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秀红
在《读写月报·新教育》上读到傅国涌的《他日勿忘化雨功》,对他提到的《过去的小学》萌发了兴趣。没多久,我买了这本书。
《过去的小学》是“过去的学校丛书”中的其中一本,另外两本是《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大学》。此书分三辑,分别为“我的小学”“小学生活”“小学杂忆”,但我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感觉他们有太大的区别,内容基本上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名家如季羡林、周汝昌、汪曾棋、梁实秋等回忆自己上小学时遇到的人和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时在读张中行的《作文杂谈》。张中行认为言求精炼、文求平实的文章才“平淡朴实而有深味”,我在这本书里不断地得到印证。季羡林、梁实秋等人的文章,没有粉饰造作,也不觉累赘拖沓、板滞沉闷,读来如沐春风。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读这本书,最应思考的是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
“就在四年级时,遇到了影响我最大的恩师,名叫克非。他大约二三十岁,瘦瘦的,神采奕奕。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克非老师为我们讲解一本新文艺小说《渺茫的西南风》……就因为他的讲解,引起了我内心潜在的阅读兴趣。”
这是著名作家柏杨在《上小学的日子》一文中的一个片断。从他的叙述中,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年克非老师讲解小说的举动,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作家柏杨。由此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绝不能仅仅教教材,还要领学生阅读,为孩子播下热爱阅读的种子。这颗种子,说不定有一天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到了六年级上学期,张先生还要我们写日记……的确,我的写作是从背古文、听故事、阅读课外书,以及不间断地写日记开始的。”
这是散文家徐开垒在《我起步的时候》一文中的一段话,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影响一个人的不仅有读,还有写。正是因为小学教师张先生的影响,徐开垒长大后成了一名散文家。
在这本书里,强调读和写的文章还有很多。记得我曾经买过王丽主编的《我们怎样学语文》,那本书早就送人了,但书中要义我一直没有忘记,那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不外乎六个字——多读、多写、多背。
十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也一直努力带领班上的孩子多读多写多背。在阅读上,除了教学生学好课文之外,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了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读书活动。在低年级,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安排了读书课,给学生读那些有趣的童书。到了中高年级,我就安排默读课、读书交流课,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在写作方面,我采取了“师生共写”等多种做法。在我的引导下,很多学生把读和写当成一种乐趣,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了爱读、乐写的习惯,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读写能力。
但是每每看到一些同行只教考试内容,忙着“培优”“补差”搞“题海战”时,有时我也陷入迷茫:是搞应试教育更“实惠”,还是继续走自己的路,给予学生人格的熏陶和能力的训练?
如今读了《过去的小学》一书,我不仅找到了答案,更坚定了前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