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牡丹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鉴中心
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人力资源供求情况分析
王 薇/牡丹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鉴中心
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绥芬河设立我国第6个综合保税区。该保税区的建立,对“哈牡绥东”经济带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绥芬河成为我们陆路的国际物流中心,提升东北地区的服务和外贸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实现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意义重大。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对保税区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现在保税区建设属处级阶段,用于综合保税区开发建设与管理的各级各类人才严重不足,因此,规划保税区未来人才储备情况,研究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与人才配置,对保税区的创建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对我国国家级保税区人才需求的共性分析,并结合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开发建设的情况以及其产业发展定位,可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现在急需招商人才、管理运营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人才:一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党政领导人才。即需要一支体现德才兼备、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熟党务、通政务、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一定数量的国家、省、市级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学术、学科带头人、青年后备科技人才;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要一批具有较高素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外向型、复合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批熟悉商贸、金融、法律知识的高级营销人才;四是高技能人才。需要一批经过实践培训,具有较高技能的人才,使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实际匹配能力相适应。
根据“绥芬河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工程”对创业人才的需求可知,绥芬河所需的部分专业人才具体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综合保税区商品加工、分装、展示及展销人才;二是中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人才;三是绥芬河动漫渲染基地建设人才;四是绥芬河市旅游服务业管理人才;五是绥芬河市产品研发人才;六是企业管理、会计、法律、翻译等咨询与服务人才。
(二)人才供给情况
一是依托当地职业教育储备人才。绥芬河市只有两所职业院校,即绥芬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和绥芬河俄语专修学院。
绥芬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是绥芬河市唯一一家综合性公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校以商务俄语为品牌专业。学校根据保税区建成后入住企业人才需求的新情况,新增设了报关和物流专业。但由于学生毕业后仅能得到中专学历,学校生源存在不足现象。
绥芬河俄语专修学院是黑龙江大学俄语中心在省内设立的第一个“人才培训基地”,其下设的中专部是绥芬河市唯一一所具有自主颁发中专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但由于是民办院校,在招生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可以看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目前正在积极依托所在腹地的职业教育来储备人才,但由于绥芬河市仅有的两所规模较大的职业院校在招生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难,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与该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差距。
二是推行“大学生创业就业工程”储备人才。其一,绥芬河市实施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工程。工程计划在5年内吸引10000名大学生到该市就业创业,并于当年开始了相关培训工作,请来清华大学的教授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培训。现在,许多接受过培训的大学生,正在绥芬河进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创业项目。其二,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零成本”创业就业。要求成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做好“零距离”对接服务,开辟高校毕业生创业“绿色通道”,实现创业“零干扰”和“无门槛”市场准入办法,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帮扶制度,实施“创业挫折援助”政策。
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目前面临开发建设与管理的各级各类人才严重不足,这些建设人才如不能及时到位,会影响综合保税区的开发和建设。
(一)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多渠道投资办学
绥芬河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在绥芬河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可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在绥芬河建立分校或是学院;可通过政府、企业与黑龙江省高校合作在绥芬河建立分校、研究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可与俄罗斯高校和国内大学合作建立大学,共同培养适应保税区发展的拔尖人才,研发科技创新项目。允许政府投资为主办学、行业投资为主办学、学校自筹资金为主办学和企业投资为主办学等多种办学机制并存,使绥芬河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能够通过多种投资渠道融资,调动院校发展的积极性,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健康、稳步发展。
(二)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走产学研合作道路
绥芬河应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聚集部分院校的教学优势,构建产学研联盟,使这些院校的专业和学科建设能够直接与保税区产业发展对接。具体做法有:一是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设立实训基地,实行校企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学生能力培养;二是相关学校资源企业化,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生产率,使产学研合作各方都在合作中得益,切实提升教育的服务水平。
(三)结合区内产业功能定位,围绕地方产业培养人才
一是要围绕保税区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补充高水平创新人才。这需要依托我省高校,使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二是要围绕保税区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组织有关高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积极主动与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合作,采用按需培养、共建基地的方法,提供充分的高技能人才。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专业内容,使专业错位发展、规模发展,初步形成一批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专业簇群,充分形成区域产业特色。
(四)结合区内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
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与“三位合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创业培训、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建设提供适应的人才。同时,绥芬河市内的职业院校应深化产学合作,形成的多种产学合作育人模式,如“学工交替”模式、项目化教学模式、远期式订单培养模式、即期式培养订单模式等,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以专业为纽带、校企合作为模式、生产经营实训为一体的校企共用实训基地,培养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发展建设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