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苏“紫金山文学奖”获奖散文

2014-04-16 14:25周红莉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紫金山文学奖江南

周红莉

论江苏“紫金山文学奖”获奖散文

周红莉

江苏“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是观照江苏散文的重要视窗。本文以四届共二十篇获奖散文为研究对象,根据题材、内容、题旨等的不同,从记忆、文化历史与思想方面,检视“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的基本内存,论析获奖散文的特质与价值。

“紫金山文学奖”获奖散文 记忆 文化历史与思想 江苏作家

“紫金山文学奖”是江苏作家协会设立的地方性最高文学奖项,被称为江苏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首评于2000年,初为五年一评,后改为三年一评,至今已评出四届。作为江苏当代文学事业发展的实录,“紫金山文学奖”已成为我们观照行进中的江苏文学有意味的视窗。散文奖是江苏“紫金山文学奖”内设的重要门类。以获奖散文为论题,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反映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十余年江苏散文的总体存在、形态品格和基本价值。这里,我们根据题材、内容、题旨等的不同,主要从记忆、文化历史与思想方面检视“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的内存,论析获奖散文的精神要素和表达形态,由此也可看出江苏散文在中国散文版图中的地位。

记忆是一种回望。记忆写作是一种通过个人化回忆写作的方式,将过往经历过的人与事还原复现出来,作家在回望过去中能够很自然地徜徉在自己的记忆之园中,那些通常并不在意的生活琐事,一旦进入“忆域”会变得有滋有味。就文体的特长功能而言,散文的个人性和个体经验的纪实性,特别适合于记忆写作。鲁迅就说过,他的《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1]鲁迅:《朝阳夕拾·小引》,《莽原》第2卷第10期,1927年5月25日。。虽则记忆是一方个人化的园地,但其空间甚大。周作人有言:“所谓自己的园地,本来是范围很宽,并不限定于某一种:种果蔬也罢,种药材也罢,——种蔷薇地丁也罢,只要本了他个人的自觉,在他认定的不论大小的地面上,有了力量去耕种,便都是尽了他的天职了。”[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江苏散文作家正是这样。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侧重,耕耘播种于自己的“园地”,追求真实的人生体验,追求生命主体的真性情。

一是追忆过往人物。如章品镇的《花木丛中人常在》。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纷如雨点的声音敲打着我的记忆。我的记忆里有着我所尊敬的人、深具诚挚的同志之爱的人、同得欢欣和同历苦难的人的姓名。”[1]章品镇:《花木丛中人常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379页。他的笔力倾注于记叙非常时代的知识分子,诸如高晓声、周瘦鹃、钱静人、陆文夫、郑山尊、张慧剑等,对遭受迫害的故友做淡化式怀旧,将特定时代作家暗涌的复杂心绪隐忍流出。但是,即便章品镇的笔调亲切随和,借回忆片段往事的形式,将故人的种种甚至特定时代的挣扎之态向我们娓娓道来,但内容终究显得严肃感伤,给人以沉重感。再如叶兆言的《陈旧人物》。叶兆言说,“一个作家最大的幸福,是一吐为快,把内心深处想写的东西写出来”[2]叶兆言:《沈从文此生最大的寂寞》,〔荆州〕《洈水》2010年第4期。。他将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俞平伯、苏青、张爱玲、林琴南、闻一多、齐白石、张大千等一一从尘封的岁月拉将出来,写康有为的“爱吹牛”,写俞平伯的“老小孩”,写朱自清的“太认真”,叙写幽默、戏谑,所写人物个性突兀,读来亲切、感人。这两部散文集,无论是侧重于记事还是写人,或者在叙说的角度、语调上有何不同,其基点都是打捞出记忆岁月里曾经流淌过的人物以及伴随着的物是人非、人情冷暖。

二是叙写个人游历。“游记”在中国散文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传统游记偏重于临摹山水的外在形态,间或再加上一些主体感悟,难以激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现代游记偏重于内倾性,叙述更加自由,且具有个体的创造性。“紫金山文学奖”获奖散文,其间的一些记游偏向于关注当代人的主体精神投射。如吴功正的《走进台湾》。作者以自己真切的体验观察台湾社会,“如实描写、艺术再现、广交观照、全景展示。”诚如他所言,“我读台湾,是在构筑共同的学术平台上实现的;我读台湾,是以文化审美眼光、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审美方式体认和书写的;我读台湾,是在浸透浓于酒的情感世界中完成的。”[3]吴功正:《走进台湾》,〔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怀抱这种强烈的个人色彩,吴功正走进台湾的山山水水、市井社会,细致有味地为我们描述台湾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包括人的心态、生活方式,展示台湾的风景与民生图。再如王建的《走过最遥远的风景》。他是在名胜古迹、风物景观、革命圣地、城市印象四个板块中完成他与风景与生命的对话,书写了50多篇“尘埃的片断经历”,在香港的“动”、澳门的“静”、西柏坡的“安详”、雁荡山的“传说”、井冈山的“红”、金顶的“雪”、庐山的“雾”、西湖的“雨”中自由绽放美与善。徐放鸣说王建“好似一粒永不落定的尘埃,一个追逐飞天梦想的精灵,一位精神麦田的守望者,任由其思绪的飘带无边地飞扬,努力寻求人类和自然、历史和现实的汇总”[4]徐放鸣:《评王建——走过最遥远的风景》,《徐州师范大学报》2008年第6期。可谓中肯之论。吴功正和王建作品同为游记,同在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中获奖,探究根源有三:一是他们都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的简单叙写套路,将目游与神游、意念游浑然一体;二是他们都以个人主体化存在为审美核心,追求个体差异性与独特性;三是散文内容上都开放有度,不浮不泛,重深意存厚度。

三是絮语女性经验。胡梦华在1926年界说过“絮语”散文:“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乃是家常絮语,用清逸冷隽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它乃如家常絮语和颜悦色的唠唠叨叨说着。”[5]胡梦华:《絮语散文》,《小说月报》第17卷第3号,1926年3月10日。在获奖散文中,斯妤、吕锦华、赵践、苏宁用女性独有的温暖与妙曼情怀,将曾经被淡隐的童真、母爱、爱情、乡思等主题徐徐拉回读者的视野,并对文化、生命、价值等做女性式的思考。《斯妤作品精华·散文卷》是斯妤用“女儿梦”、“心的形式”、“荒诞系列”、“斑驳人生”四辑文字编织的俗世人生,她表现母爱、亲情、爱情、童心、人性、生存、乡土与乡土人物,带我们做片刻的人生飞翔,并在飞翔中穿透生命的某种清澈与深邃。《何时入梦》是吕锦华的第一部散文选集,共收入77篇散文,其间有怀人之作、有记游之作、有往事并非如烟的回忆杂感、有乡土风情、有人生、文化、历史的沉思与反省,在涓涓细流式生活中捕捉并穿透生活的自然与美感。《小城志的一页》是赵践用25篇长短各异的散文组成,她用细腻淡雅的笔调将苏州园林、古城、民俗民风“家常化”,由此谛听人与自然的澄明契合。《平民之城》是苏宁对身边奇闻轶事、街闻巷议、家长里短的絮语表达,刻录的是苏北小城平民的生活状态与深蕴其间的从容美好。四位女性经验式絮写,无关宏大命题,但诚如刘亮程所言,“展现博大与深远的可能是一颗朴素细微的心灵,那些存在于角落不被人留意的琐屑事物,或许藏着生存的全部意义。”[1]刘亮程:《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页。我们见到的是,轻灵的女子们在自己的人生中顾自行走着、创造着、思考着。

四是叙写生命体验。散文是人的散文,书写日常的生活经验与生存知识,书写散落的情绪情感且评点有序,都是对散文文体的一种尊重。鲁迅曾言,“散文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的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2]鲁迅:《致罗清桢》,《鲁迅书信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41页。刘春龙的《乡村捕钓散记》与忆明珠的《落日楼头独语》便是这样的文字。刘春龙在“童年渔趣”、“生存状态”、“农家客串”、“昨日风流”中抒写传统的“渔”,将捕鱼看作最本真的游戏、最质朴的表演、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将渔人对生活的热爱,渔歌、渔事与现代文明的隔膜甚至被冲淡被消逝的落寞情怀缓缓溢出。王干称作家渔事散文的宗旨是“关于生命与水,关于人与自然,关于记忆与文学”的思考,我以为,也许还有关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渔业文化与农耕文化、民间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某种观照。忆明珠是种典型的“随笔”笔调。汪曾祺曾说过:“随笔大都有点感触,有点理论,‘夹叙夹议’。但是有些事是不好议论的,有的议论也只能用曲笔。‘随笔’的特点恐怕还在一个‘随’字,随意、随便。想到就写,意尽就收,轻轻松松,坦坦荡荡。”[3]汪曾祺:《塔上随笔》,〔北京〕群众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忆明珠的随想随议信笔拈来。譬如,由水仙而论及当代知识分子的贫寒清苦,由蛇而隐指“右派分子”与强权,由花而谈及和平等。此外还有关于读书、文章、人老、茶、雨花石、树枝等各种思考与感悟,在日常体验中做生命的随思随录。

综上,个人视域中关于记忆的书写,是以“个人化”忆语方式叙写生命的光景与感念,这些传递着生活与艺术之真的文字,感动感染着我们,让栖居在这充满劳绩世上的我们的魂灵也渐次诗意起来。

获奖散文中关于历史与思想的书写,可以放在文化观场中进行考量。所谓“观场”,指向哲学概念中精神的“观”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观照下的历史与思想,不可避免的带着本质直观和价值判断的意旨。审视获奖散文,关涉历史与思想的表达大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面历史”的方式,一种是“非历史的”方式。

“直面历史”是指直接抒写某些具有历史回声的文人事件,或是个人亲历的某些历史性存在,或是有姿有色的“人文山水”,从历史人事、文化遗迹的描绘中追寻历史,作个人与历史的对话,以人解史,以史察人,主要有两个视点:一是直击“江南”的人文笔记。这类散文极具鲜活、灵动的地域文化色彩,江南、文人等是其身份标识。如山谷的《回眸江南》。山谷远离凌空虚蹈式的“江南”历史泛谈,由人文物景思考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由历史人物遭际思考知识分子的是非操守,在具象化的历史探寻中,使我们仿若能循着古人的风貌遗韵。诸荣会以白居易的一句诗文《风景旧曾谙》做书名,流连在江南的楼、湖、山、陶瓷、昆曲、诗文、贡院、街、巷、历史人物间,书写江南过去的种种。王充闾为其序言时写到,“在散文创作中,荣会先生围绕着江南文化这一母题,选取丰富的素材和个人独特的视角,整合、提炼、升华了历史故实,用以表述飞扬的意绪、审美的情思。人文精神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是随处可触可感的内在生命。应该说,用这种文笔来描绘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图谱,是十分恰当的。”[4]诸荣会:《风景旧曾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徐风让自己浸渍在紫砂艺术中,对三十位紫砂艺术家进行唯美观照与审美叙写,用《一壶乾坤》打开中国紫砂艺术史的大门,写出极具地方性的江南特殊文化形态。汪政称他为“我们时代的风土诗人”,“以人写史,以人代史,以人观史”[1]汪政:《我们时代的风土诗人——评徐风的紫砂文学创作》,〔武汉〕《芳草》2010年第5期。,其价值与意义恰是存活了本土文化、地方文化的多样及差异。

二是以人为媒介,在历史与时代间穿梭、思考、批判,将历史与当下进行精神的链接,重新思考而非历史展览,重建精神而非消费精神。夏坚勇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模式,步履落在那些文明的废墟上,创作文化历史大散文《湮没的辉煌》。他“追述历史现象,描述文人行状,解析文明兴衰,感叹文化命运,以感性的笔触探讨了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变革、文化与时代之间的关系”[2]夏坚勇:《湮没的辉煌》,〔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1页。,由此捕捉蕴含在历史断壁残垣间的文化信息,进行精神的穿越之旅,重建人文精神、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艾煊用《祖先的慧光》对历史、人类、战争、人的命运等进行追思,或诙谐与凝重,或嘲讽与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本,那是他对绵长而又浑厚的中国历史所提出的一种文化的思考。在他的这些散文中,充分体现了文化、历史以及散文语言的亲合力,体现了一种大文化的穿透。”[3]冯林山:《历史与文化的神奇透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页。而穿透文化正是艾煊文化散文的核心价值元素。王尧是四届“紫金山文学奖”中两次获得散文奖的学者型作家。他的《脱去文化的外套》和《一个人的八十年代》都是书写当代特定历史与人生的。《脱去文化的外套》是一个知识分子对“文革”和“十七年”历史文化的自觉反思,展示“不可能出现众声喧哗,不可能有多元的稳健的声音”的极权时代中思想被禁锢与异化的受难人群,展示当一个“文革”的亲历者变成一个研究者后所持有的文化良知与反思精神。《一个人的八十年代》是作者给往昔时光的一个悲哀吊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温习着特定时代驳杂的生活样式和思想面貌,诸如电影、通俗歌曲、奇装异服、武侠电视剧等,在“历史的缝隙”中,记录一位当代知识人对曾有过的生活和心灵的独语。

“非历史的方式”是谢有顺在评论张加强散文时所创设的概念,具体指“散落民间的文化历史,在被忽略或被遮蔽‘历史的背面’、‘历史的暗处’,发现并彰显其中深有人性意义的存在。就是那些在野的文明,异质的文化,民间的传统,它们可能处于历史的背面,处于常规历史的暗处,但它们却可能是最为靠近人性的区域,是值得散文真正用力的地方”[4]谢有顺:《视角,理解历史(代后记)以张加强的散文为例》,〔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293页。,换言之,即是一种关涉民间文化的方式。如具有“民间性”的费振钟,他在《黑白江南》中主动“放弃了一种贵族化的背景,彻底依存于民间”,念念不忘江南的猫、雨、瓦楞花、雪、码头、男孩、戏台、茶馆与茶客这些细碎而极具生活的场景。车前子的自选散文集《云头花朵》,将写散文作为一种“旅行”,拉拉杂杂地随行随记在江南的园林间、小镇间、风俗土物间,谈事谈诗谈茶谈吃(有篇文章题目为《橘红糕海棠糕脂油糕黄松糕桂花白糖条糕蜂糕水磨年糕扁豆糕》),随意、淡远。《旷世风华》是夏坚勇对京杭大运河考察两年后写下的著作,在“时间篇”与“空间篇”的板块结构中,将大运河“物”的属性淡化,将线性的历史流程立体化、丰富化,“在中国史传体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历史还原法和想象法,这样,历史就不再是那些筋络性的年号和事件,人物也不再是一些符号和类型,一切都日常化,细节化,心理化了。”[5]汪政、晓华:《一条大河的故事——夏坚勇和他的〈旷世风华〉》,〔上海〕《文汇报》,2002年10月11日。历史及其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因着大运河的烛照可触可摸可感,越发地鲜活,关于文化历史的意义也由此丰富起来。

综观“直面历史”与“非历史的”获奖散文,我们发现,它们的生成均烙印着江苏特定的地域文化、精神方式和生活行为的特质。江南的云烟水路、歌舞亭台造就了特定的水乡文化与看似诗意的物化生活,附着在江南上的“隐逸”传统、“还乡”之梦也似乎成了“中国文人们的主流的思想路线”(丁少伦主编《文人江南·前言》)。就散文的广度、深度(思想)而言,直面历史的散文更为浑厚,其拷问和穿透的审美主体是历史坐标系中的文人的江南与江南的文人。但就散文内容的开拓性而言,朴素而不失生机勃勃的“非历史的”散文,拓展了自古“诗意”的文人文化江南,将江南一一化解、坐实在民间文化的“杂质”中,如有形的桥、水、女子、人家、船、水道、渔夫、渔网,无形的方言、曲艺、工艺,甚至茶艺和酒道等,还原了另一个细碎的本真的民间存在。诚如谢有顺所述,“不是依靠‘直面历史’的方式,而是寻求‘非历史的方式’,即一种力量;不是追求‘历史的正解’,而是指向‘在野的文明,异质的文化,民间的传统’;不是‘去纠正’,而是‘去理解’;不是表现‘历史的意义’,而是寻找‘生活的意义’;不是‘探求历史的隐蔽意义’,而是‘给予历史一种意义’。”大致说来,这便是“非历史的方式”书写散文的价值所在。

某种程度上,二十篇获奖散文是新世纪以来江苏散文创作的代表性存在,“个人化”记忆叙述和历史文化与思想叙述是其主要话语类型。这些话语类型的存在,一是由江苏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所致。“江苏文化”是一个总体性区域文化概念,大抵由吴文化、金陵文化(宁镇文化)、徐淮文化(楚汉文化)组成,基于这些参差多态、交融互补的“文化个体”,作家的生活方式、个人经验、写作心态、文化态度等有着必然的差异性,散文亦呈现多样多质的特点。二是与作者的多种构成、话题的多种设置相关。获奖作者们大致分为三个类群,“专业”或“准专业”散文作家群、学者型散文作家群、小说家散文作家群(即以夏坚勇、车前子、山谷等为代表的“专业”或“准专业”散文作家创作,以吴功正、王尧等为代表的学者散文创作,以叶兆言、刘春龙等为代表的小说家散文创作)。主体身份的不同,必然在题材、题旨、表达趣味等方面带来文学话题的多样形态。

毋庸置疑,散文是社会存在和作者精神图式的直接显示,新世纪特定的社会文化生态和江苏独特的区域文化,新世纪过度的物化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精神空间的逼仄,必然引起人文知识分子的警惕,以“追思”忆语的方式书写曾经有过的园林江南、乡土江南、历史江南人事种种,其间就包含了对时代作深有意味的讽喻。诗人李少君认为,江苏散文是典型的文人散文,“历史上文人的概念就是在江南建立的,文人以情为生,以文为命,是艺术自觉、艺术独立的象征。文人虽是个古代的概念,但它的独立性和个人性又是很现代的。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因此文人更关注的是个人性情和个人生活。题材虽小,但只要有情感在里面,它就可以穿越历史。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可能更多地要回到个人,江苏散文或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优势。”[1]《把脉现状,面向未来——江苏研讨新世纪散文创作》,〔上海〕《文学报》2012年7月26日。我们可以看到“经典江南”散文,它们多作江南园林、古镇、风物的书写。江南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盛满情致心志的精神渊薮,如《回眸江南》《风景旧曾谙》。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化散文,它们或基于江南历史的人物、事件,或推至中国历史深有感悟的某片段进行叙写,如《旷世风华》《脱去文化的外套》《一壶乾坤》等。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经验写作,它们叙写个人生活、观物游历、生命体验等,如《走过最遥远的风景》《乡村捕钓散记》《走近台湾》等。

诚如彭学明在江苏省作协主办的“江苏新世纪散文创作研讨会”上所言,江苏散文在创作题材上追忆往昔的多了点,关注现实的少了点;风格上沉湎雅致的多了点,追求大气的少了点;在形式上,似曾相识的多了点,推陈出新的少了点。“紫金山文学奖”获奖散文的不足也是如此。第一,精神容量深度不够。如丁帆、王彬彬、董健等知识分子文本的流失,使得“紫金山文学奖”散文获奖作品中,缺失怀抱公民道德良知,心中供奉人性,在民族、社会、国家、人民、体制、教育等话语系统中思考历史、关照现实的大作品。第二,创新度不足。像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在场主义散文”等求新写作中(尽管这些标新之举名大于实,但求新的努力值得重视),江苏散文作家参与较少,作为不多,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大。第三,江南文化观念少开化。像黑陶在散文中把江南指认为“南方”,将传统认定的细腻雅致的阴性江南创造成“父性”的粗狂江南,用个人视角努力呈现、书写被遮蔽的原生态的江南,还是难得,更多的书写体现为一种思维定式下的复制。也许,下一届的“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对这些不足,将有很好的弥补。

〔责任编辑:平啸〕

周红莉,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 215500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江苏散文研究”(项目编号:12ZWB009)、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散文三十年研究(1979-2009)”(项目编号:2010SJB7500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紫金山文学奖江南
紫金山院
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评论)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在行走中学习 于实践中建构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紫金山分校“行走课程”研究掠影
如果诺贝尔奖有美食文学奖,鲁迅先生当榜上有名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层林尽染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