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军
(江西科技学院 外语外贸 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论空白美
——以亨利·詹姆斯的《赝品》为例
钟永军
(江西科技学院 外语外贸 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赝品》围绕着已故普莱姆太太一串珍珠项链的真假问题逐层展开。小说在人物形象、人物内心刻画、作品结构及修辞四个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空白”效果,使该小说具有别样的美感和无尽的余韵,很好地印证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空白”理论与伊塞尔文本空白论。
空白理论;文本空白论;空白美;《赝品》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赝品》围绕着已故普莱姆太太一串珍珠项链展开:亚瑟·普莱姆的牧师父亲和演员继母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表妹夏洛蒂·普莱姆来参加他们的葬礼。他把继母生前的一些宝石送给表妹,包括一条他认为“没有价值”的项链。后来夏洛蒂从盖太太那得知项链价值连城。出于良知,她把项链还给了亚瑟。后来,亚瑟写信告诉她,说项链一文不值并已摔碎。然而,当夏洛蒂再次遇到盖太太时,盖太太已经拥有了那条项链。
小说中一直存在着几处悬念,即珍珠项链的真假与否、普莱姆继母从何处获得的项链、普莱姆的牧师父亲和继母的关系以及盖太太到底是怎样拿到项链的。小说制造了一环接一环的悬念,或者可以说是文本空白,而到最后这些空白仍然没有填补,促使读者反复地阅读和推理,增强了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这种着重关注读者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符合中国古典美学“空白”理论,也是接受美学文本空白论的体现。
“留白”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技巧和方法,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审美原则和标准。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中也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伊塞尔用“不确定性”与“空白”的概念来解释文本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文本应该有结构上的“空白”,让读者在接受中去想象和创造。在小说创作中,恰当使用“空白”能调动读者对文本阅读的积极性,能增强小说的意蕴,提升小说的艺术美。
“空白”是由西方首先提出的一个文艺理论概念,但中国古人早就注意到了“空白”并且高度肯定“空白”的美学价值。“空白”根植于中国哲学,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在表现形态为虚、空、无等。简言之,“空白”就是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思想的一种叙述方式,正如司空图《诗品·含蓄》中所说得那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空白”的哲学意义源于道家“有无相生”、“象罔”等思想,而“境生象外”则是其在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渊源。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道”是“无”与“有”的统一,具有“无”和“有”双重属性。因而,“虚实结合”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庄子将老子以及《易经》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象罔”,意为境相和虚幻结合。所以,虚空、留白在中国古代书法、诗歌、绘画、戏曲以及园林建筑的意象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虚空,意境就难以产生。它又在魏晋玄学时期发扬光大,而且还进一步得到了佛学“空”,尤其是禅宗等观念的支持,并最终使这种智慧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核里,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潜在的范畴——“空白”。然而,在中国古代各种关于“空白”的众多论述,大都零散地分布在艺术家或作家的理论著作、书信、文学作品或是他们的论辩中。
无独有偶,西方接受美学也对文学作品的“空白”有独特的见解,并且有更系统的理论阐释。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有赖于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将文学作品具体化。伊塞尔用“不确定性”与“空白”的概念来解释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文本应该有结构上的“空白”,“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的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给读者以能动的反思和想象的余地。
基于上述中西方关于“空白”的观点,可以看出,西方接受美学的“空白”趋向于阐释性,通过阐释把握作品的意义。读者在作品中总会体会到空白和不确定,这常常引起读者的困惑,并引发读者联想和沉思。不同于西方接受美学以理性的认识去把握世界,中国古代艺术的空白论则通过直接感悟的方式实现物我两忘。与接受美学空白理论相比,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的空白除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之外,其本身也构成了读者的审美对象。
看一部作品不应当看它说出了什么,而是要看它没有说出什么。正是在一部作品沉默的部分之中,或是在它的意义空白中,作品所隐含的意蕴才能完美表现出来,作者间接要表达的思想才能留存至今。相比外化的表达形式,“空白”制造的无限内涵影响更为持久,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高的美学欣赏视角。本文通过接受美学中的文本空白理论针对《赝品》进行阐释性解读,并且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空白论试析《赝品》中未名之处的审美作用。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上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赝品》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这本小说充满了无尽的意蕴和空白美,同时读者也能领略到更深层的审美旨趣。一般来说,人物角色是一部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部分,成功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赝品》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空白”使这部作品充满了别样的韵味。有别于详细描述人物的外貌、背景和性格特点,亨利·詹姆斯只是进行了粗略的描绘,甚至有的人物都没有名字,比如《赝品》中的继母。然而,正是这种模糊感使读者感受到了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空白美。
在《赝品》中,亨利·詹姆斯着墨不多但却成功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即普莱姆的父亲和继母。故事围绕着继母的珍珠项链是真是假展开。但亨利·詹姆斯对继母这一形象没有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通过四个场景中人物的对话来勾勒出其模糊的形象,而直到故事结尾也没有对她做最终的定论。
故事开篇第一个场景从继母的葬礼开始,一个作为教区牧师的妻子,死后其棺柩孤零零地放在走廊尽头,而其继子亚瑟脸上不悲不喜的平淡神情揭示着这个家庭内部关系的不寻常。之后,亚瑟把继母遗物中的珠宝首饰都送给了表妹夏洛蒂,并一再强调首饰不值钱,像是要急于摆脱掉什么一样。然而之后作者以夏洛蒂的视角指出了这份遗物的贵重和精美,并透露出这个继母的职业身份——不知名的剧场演员,演着莎士比亚的戏。更让读者觉得奇怪,这个并不富裕的继母怎么会有这么一份贵重的首饰,还放在一个老旧的铁盒里,而其来源到底是什么,并且亚瑟为什么只把首饰给夏洛蒂,却把一个古老的铁盒留下了。
作者并没有为读者揭开谜底,而是急转向了第二个场景,留下了这个空白,引人遐思。第二个场景又转到了夏洛蒂做家庭教师的地方。通过和盖太太的交谈,夏洛蒂发现这份遗物并非赝品,相反价值不菲。同样通过与盖太太的交流,夏洛蒂开始猜测普莱姆太太是不是通过不道德的途径获得了这份昂贵的礼物,而亚瑟是不是怕家庭丑闻泄露才急于转手这份遗物。盖太太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份遗物是跟爱和情欲有关,直指普莱姆太太可能不太道德的过去。但是作者还是没有明确表示她们俩的猜测是否正确,这块空白依然没有填补完全。在第三个场景中,夏洛蒂将珍珠项链非赝品的事告知亚瑟并将项链归还于他。亚瑟听后苍白的神情又激发了读者的探究。他从强调项链是糟糕透顶的赝品到最后用陌生的语调接连表示它们不是真的,都让读者觉得事情确有蹊跷。最后一个场景中,那条所谓被亚瑟毁掉的珍珠项链戴在了盖太太身上,而故事也在夏洛蒂的怀疑声中落下帷幕。
这种人物形象塑造不动声色,却又意蕴深刻。即使作者没有对普莱姆太太直接进行描述,但她的形象却能从文本的空白部分中依稀可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设想,普莱姆太太是不是真的有丑闻?她的项链或许不是赝品,而是和其爱慕者不正当的关系中得到的礼物?刚过世不久的普莱姆牧师是不是被这宗家庭丑闻气死的?也有可能读者的一切猜想都是错误的,或许普莱姆太太只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但至小说结束作者都没有揭开迷雾,读者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试图找出一些线索来证实自己的猜想。这正是“空白”的审美效果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起作用。
另一个人物形象便是牧师普莱姆先生,他的形象也促使读者进行不断揣测。相比普莱姆太太而言,作者对普莱姆先生的描写更少,作者只描写了几点:普莱姆先生是一个教区的牧师(暗示生活作风严谨);他娶的第二任妻子是个没名气的小演员;两人生活不富裕,存不了钱。通过这几句话,读者感觉普莱姆先生可能是一个刻板严谨的人。但作者通过该人物的空白引导读者去联想,为什么一个刻板的牧师会娶一个漂亮的演员为妻,他知不知道妻子的过往,抑或是否清楚这条昂贵的珍珠项链的来历?
通过上述两个人物形象的片段式或者回忆式的叙述,作者制造了一系列能调动读者对生活独特理解和体验的空白,使文本流动着生命,充满着气韵。中国“留白”美学的最高追求是“境生象外”,普莱姆先生和太太虚幻化的形象不能用概念化的语言去表达,只能依靠“空白”来刺激读者扩展思维,激发联想,激活意象。
亨利·詹姆斯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仿佛是迷宫般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在《赝品》中,亨利·詹姆斯也揭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但他却是凭细微的面部表情、动作描写和长对话描写,来填补人物内心世界的“空白”,正如作者对亚瑟内心变化的描述,即使没有直接的描摹,他的内心波澜也跃然纸上。
亚瑟的内心变化通过夏洛蒂的有限视角来展现。第一个场景中,夏洛蒂在葬礼上刚见到亚瑟时,她觉得亚瑟并不感到悲痛,同时急于送掉继母留下的珠宝首饰。在夏洛蒂接受这份遗物之后,她感觉亚瑟松了一口气。而当夏洛蒂问亚瑟怎么发现这些首饰时,亚瑟又显得讳莫如深,且一再表示继母同这些珠宝关系不大。之后夏洛蒂感觉一条珍珠项链价值不菲时,她发现亚瑟表现得不耐烦,同时疾言厉色地宣称这不是继母当演员时收的礼物,然后迅速离开。第一个场景中,亚瑟的表现就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仿佛在欲盖弥彰。整个过程中,他似乎内心很焦虑,故作冷漠,极力掩饰着什么秘密。在第三和四个场景中,夏洛蒂向亚瑟质疑项链非赝品时,亚瑟脸色变得苍白,如同被人揭穿了什么秘密一样。两人最后的对话不欢而散,亚瑟的恼羞成怒和最终谎言的拆穿,令读者感觉亚瑟的虚伪和世故。正如同夏洛蒂最后的百思不得其解一样,亚瑟内心活动到底是怎样进行的,也一样扑朔迷离。
伊塞尔也指出,空白的填补存在于人物的对话、心理状态之中。因为空白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亚瑟的前后变化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读者可能感觉亚瑟由焦虑变到最后的气愤,也可能感觉亚瑟从冷漠转变为无情。作者没有给出确定的解释,因而结论也是多种多样。但在读者的阅读过程和细节推断中,这个小说变得更加完整而丰满。这样的空白填补行为使读者增加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在读者诠释和理解亚瑟内心活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文本被赋予了生命,批满了不同读者的不同意识标签,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该篇小说结构简单,分为四个场景。形式虽然简单,但内蕴深远。小说开篇没有任何铺陈,而是陡然入笔,描述了一对表兄妹在葬礼上相遇时的迥异情境。气氛的阴郁,亚瑟的冷淡,夏洛蒂的疑虑,使小说开篇就充斥着极大的张力。《赝品》的情节推进主要依靠四个场景的切换。因而这些日常琐事与片段式回忆交织,构成了小说情节上的“空白”。此外,小说又以夏洛蒂的质疑为结尾,形成一个开放的想象空间,实则又造成了结尾的空白,暗示生活只是一个表象。
《赝品》开篇没有任何前景介绍,而是用亚瑟的话直接点明时间地点,他在继母葬礼之后发现了一些遗物,并且打算送给表妹夏洛蒂。作者没有过多的描述,只是用亚瑟冷漠的话开始第一个场景,让读者马上跟随夏洛蒂去探询他继母的遗物。读者受这个悬念或是空白吸引而继续阅读下去。然而,夏洛蒂和亚瑟对珠宝首饰不同的态度——夏洛蒂的怀疑和亚瑟的不屑一顾,又造成了结构上的空白。看着两人的不同态度,读者倍感好奇,试图去揭开谜团。而这种悬念使开篇就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感,有一种无形的张力。每个欣赏者都有一个期待视野,都有在艺术中寻找所需的审美形象。这可能是追求对生活规律的把握,或者对生活本质的找寻,也可能是满足精神、心理的需要,从而获得美的愉悦。因此,《赝品》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可以生发、创造的空白空间,但读者不一定能完全填补这个空白,而且不同的读者以及不同的个人经历,填补空白的东西也不一样。
《赝品》有别于一般的叙述顺序,通过四个场景切换来推进故事发展。小说开门见山点明故事发生时间,第一二场景间用地点转换来代替描述时间转换,第二三场景用模糊的时间段来表示时间过渡。和叙述吸引人的情节相比,作者更强调内心世界的变化。因此,四个场景独立叙述的片段式情景在整体衔接过程中形成了小说情节上的“空白”。一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遗产的真假,在场景的切换中,几个参与其中的人直接或是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流露出自己的道德水平。尽管作者没有表示自己的态度和对这几个参与者的直接评判,但读者在填补“空白”过程中也慢慢地补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赝品》结构上最大的“空白美”就在于小说结尾的不确定性。故事以夏洛蒂的怀疑自白结尾,可谓戛然而止。作者既没有确定项链的真假,也没有肯定继母的丑闻是否是真的,更没有点明亚瑟和盖太太之间有没有交易。作为一个小说家、讲故事的人,亨利·詹姆斯已讲完了故事,而剩下的理解和解读就交给读者了。他留下这些疑问,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去想象和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赝品》的解读也不一样,因而读者的解读完成了作品美学价值的最终实现。
生活是一个表象,可能充满背叛与欺骗,也可能满怀希望与乐趣。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正是《赝品》所要传达的审美旨趣。亨利·詹姆斯有意无意设下的“空白”,使其小说的美感在表象之外若隐若现。《赝品》中的“空白”引起读者的困惑、沉思和联想,读者以自身的感悟去认识小说中人物的不同生活选择,同时又以自己不同的理解丰富了《赝品》的内涵,大大增强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1]黄芳.释“空白”——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潜范畴[D].曲阜师范大学,2008.
[2]亨利·詹姆斯.美国二十世纪小说选读[M].万培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孙殿玲.论美与空白[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责任编辑:朱 斌)
On Blank Beauty——Taking Henry James'Paste as an Example
ZHONG Yong-jun
(School of Foreign Trade,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98,China)
Paste is a novel written by Henry James whose plot focuses on whether the pearl necklace of deceased Mrs.Plame is true or not.Henry James reveals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 by describing fragmented memories and switching scenes.Combining with Ethel's Blank Tex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Blank of this story according to the Blank the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explores the beauty and aftertaste of this story from characters,inner description,text structure and rhetoric.
blank theory;text blank;blank beauty;Paste
I01
A
123(2014)03-0079-04
2014-05-22
钟永军(1976-),男,江西上饶人,江西科技学院外语外贸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