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珍
“文老师,岑岑又打我了!”才下课不到3分钟,就有学生跑来向我哭诉。这样的现象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隔三差五我就会接到学生对岑岑的“投诉”。更可气的是,每次我把“犯事”的岑岑找来谈话,他都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脸红脖子粗地叫嚷着,好像比窦娥还冤。
大嗓门的岑岑还很有“号召力”。那是一个中午,天下着大雨,学生们已经早早地进入寝室准备午休。当我检查学生的午休情况时,发现还有好几张床是空着的,于是立即去寻找还未回宿舍的学生。当我来到操场的某个角落,眼前的一幕令我大吃一惊:在岑岑的指挥下,几个学生齐刷刷地跪在地上,正在煞有介事地拜着什么,瓢泼大雨浇在他们身上,他们却全然不顾,一个个就像落汤鸡一样。直到我大吼一声:“你们在干什么?”这帮小家伙才猛地惊醒,纷纷朝寝室方向飞奔。我把这群“落汤鸡”截在寝室门口,并立刻打电话叫家长送衣服过来。在等待家长的空档,我了解到,原来是岑岑叫他们跪在地上求老天爷不要下雨了。我真是哭笑不得,同时也深感诧异——岑岑呀岑岑,你到底有什么魔力使得这帮小家伙对你言听计从?
“问题生”岑岑确实“问题”颇多,他的这些“问题”通常会被认为是“缺点”。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个人的性格是好是坏很难评判。在一个场合认为是缺点,到了另一场合就有可能成为优点,并能发挥它的长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教师就应该思索如何为“问题学生”创造一个变“缺点”为“优点”的“中转站”。
契机总是为有心人准备的。有一次我校组织秋游,以往都是班长做“领队”,我想再培养一个“领队”。“声音洪亮”“有组织能力”?岑岑的名字马上闪现在我脑海,对,不妨让他做一回“领队”。一路上,岑岑没有辜负我对他的期望,凭借他的大嗓门,班级队伍一直成型。可是,他确实够累的!我走到他身边,悄悄地对他说:“你可以尝试用我们上课时对口令的方法组织队伍。”他确实很聪明,稍一点拨马上开窍,把我们上课时用的口令照搬来用:“学以——致用”“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学问学问——多学多问”……本来这些口令是组织课堂时使用的,“小老师”说前半句,同学们对后半句,用在这儿虽然有点儿不搭调,却很奏效。采取对口令的方式后,我们的队伍变得越来越整齐。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才二年级的岑岑居然还想到了一句我们以前没有用过却很应景的口令:“人心齐——泰山移。”这个口令响彻景区上空,再加上整齐的队伍,引来了一些游客驻足观望,有些游客甚至拿出照相机拍下这一意外的“风景”,而此时的岑岑俨如一位指挥百万大军的将军般镇定,“领队”任务最终出色完成。
这次秋游以后,岑岑又在同学们的一致同意下做了几次集体活动的“领队”。经过“问题生”到“领队”的角色转换,岑岑也意识到了“领导”应起模范带头作用,从此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转变,“案子”越来越少。我乘胜追击,让他担任“课前准备小老师”。他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收集了很多具有激励性的成语、短语、歇后语等,把课前准备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组织能力也越来越得到同学们的肯定。由于他时刻用“小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学期末,他被评为“三好学生”。
岑岑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不必为他的“缺点”耿耿于怀。我们教师要用阳光的心态欣赏、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让他们“天生我材必有用”。
(责编 秦越霞)