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节日民俗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4-04-16 13:26姜素贤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晋中讲究传统节日

姜素贤

(晋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晋中节日民俗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姜素贤

(晋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晋中传统节日习俗与传说,是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历史记录,包含了天文、地理、季节、气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愿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传统精神文化支撑,对其加强研究、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节日;民俗;传承;保护;研究

一、晋中传统节日

“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毛毛节”,这是笔者从小就听大人讲的传统节日,也是笔者小时候盼望的日子。小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每个节日却过得很隆重,很有讲究,很有节日气氛,奶奶和母亲都会想办法让我们吃上传统的节日食物,还会讲一些有趣的传说。几十年来,每逢过节,笔者都会想起奶奶和母亲在灶台旁忙忙碌碌做节日食品的样子,很怀念她们做的每样食品那特有的味道,也会不自觉地想起她们讲过的一些传说……

晋中人习惯过的传统节日,都是按中国特有的农历或节气来过的。“四大节”是指: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冬至节。“八小节”指: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二月二龙抬头节、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四或五日,农历三月上、中旬)、七月十五中元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送灶神节。“二十四个毛毛节”的说法不一,有说指实际存在并长期延续的24个有明确岁时与风俗的节日,分别是立春、正月初二祭祖节、正月初三迎喜神节、正月初五送穷节、正月初七人节、正月初十十至节、正月二十和二十五大小添仓节、正月二十一青龙节、正月二十八祭星节、二月初一太阳节、清明节前一日寒食节、三月三上巳节、三月十五财神节、五月十三关帝节、六月六五谷节(或天贶节)、六月十九观音得道节、七月七七夕节(或乞巧节)、八月初三灶君节(民间为灶君生日)、八月二十七圣贤节(孔子生日)、十一月三十日报信节、腊月初五避疫节、腊月二十四交年节、腊月三十除夕节(小年为腊月二十九);有说指中国传统的二十四个节气日,即: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风、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说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除去春节、上元节、中秋节和中元节,实际只有20个,这个说法源于古人望月的习惯和二十四节气的节奏。笔者奶奶和母亲给我们过的一般是第一种说法的二十四个毛毛节日,但岁时节气日和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也比平常日重视。不过,小时候对吃的东西印象深,所以,现在对吃特定食物的节日记忆比较深刻,有些节日的讲究就淡忘了。其实,这些节日也有交错或重叠的。但那时候,不管哪一天,也不管过什么节,只要是过节,就很高兴。

二、晋中传统节日习俗和讲究

小时候为什么盼望过节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过节很隆重,很讲究吉祥,家人会格外注意和睦,所以,孩子淘气、有过错,大人不会像平日里一样责罚。二是过节时那些平时在外的家人都会赶回来团聚,所以,孩子们会企盼日夜想念的亲人回来,更企盼带回好吃的食物和礼物,也很享受家里人多、热闹又和睦的气氛。三是过节难得吃一顿好饭,难得吃一些平时吃不到的食品。因为那时候很穷,平时吃不好甚至吃不饱,更不要说吃水果、点心,那是很奢望的。四是过节有很多不同的习俗活动,穿新衣、串亲戚、赶庙会、看大戏、闹红火,实在太诱人了。五是过节可以休息,就是吃和玩儿,还能趁赶会或拜年去姥姥舅舅家、姑姑姨姨家,和表兄弟姐妹们一起玩,那是最开心的时光!

过节的习俗讲究很多,如哪些节日妇女不敢用针、家里不敢动土;哪些节日吃什么,为什么吃这种食物;哪些节日搞什么活动,为什么要搞等等。单从“吃”来说,就有四大节:春节的食品最丰富,花馍、年糕、交年饺子等;端午节吃粽子,煮粽子、插艾草防疾病等;中秋节五谷丰登吃各类水果和团圆月饼;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八小节:元宵节赏花灯、闹社火、吃元宵;二月二龙抬头吃春饼;清明节提上篓篓去上坟;七月十五上坟祭祖吃饺子;九月九重阳节吃枣糕;十月初一上坟给已故先人送寒衣;腊八节吃腊八粥。二十四个毛毛节:添仓节吃火烧、惊蛰前后要吃梨、报信节炒豆子等各有讲究。

三、晋中传统节日习俗的类型

1.自然神崇拜节,如正月二十一青龙节、二月初一太阳节、二月二龙抬头节、八月初三灶君节(民间为灶君生日)、腊月二十三送灶神节等。

2.气候时令节,如立春、春节、六月六五谷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冬至节、十一月三十日报信节、腊八节等。

3.宗教神崇拜节,如三月十五财神节、六月十九观音得道节。

4.历史人物纪念节,如清明节前一日寒食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五月十三关帝节、八月二十七圣贤节(孔子生日)等。

5.对祖先的缅怀、感恩节。如上坟祭祖的节日有:正月初二祭祖节、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冬至节等。

6.对鬼神邪魔贫穷的敬畏节。如正月初五送穷节、正月初十十至节暨老鼠娶亲节、腊月初五避疫节、除夕节等。

四、晋中传统节日习俗的特点

晋中传统节日习俗与晋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族特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特点如下:

1.具有民族性和全民性。晋中属于中华民族南北东西的交汇处,以汉族人为主而又有多民族移居,故节日一般以汉民族的吃、穿特色为主,但不分民族、性别、年龄,家家讲究、人人参加。

2.具有多神崇拜性。即崇拜天地气候等自然神,崇拜不同宗教神,崇拜祖先神,崇拜鬼神,崇拜历史人物神等。

3.具有规模盛大、红火热闹性。如规模上家家参与、群体组织、社会管理等;红火热闹方面如贴对联、挂灯笼、放烟花爆竹、唱大戏、扭秧歌、踩高跷、摆挖棍、放社火等。

4.具有食品独特性。如元宵节讲究吃元宵,添仓节吃火烧、二月二龙抬头节吃春饼、清明寒食节不生火只吃冷食、端午节吃粽子、中元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吃枣糕、冬至节吃饺子、腊八节喝腊八粥、除夕吃年糕和长面条、年初一吃发财饺子等。

5.具有浓厚的文化传承性。如节日特殊食物文化、特殊用品文化和饰品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文化的传承。

6.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如节日活动联谊的特殊功能;节日行为特殊的伦理教育功能;节日休闲娱乐与健身融合的特殊功能等。

五、晋中传统节日习俗的现状及淡化的原因

1.现状:大约四五十年前,晋中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都过得非常隆重,习俗非常讲究,老百姓虽然穷,但对过节贡献的贡品却毫不吝啬。但近四十年来,除了几个大节日之外,许多小节日特别是那些“毛毛节”大多淡化甚至都不过了,尤其过节的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意义多被忽略,人们只知道“吃”和“送”了。

2.节日习俗淡化的原因:一是“文化大革命”扫“四害”时,一些习俗讲究被当作封建迷信扫掉、取消了,所以后人甚至都不知道那些节日。二是随着老年人一年年老去,而现代年轻人又不愿意了解和学习,使得一些习俗和讲究,特别是一些制作工艺没有传承下来。三是我国渐由农耕时代进入工业化、现代化时代,大量青年农民进城打工,与家乡的气候、季节相关的节日就不太关心了,更多的是打工生活的艰辛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过节也就淡漠、简化了。四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的就业压力和生存、生活压力大,很多节日习俗也顾不上讲究了。五是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日用品和节日用品应有尽有,只要有钱,几乎什么都可以买到现成的,如对联、门神、窗花、饺子、糕、元宵、衣服等,因此少了过去家人、邻里一起准备节日食品、用品的团聚、聊天、讲故事与传说的场景,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日渐疏远,“传说”也就失去了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等“传”的条件。六是当代世界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益便捷,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许多节日习俗也受到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年轻人,对过西方节日比过传统节日更感兴趣,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七是国家在过节时,关心、注重更多的是拉动内需的经济意义和某些方面的政治意义,忽略了节日民俗讲究的社会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的传承和教育意义,节日习俗几乎简化成了“吃”和“送礼”。八是我国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带有传统文化的一些课程和手工课都取消了,如皮影、沙堆、泥塑、糖塑、雕刻、编织和绘画、刺绣、剪窗花、剪纸等手工艺术课和毛笔书法课等,从根本上失去了精神的、物质的传承条件。

六、晋中传统节日习俗传承与保护的现实意义

(一)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既有时代的特征,又体现了人民的智慧

过去,在没有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没有普及学校教育等条件下,对于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怎样凝聚人心等,借助大众参与的节日活动及其习俗等方式,把相关理念和价值导向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和手段,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这种传承方式和手段仍然值得借鉴。

(二)敬天敬地敬神灵,体现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企盼

对于小时候老辈人说的“天神”“老天爷”“天地爷爷”及各种神灵,在过去的岁月里,曾一度被简单地当作封建迷信而批判、抛弃。今天想来,如果换个角度思考的话,敬天敬地敬神灵,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科学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未得到科学解释,并作为人类不可控制的力量制约着人类的生产、生存与活动,故人类在自己尚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时,只能指望和祈求这些力量不要伤害自己,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等。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天、地等自然及其运行规律的一种敬畏之心和求得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愿望。当前,国家和百姓日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因此,借助传统节日习俗和科技手段,教育人民对天、地自然及其客观规律多一点尊重,多一些敬畏,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敬祖宗、尊长辈、睦邻里、重亲戚、信朋友等活动,体现人们对于和谐有序的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企盼

我国古代几千年奉行“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表现在生活中就形成了拜祭缅怀祖先、尊老爱幼,邻里、亲戚、朋友和睦互助,扬善抑恶、积善成德等节日习俗与讲究,既彰显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又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维护和谐、有序的家庭、社会秩序的自觉愿望,同时反映出在当时社会救助缺失的条件下,近邻与远亲及朋友的帮扶、救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节日习俗及其活动的方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承、灌输给百姓或晚辈“感恩”祖先、长辈、邻里、亲戚、朋友的情愫,同样既有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和谐有序的人伦关系的企盼。即使在今天,撇开那些等级差别等不合理因素,这些习俗和讲究,对于维护家庭、村落、社区乃至全社会稳定、和谐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敬事、敬习俗的虔诚,体现了劳动人民做事诚实守信、认真求实的作风和价值理念

那时候,不用什么人、什么组织监督,人们就自觉、虔诚地履行敬天敬地敬神灵的义务,自觉、虔诚地遵从敬祖先、尊长辈、睦邻里、重亲戚、信朋友的习俗,一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期望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把一些生产、生存的方式和手段传承给后人,另一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用这种特有的方式教育晚辈或家人“天道酬勤”,做事要自觉、严谨、恭敬,用“心”去做;同时,传承了充满热情、充满信念,不惧怕困难和挫折,期待未来幸福、吉祥的乐观精神和价值理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能走到今天并取得各方面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些精神、这些理念、这些作风,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五)过节的习俗、讲究与季节、作息相关,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适度休养生息的企盼

晋中岁时节令民俗,与当地长期的农业社会和一年四季特有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适应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季节及人民的生活需要与满足,逐渐形成一系列民俗习惯和节日讲究。一方面,农耕社会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在一年四季繁忙、辛苦的劳作中,人们希望有个熬头、有个盼头。所以,只有过节日“讲究”点什么,劳动人民才能有“正当的理由”让自己休息,如不敢用针、不能动土等。所以,节日习俗及其讲究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适度休养生息的企盼。另一方面,晋中冬季寒冷,不宜耕种,属于农闲季节,多一些讲究、搞一些节日活动,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文化娱乐需求;又可以让人们有事做而不至于无所事事地到处滋事生非;还有利于促进讲卫生、防灾病、寓教于乐等等。在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的现代社会,借节日及其习俗讲究,让人们喘一口气、缓解一下、放松高兴几天,无疑也是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内容。

过节的食品、用品、饰品、禁忌与讲究等都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既反映出历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如中秋节的月饼、除夕的枣山馍和长长的豆面条、大年初一的发财饺子等,都讲究家人团聚和谐幸福,家运兴旺富贵长久。又如寒食节对介子推气节的崇尚,端午节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纪念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爱国情结。还如窗花花样、秧歌的服装道具和戏装纹饰等,都凝聚了百姓特有的喜好情愫。尤其写对联的书法,更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笔法多样,疏密酣畅,既可秀丽端庄,又可龙飞凤舞;它内涵丰富,雅俗共赏,既可表达人们对吉祥幸福的企盼,又可表达对亲友的缅怀和对伟人的赞颂,还可冷嘲奸佞或热讽时政,正是“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深受世代人民喜爱。在晋中,乃至在中华大地,贴对联不仅是春节重要的习俗,也是百姓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等重要的习俗。可惜今人没几个能剪、会剪,能书、会书的!笔者常常这样想,倘若能在幼儿园、学校像开设外语课一样也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琴、棋、书、画、塑、剪、织、绣等手工和艺术必修课,不仅可让学生技艺随身、谋生有术,还可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美的高尚情操,尤其对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艺术瑰宝,无疑是切实而有益的。

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传统节日习俗与传说,是我国历史、文化积淀的特有成果,是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历史记录,包含了天文、地理、季节、气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愿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传统精神文化支撑。其经历了形成、发展、传承、变异、淡化的漫长过程之后,对其加强研究、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杨秀双.浅议中国传统节日习俗[EB/OL].(2010-11-04)[2013-12-08].http://www.zhlzw.com/qx/whlw/723741.

[2]化长河.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代解读[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55-56.

[3]王海生.汉族节日习俗的宗教渊源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编辑郭继荣)

K892.1

A

1673-1808(2014)05-0032-04

2014-07-07

晋中学院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资助项目(JZXY2014210)。

姜素贤(1957-),女,山西榆次人,晋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晋中讲究传统节日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晋中市委统战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加快培育百亿企业 建好晋中国家农高区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晋中:率先出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5条”
健康吃饭有讲究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
城里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