这并不影响舆情的形成。舆论与舆情的联系主要有:一方面,舆论和舆情都属于复杂的人类的精神层面,都表现为公众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另一方面,舆情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当社会中出现了主流舆情时,便出现舆论。对舆论与舆情的辨析不是为了割裂二者的联系。事实上,这二者的概念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舆情研究大量借鉴了舆论学和民意研究的成果。在目前涉及舆论和舆情的研究中,的确存在着舆论与舆情相互混淆的现象。
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社会公众意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舆论属于社会的表层意识,主要表现为意见、思想、思维等。例如在江苏连云港灌南的情人节事件中,死者解某因撞见丈夫与情人私会,便于2011年2月14日带着自己两个女儿喝农药自杀。网上出现了许多关于解某丈夫及其情人的帖子,认为是解某丈夫谋杀了解某及其两个孩子。②http://www.19lou.com/forum-13-thread-35303717-1-1.html.网上还出现了许多谴责的帖子,另有一些帖子谴责政府腐败无能,如名叫“走四方”的网友评论道:“国家对灌南县的惨案没有关注吗?犯罪的人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③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3/02/22/9_1.html.这些对政府不满的网络舆论,不仅是对解某母女三人死因的质疑,更是对该地区社会风气的不满,这体现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针对这种情况,相应部门应正确认识网络舆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长久以来的社会问题。
1.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纵观世界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出现就会给人们的信息交流带来巨大便利,大大提高信息传播交流的自由度。在现代社会,网络已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不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方式,发布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人们的言论的自由度也随之提高了。④[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网络使得信息的实时发送和接收得以实现,同时,信息传播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微博等社交软件客户端向互联网上发布消息,各种网络论坛等也为人们讨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平台。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手机上网普及成为可能,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 个百分比,手机网民的数量增加到4.2 亿,年增长率达到18.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继续提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gywm/shzr/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相关信息通过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便会很快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在江苏响水事件中,江苏响水2012年2月10日凌晨2 时有人传言陈家港化工园区的化工厂发生毒气外溢事故,化工厂即将爆炸,该消息一经传出,不明真相的群众惊慌失措,连夜采取各种手段逃亡到临近的县城。新华社报道,当日出逃人数超过1 万,涉及30 多个乡镇。②http://baike.baidu.com/view/5198349.htm.
2.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伴随着谣言扩散。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由于中国的网络监控机制不够健全,官方舆论未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导致各种非权威信息、甚至是虚假言论在网络上蔓延。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获得较高点击率,将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发布在网上,特别是一些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信息,更是这些媒体的重点关注对象。一旦那些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带有感官冲击的图片和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便会出现大量围绕此类图片、视频的网络舆论,如果没有适当引导,此类舆论会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由此便形成了谣言。谣言在种种原因作用下、在层层传递过程中越传越逼真。例如在江苏启东事件中,一名参与者声称亲眼看到有人从办公楼里搜到拉菲酒、避孕套,还有多个包有现金的红包,此消息一经传出在网络等媒体上广泛传播转载,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怒。③http://www.baidu.com/link?url=oWkCG.后经公安机关证实,并无此事。可想而知,如果谣言先于政府发布的消息被传播,那么,由于先入为主的影响,政府辟谣的效果会大大减弱,成本却明显提高,可见谣言一经形成要消除其消极影响实属不易。
3.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呈现情绪化、非理性化倾向。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从宏观角度考虑,社会运行机制正随着中国政府的政治改革而转变,与之相应的社会组织结构必然发生着变化,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也不可避免。从微观角度观察,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幸福指数”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词汇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社会情绪也被社会普遍关注。这种不满情绪可以由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理论来解释,本我是以“唯乐”为原则,追求满足和快感为目的,它是人格中储存着人性冲动和欲望最原始的部分。④[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因此,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带有个人情绪、非理性化的舆论便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广泛传播。例如在连云港灌南的情人节事件中,系死者解某带着两个女儿服毒药自杀,网上却出现了关于死者丈夫和婆婆合力毒死解某及其女儿的帖子。经公安机关证实,解某系自杀。网络中出现的各种关于谋杀的帖子,却出现了疯狂跟帖的现象。⑤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3/02/22/9_1.html.一时间,与情人节事件相关的各种带有个人情绪、非理性化的网络舆论被广泛传播,这其中不乏是出于对于婚姻出轨者的憎恨,而网络正好为其提供了宣泄不满的平台。
4.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具有动态性和表层性。网络舆论传播的动态性是由舆论主体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快速性、传播空间的广泛性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所具有的动态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内容的动态性。随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相关信息在网络中不断被接收和再次传播,在此过程信息被接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过滤、添加,同时,一些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有选择地报道群体性事件内容,忽略了事件的客观事实。这些因素都使得网络舆论传播处于动态之中。在江苏启东事件中,2012年7月28日游行当天就有网友传言公安机关打死了一名17 岁的高中生,启东市公安局得知相关事情后迅速与启东市区各大医院及120 急救中心联系,证实并无此事。①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54e6c001017o0d.html.7月29日,启东市公安局对散步谣言的孙某予以10 天行政拘留及500 元罚款的处罚。②“启东公安局抓获‘踩死人’造谣者”,http://www.baidu.com/link?url=mmsGG.此消息一经传出就有众多网民评论,其中有网民在微博上谴责造谣者无社会责任感。可见,网络舆论是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在社会实践中,网络舆论特征与三种典型的群体性事件相互作用明显:第一种类型主要是网民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热点话题而进行讨论,以言语来声援或讨伐所形成的虚拟群体性事件,不涉及现实群体;第二种类型是现实社会发生的社会问题借助互联网开放的平台,引起网民广泛关注,最终由社会问题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第三种类型是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现实中已经发生的热点事件经由互联网推波助澜,最终在网内网外都引起群体事件的发生。
1.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网络舆论使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以江苏启东事件为例,因王子造纸企业的南通排海工程预计将大量污水排入启东附近的大海,启东市民出于对自己的生命健康和渔场安全担忧,于2012年6月9日就有过抗议活动,未果,参与者将事先制作的宣传海报通过互联网散发。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5fee1d01015610.html.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的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并没有报道或发表任何评论,对此事件关注的人们只有通过网络这个唯一渠道来获得相关消息,这使得相关帖子在网络论坛上广泛流传,无形中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信息的传播、制作中来。一时间,南通排海工程成为网络讨论的焦点。2012年7月25日,该事件经日本媒体报道后,中国近50 家网络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网民的普遍关注。最终在2012年7月28日发生了惊动全国的启东群体性事件。④http://news.163.com/13/0129/05/8MC50Q3A0001124J.html.在该事件中充分体现出网络舆论的自发性和快速性。2012年6月9日的抗议活动在网络上所引起的较高的关注度,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而是网民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自发的一种行为。从2012年7月25日至7月28日仅仅三天时间,王子造纸企业排污事件便获得了如此之高的关注度,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可见一斑。网络传播本身具有快速性、平民化的特点,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局面。各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网络舆论,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商,促进民众的情绪朝着理性、缓和的方向转变。
2.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微博舆论领袖的作用大、谣言的扩散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微博舆论领袖是指在微博等社交网络中,较早或较多接触相关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过的信息发布到微博客户端上的微博用户。微博舆论领袖按照主体角色不同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各种媒体的官方微博。一方面这些官方意见领袖们在各自领域内有着较权威的地位,发言可信度高,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在各自领域内的权威地位,一般掌握着大量内部信息和独家资源。例如在江苏启东事件中,2012年7月28日,新浪新闻官方微博对此事进行新闻发布,该微博当前拥有1400 万粉丝。第二种是社会各界公众人物。这些公众人物知名度高,影响力和号召力远远高于普通人。江苏启东事件中,李开复拥有粉丝1500 万,其微博已经发出就有评论1 万多条,被转发4 万多次。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第三种是草根阶层代表。这些草根阶层代表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在微博中他们的关注度极高。正是这种普通性代表了社会中占相当大比重的普通人,这类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微博中的草根阶层代表所表达的正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的观点,所以有些时刻这些草根阶层的微博会出现一呼百应的现象。微博舆论领袖在无形中介入了传播的过程,这一变化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同时扩大了影响力,无疑这些微博舆论领袖具有影响甚至改变他人观点的能力。微博舆论领袖起到了发布消息、引导舆论走向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官方微博的粉丝人数在不断增加,这就意味着这些官方微博所发布的信息会被更广泛地传播。在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如果网络舆论不当,那么极有可能推动群体性事件向恶性方向发展,非理性、不真实的网络舆论可以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激化矛盾,造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众极度愤怒,这将严重威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例如在启东事件中,7月28日游行示威当天,就传出“江苏启东部分群众聚集事件中市长办公室搜出避孕套”的消息,此消息一经发布即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网民对此非常气愤,在场围观参与的群众情绪更是激动异常。①朱微:《微博舆论“意见领袖”作用分析》,《新闻实践》2011年第12期。
3.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利用网络发布官方信息,依法处置违法人员,安抚民心。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不仅要在现实社会中妥善处置,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等传播媒介,对群体性事件的事后处置情况进行跟踪报道,通过形成的相应网络舆论来加强对民众的法制教育。如江苏启东事件发生后,经过相关政府部门的详细深入调查,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法院分别于2013年1月和2月公开审理了启东事件中涉案的16 名人员。经公诉机关指控,启东市人民法院依法对江苏启东事件的16名涉案人作出一审判决。②《政府新闻学》,http://www.baidu.com/link?url=jms1G.通过在网上发布审判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安抚民心,同时也对广大民众进行了一次影响大、效果好的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