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永(王光永陶艺工作室,徐州221006)
“创新”一词英文为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本意有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1、抛开旧的,创造新的;2、指创造性。看来无论哪种解释,“创新”一词的核心内涵还是归结于更新和创造。新的思想、新的行为都是创新,换句话说,创新就是思前人所未思,行前人所未行。创新是智慧的体现,是发展的动力,无论何种文化、何种艺术、何种技术都无不以创新为引擎,无不以传承和发展为规律,艺术陶瓷即为这种发展规律之例证。究竟如何创新,便是现要探讨的根本话题。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但创新又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了陶瓷,并在漫长的探索中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它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的一部分而根扎大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陶瓷艺术每前进一步,或者说每一次创新,无不是在前人的脚印上实现的。它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现,既是物质的产物,又是精神的产物,时时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陶瓷作品的造型、装饰、色彩皆与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往往从某个侧面反映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陶瓷的发展,纵横皆为链条式的拉动发展,同时又像台阶一样,高一级的台阶以前一步的台阶为基石向上进发。以明代陶瓷为例,明代陶瓷可以说在我国的陶瓷史上是空前的繁荣,单在色釉方面就创造性地烧成了鲜红、宝石红、翠青、娇黄、孔雀蓝等新品种。“五彩”和“斗彩”的发明,宣告我国制瓷工艺以彩瓷为主的黄金时代的到来。清代陶瓷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粉彩、珐琅彩、釉里红等的烧造成功无不显示出真正意义上创新的力量,同时也证实了中华陶瓷文化基石上的不竭动力。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地探索,在创新的实践中时时刻刻在感受基石的力量。脚踏着传统的大地,创造着现代的文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和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要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就要寻找符合时代节拍的语言,因此在艺术陶瓷的创作、生产过程中,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语言,便是当今陶艺家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思维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是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以新思想、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思维的创新是原发性的、方向性的、根本性的,艺术陶瓷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创新,首先要在思维上创新,其次才是技法上的创新。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当下思维创新对艺术陶瓷发展的重大意义。没有思维上的创新,想要实现艺术陶瓷作品上的创新是不切实际的。
在艺术陶瓷领域,思维上的创新是多元的、复杂的。方法和途径虽然很多,但归结起来也不外乎以下几种:
(1)人文性思维法创新:这里所说的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进行的思考创新。所谓人文关怀,就是指能为人们所用的,对人们有益的。比如在紫砂壶生产、制作方面,思维方式首先要放在使用上的健康功能上,这种健康功能指的是开发利用新材料的创新问题,其次是使用和审美功能的思考创新。花样上的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侧重于使用性还是观赏性等等,虽皆属于创新的内容范畴,但它从属于前者。这是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创新内涵,是人文思维创新的根本,而不是只为某种利益的所谓“创新”。
(2)逆向性思维法创新:逆向思维也就是反常规思维,是一种思维创新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维方式通常是自然产生的一种思维过程,要打破这种常规思维方式反弹琵琶。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这在我们进行艺术陶瓷作品的创作中极为重要,也是非常实用之思维方式。此种思维方式往往能够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思路上的变革,也是脑力劳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意义上说,形式也能决定内容,能使你得到富有变化的创新思考成果。
(3)假设性思维法创新:假设可以说是创新的开始,如同许多梦想变为现实一样。公元前1500多年,商朝奇肱国人制作的一种能借助风力在天空飞行的飞行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奇肱之国,其民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坏之,不以示人。后十年至,复作谴之。”《博物志》也有此记载。这样的记载中飞行物是不是有了飞机的影子,如果把这些未经考证的记载作为一种假设,创新出来的不就是飞机了吗。假设性的思维比较空灵,展现的遐想是无限的,单就思维上讲是很写意的,如同中国画一样不拘泥于实物,不直接模仿,只把握宏观精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西方,西方油画则是写实,达芬奇的作品便是很好的证实,他遗稿里近似飞机样的草图,便说明了另一种思维和表现方式的存在。如此种种,都说明前人们的假设与梦想,虽然他们没有把这些假设与梦想都变为现实,但却说明了创新与假设的关系。
(4)个性化思维法创新:“个性者乃与众不同也。”从个性化的思维中寻找创新,艺术陶瓷发展到今天已进入到全新的时代,从泥料、釉料、造型到烧制都可谓是花样繁多,妙招倍出。不拘于地区,不拘于方法,不拘于规模。拿产地来说,以往的艺术陶瓷集中于陶都(宜兴)和瓷都(景德镇)等少数地区,而当今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陶艺大家,虽然规模不及于陶都和瓷都,但在个性化的创新上却不无可赞之处,他们往往是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跳出传统,在顾及大众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面貌。符合这个时代的节拍,代表了这个时代的风貌,这其实也是个性化思维的结果。
(5)偶然联想性思维:一般是有感于某种偶然现象或偶然事件,具有诱发性。这种联想性思维没有任何主动的因素,只是由于某种感悟而引起的思维冲动。不是主动的思维,而是被动的诱发性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更具备有效性和实用性。例如我们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出现了窑变,这样的窑变常常是出乎意料的,是很难有预见性和把控性的,恰恰是这种没有可预见性的效果,才会使我们感觉到惊奇,并由此而引发超出平常的思维联想,这种联想是意外的、别样的、宝贵的。把意外的联想进行思维上的加工整理,就有可能上升为一种创新。再如瓷器的出现,就是由于古时候一位老窑工在烧陶过程中,不经意间将温度烧过了,使得原应该是深色的陶器变成了白色,当时他虽然不知道这便是瓷器诞生了,但经过后来的思考、摸索,瓷器便完善了起来,这就是偶然性创新的极好例证。
艺术陶瓷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些方面和领域,涵盖了林林总总的内容。表现技法创新只是艺术陶瓷创新的一个方面,但在这方面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技法是一种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承载着创作者的希望,如果表现力不够,将无法达到作者的创作效果。其次,技法是作品风格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艺术陶瓷的创新中不能不谈技法的创新。
以手工泥塑成型为例,谈一点技法创新体会。我们知道许多陶塑的成型是泥片成型法,传统的泥片成型法是将泥巴拍打成表面光滑的泥片,再通过捏、堆、打等手法使其成为自己想要的形状,然后再经过表面施釉或处理,最后得到一件精美的陶艺作品。这属于可以信赖的表现方法,因为这种成熟的技法是经过前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运用起来轻松、简洁、无风险。然而,如果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那就要创新了。如果要做成一件三维空间约20公分体量的陶塑作品的话,即先把泥巴拍打成片,泥片的厚度要保持在大约0.5公分。拍打好的泥片一般要晾约1小时,然后进行反正揉搓,揉搓的结果便呈现出泥片自然龟裂的现象,这是我们需要的一种肌理效果,有了这种效果再通过撕、拉、提、拽等手法,制作出来的陶塑一定有别于以上传统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便是一种创新,是在充分利用传统技法基础上的创新,从形式上看虽然距离传统的表现方法较远,但实质上是继承后的创新。因此,这种创新不是悬空的,是根扎传统中的创新,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都在思考,但思考了未必就创新了,“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个实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我们谈创新应该是实质上的,是改善旧的、创造新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真正的创新,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思考。
[1]中国硅酸盐协会主编.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2]那子纯著.思维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