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

2014-04-16 14:12杨淑芳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观念大学

杨淑芳

(晋中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为699万,创下了历年来高校毕业人数的新高,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非但没有相应的增加,反而下降了15%,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就业的严重困难,而面对2014年727万的高校应届生就业人数,就业工作无疑又将面临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就业压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这一原理也适应于大学生的就业,正确的就业观念将促进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错误的就业观念将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通过分析社会就业形势我们发现:“现阶段就业并不完全是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准确定位、调整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是缓解和解决就业难现象的关键。”[1]虽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

第一,大学生并没有正确定位大学教育,不能够适应“大众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大学只是高中的另一个阶段,大学里少了高中的升学压力,少了很多约束,因而很多学生开始放纵自己,出现了上网成瘾、旷课、夜不归宿等情况。这些现象反应了大学生对大学教育认识不清楚,大学除了要学习知识外,更多的是培养自学能力、社交能力、道德品德素质等,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另外,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也是导致自身素质欠缺的重要原因。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大学生不再是作为专业性人才,这样“大学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2],大学生在校学习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主动改变就业观念,适应从精英人才到大众化的转变,适应大学教育的新要求。

第二,大学生依赖思想较为严重,缺乏自主性。不可否认,90后的大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用他们的叛逆和才华回应很多人对他们的质疑,但是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事实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大学生错误地将叛逆看作自己独立性的体现,在面对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时自我决断力不够,常常过多地依赖于家庭和其他同学做出的判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对于部分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成长尤其需要重视,这种所谓以“二代”自居的思想体现了主体意识缺失和奋斗精神弱化,这样的思想观念势必会扭曲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

第三,大学生受到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较大,缺乏创新思维。在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经历所限,对于中国的就业制度的变革并不十分清楚,对于社会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业观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大学生服从分配的就业观念主要是对应于计划经济和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双向选择的就业观念主要对应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及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自主择业的就业观念则主要对应于市场经济和大众高等教育阶段”[3]。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随着中国的发展,思想一定要创新,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由于大学的自由氛围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很多学生将“多薪”看作找工作的目标,有些同学则更看重“稳定”,有的同学则片面强调工作的“安逸”,还有同学要求找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这些片面的就业观念对于大学的就业将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

第四,家庭和社会环境没有给大学生足够的观念引导,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受到各个方面影响的,这种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过程中会面对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而家庭给予大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就业并不专业,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工作”,对于大学生就业无法给出合适的指导,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找工作的时候陷入一种无助的局面;社会虽然对于大学生就业比较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了政策和制度上的帮助,不能对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大学生自身观念和能力的限制,同学之间帮助的效果是有限的,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能力去奋斗。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的滞后是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

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不间断的学校学习过程,缺少工作实习经历和社会锻炼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从学校步入工作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蜕变的过程,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来说,从大学开始对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引导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条件所限,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有限,不能够全面地指导大学生就业。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虽然是经历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但是由于本科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所面临的就业情况不同,并没有在就业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经历,即便是获得了一定的经历,由于时代的变化,这种经历对学生的影响也是较小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来说,很多老师从事的并不是自己熟悉的专业,甚至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专业,所以在指导过程中也会受到专业方面的困扰;有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虽然也花了一定的时间去研究就业,对学生就业工作有比较深的认识,但是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对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不了解,就业信息把握不清楚,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教育效果不明显等各种情况。

第二,大四阶段大学生主要在外实习,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就业指导。虽然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3+1”的教育形式越来越普遍,也就是大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去工厂、企业、实习单位实习,这种思路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高校出现了大学第四年,大学生自主实习形同虚设,大四学生分散在各地。辅导员和班主任对于分散在各地的学生缺少掌控,更不用说进行就业观念的引导,无疑也就增加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引导的难度。

第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不对等,也造成了教育效果有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虽然可以处得非常融洽,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距离,由于思想观念、处境以及年龄等方面的不同,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大学生的沟通常常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关于就业观念的探讨方面,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无法做到真正的交流沟通,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的原因。

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的措施

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不成熟,教育者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形成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有效引导,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前不能够形成正确的就业目标,不能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教育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引导:

第一,要教育大学生认清教育和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树立平凡就业观念”[4],这一看法是非常中肯的。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的效果也是“大众化”的,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精英,在对自身的定位中,不要好高骛远,而是要脚踏实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不能随波逐流,要认真考虑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工作应该被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要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素质和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同时,在选择工作时,择业观念要有变化,要摆脱“铁饭碗”的观念,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下真正规划好自己的人生”[5],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将找工作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学习,只有学到别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的,才能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比别人有优势。很多大学生要将眼界放宽,通过考取各种职业准入的证件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将大学看作自己学习的一个起步阶段,通过更多实用性的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学习中进步;另外,大学的专业虽然可以作为自己找工作的基础,但是不要将自己找工作的目标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要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只有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同样,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有不怕苦的精神,不要贪“稳”,不要一味地追求国企、公务员、村官等比较稳定的工作,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校大学生由于家庭情况不一样,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好,父母也支持创业,对于这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来说,应该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打拼自己的未来。

第三,正确认识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关系。经济体制的改革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的方向不能只是国企、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型公司等,而是要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招聘,毕竟中小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要认识中国用人制度的改革,人事代理制度越来越成为公司用人单位的基本制度,要改变拿“编制”的想法,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如果考研只是作为延后就业的一种方法,这种思想也需要纠正,研究生教育不只是提高学历,而是选择做研究,所以不要将更好就业的希望寄托在考研上,而是立足于基层工作,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第四,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要拓宽与学生的沟通渠道,给予毕业生充分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理性化转变”[6],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自身成长特点及其心理状况,做择业选择时往往比较感性,不能理性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而作为教育者,要依靠自己的特点,对相应的学生进行引导,更好地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就业观念。在工作过程中,要利用电话、网络和面对面交流相结合的办法,利用各种机会同毕业生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对于部分心理健康状况异常的毕业生,要及时进行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发展。

就业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对于学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就业问题中要立足于引导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突出强调大学生的就业主体精神,主动引导大学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树立自己的就业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就业岗位,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

[1]赵丽霞.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2-3.

[2]朱绵庆.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11-14.

[3]阎大伟.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5):580-584.

[4]刘天瑞.引导就业观念转变创新大学生就业方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36-238.

[5]王俊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谈[J].晋阳学刊,2008(1):127-129.

[6]胡在东.思政教育在培养高校大学生就业观中的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1):111-112.

(编辑 张 瑛)

猜你喜欢
教育者观念大学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留白”是个大学问
维生素的新观念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大学求学的遗憾
健康观念治疗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