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武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大背景中展开的伟大实践。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在历史演进中走过的弯路和遭受过的挫折?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开拓未来、实现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以入耳、入心的平实语言,深入浅出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也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意识不是本能,它产生于物质,但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物质,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正是因为有意识,才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个哲学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思考来路,是为了看清去路,确定前进的方向。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五千年文明史留给中华民族的,不仅是文明的遗产,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财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几千年来,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经历了无数次的外族侵略,经历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局限而犯的一些重大错误,还能够以统一的多民族的形态发展下来,而且越来越团结,越走越好,靠的不是我们土地的宽广、资源的富有、人口的众多,而是共同的文化基因所构筑的民族精神。历史,就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内生力和底气。
对待历史,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正视历史存在的客观性,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发展的力量;另一种是轻薄历史,以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眼光看待历史。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对历史的“质疑”风、“戏说”风和“颠覆”风,连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雷锋这样的模范人物,经过一些人的“爆料、起底”,都变成了无脑的莽汉、自私的小丑,似乎历史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种随意的丑化甚至污蔑,往往打着所谓考证、揭密的旗号,很有盅惑性。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所散发的负能量,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在我们社会中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当今之世,数典忘祖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有之,崇洋媚外者有之,认贼作父者有之……这些人中有的可能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而有的人就是居心叵测,这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龚自珍在总结战国历史时,从各国的兴亡更替中悟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2)苏共的灭亡,有很多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从对苏共历史的怀疑、颠覆、清算开始的。苏共亡党后,苏联这样一个世界上第二超级大国迅速解体,但一些人分化瓦解俄罗斯民族的图谋并未停止,俄国内的自由派和一些国际势力相唱和,刮起否定苏联卫国战争的阴风,他们不仅否定卫国战争,否定苏联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伟大功绩,甚至把苏联与纳粹德国,把领导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的斯大林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领导人的“底线意识”是清醒而坚定的,他们深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必将酿成民族的灾难。因此在2014年5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经俄罗斯联邦议会通过的法案,把否认纳粹二战罪行和歪曲苏联二战历史认定为违法行为。依据该法案,否认纳粹二战罪行或“存心散播关于苏联二战期间行动的虚假信息”的违法者,将面临最长5年监禁或50万卢布(约合1.4万美元)罚款。如果违法者经由大众媒体平台挑唆民众,将从重处罚。[1]俄罗斯人对历史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不尊重、不敬畏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为别人所尊重,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习近平同志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7月7日,我国各地举行隆重仪式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的纪念仪式中发表重要讲话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捍卫历史的真实,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长城。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渐进发展的,这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演进过程。历史,是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三维性构成的四维空间。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们首先要认识其存在的客观性,要以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和情况去看历史。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人无法选择历史,因为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人能做到的是审时度势。所谓“审时度势”,包涵两层意思:一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历史,去评判历史。要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当地的情景下去评判,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历史。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现实,要搞清楚当下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据此来确定我们的方针和任务。
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各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发展的切入点、侧重点也不同,这就会出现不均衡。不断修正过去发展中的问题,寻求平衡,又不断出现新的不平衡,由不均衡到均衡的无限循环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4]这里提到的两个“不能否定”,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于经验要继承发扬,对于失败的教训不能一味地简单否定,而是要根据当时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今天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发展,必须是在充分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考虑到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需要的情况下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情况,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否则就要犯错误。
长期以来,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一直是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问题。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苦苦探求,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这不只是政治的需要,更不是执政党小集团利益的需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选择。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
的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两句话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历史,是腥风血雨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创业史。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的“主张”和“定力”,不是从执政的合法性自然产生的,也不是从什么“主义”来的,而是源自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共同认知。在道路选择问题上,我们不需要,也决不能听别人指手划脚,更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按别人设计的框框限定自己。习近平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5]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照下,基于对中国历史的科学认识,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分析,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而作出的科学论断。正因为它是科学的,所以,它不是强权的狂语,也不是理论的推导,而是实践之树的硕果。我们坚持三个自信,不是唯我独尊,固步自封,而是要以饱满的信心和力量去全面深化改革。因为我们的道路要不断明晰,理论要不断丰满,制度要不断完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运动是永衡的,我们选择的运动,就是在深化改革实践中不断的革除积弊,自我完善。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的社会还远不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满足的程度,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道路,坚定信念,改革制度,那么,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梦实现的过程。
注释
(1)习近平2012年12月31日下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2)《定盦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
(3)《礼记·大学》。
[1]张哲,张尼.俄罗斯为二战历史观立法[EB/OL].(2014-05-09)[2014-07-25].http://www.cssn.cn/jsx/dtkx_jsx/201405/t20140509_1153249.shtm l.
[2]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9(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N].人民日报,2013-11-08(1).
[5]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